應節手工:月餅模循環再用 DIY月餅蠟燭 香噴噴迎中秋

今天就是中秋節,相信大小朋友都已買了月餅,準備好可愛燈籠應節!如果家中有剩餘或準備棄掉的月餅模,不妨拿來做一個月餅造型的蠟燭,不但可以廢物利用,而且還可以延長節日氣氛! 家長協助:Sharon(左)說,使用電熱爐及溫度計等用具時,家長可代小朋友處理,以免發生危險;而溫度和時間視乎環境會有所不同,製作時可留意蠟材狀態。(朱安妮攝) 月餅造型蠟燭切開後可看到裏面的蓮蓉和蛋黃,幾可亂真。(朱安妮攝) 材料(朱安妮攝) ◆材料: 蜜蠟 50克 大豆柱蠟 30克 蠟燭芯 1條 油性顏料、香薰油 5毫升 用具: 月餅模、不鏽鋼煲、電熱爐、溫度計、量度磅、牙籤、攪拌棒(雪條棍亦可)、紙杯3隻、小號畫筆 ◆製作方法: (1) 熱熔蠟材(朱安妮攝) (1) 熱熔蠟材 先把80克蠟材熱熔再混合至液態,可依個人喜好加入約5毫升香薰油。 (2) 製作「蛋黃」(朱安妮攝) (2) 製作「蛋黃」 將10克蠟材分至其中一個紙杯,加入油性顏料調至蛋黃色,攪拌至半固體狀(比泥膠狀軟一點但不滴流,溫度約40℃),用手揑成圓狀,放在一旁待涼直至變硬。 (3) 製作「月餅皮」(朱安妮攝) (3) 製作「月餅皮」 將30克蠟材分至另一個紙杯,加入油性顏料調至淺啡的餅皮色,攪拌至約55℃。把蠟倒進月餅模,打圈至蠟液鋪滿餅模內圍(約3毫米厚),待涼。剩餘的「月餅皮」蠟稍後會再用,可一直以熱溫保持其液態。 (4) 製作「蓮蓉」(朱安妮攝) (4) 製作「蓮蓉」 將40克蠟材分至最後一個紙杯,加入油性顏料調至深啡的蓮蓉色,攪拌至約55℃,再倒進已有「餅皮」的月餅模中至半滿。 (5) 加入「蛋黃」(朱安妮攝) (5) 加入「蛋黃」 待約2至3分鐘至「蓮蓉」表面變固體,加入「蛋黃」,再把剩餘之「蓮蓉」倒入餅模,頂口餘留約5毫米空位。 (6) 餅皮封頂(朱安妮攝) (6) 餅皮封頂 等待2至3分鐘至表面變固體,最後加入10克的月餅皮封頂。 (7) 等待脫模(朱安妮攝) (7) 等待脫模 把月餅模放至穩定位置,在月餅中心放一支牙籤以便加入蠟燭芯,等待大概1小時完全涼透便可脫模。 (8) 放入蠟燭芯(朱安妮攝) (8) 放入蠟燭芯 脫模後,可在表面塗上顏色令餅皮更有焗烤感,拿走牙籤,放入蠟燭芯,完成。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Kelvin Chiu 示範:Sharon@enlightenthehope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難關背後

準備開學的工作跟以往截然不同,皆因這是一所新開辦的學校,暫用一所舊校舍。經過半年多的翻新工程,基本的硬件配套已大致完成,但開學在即,大堂仍需安裝空調,而停車場留有一堆堆建築物資要整理,還有各樓層及課室需要大清洗,還要規劃學生到校的流程等,有朋友問:你們能否在9月1日如期開學? 難關在前,有人會選擇退,但每個難關的背後就是一個機會。 合力大改造 課室滿童趣 團隊列出了很多緊急待辦的事情,然後逐一編排解決事情的優次,再擬定各隊員的分工。首要處理的事項是課室的清潔及佈置,於是大家分頭採購佈置材料、課室用品及學生用具等,然後埋頭工作幾天,把空洞洞的課室轉變成充滿童趣的環境,你不得不佩服隊員的創作力這麼強,儼然電視節目的真人騷一樣,把空空的課室大改造。 完成課室佈置,團隊開始「進攻」地下大堂,有隊友負責清潔升降機的陳年污垢,拿着抹布及天拿水在升降機內細心地抹;有隊友看到扶手樓梯確實太殘舊,於是短短兩日內找公司製作了80多條梯級貼紙,貼紙上彩色繽紛的鼓勵句子,確實讓人鼓舞,4層樓層的梯級,簡直煥然一新;有隊友看到工程後留下的污垢,忍不住蹲在地上擦呀擦;有隊友自行清洗樓層的洗手間,確保每個廁格的整潔度……我置身團隊當中,只能幫忙通渠、扔垃圾。這種團結一心的氣氛是積極動力的根源。 環境處理好,下一步要處理是迎接學生回校。 學校門外預演返學流程 因學校位於人車暢旺的地區,我們需考慮校車停泊的位置,以及學生上落校車安全的安排,同時也要兼顧自行回校學生的情况。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考慮的事項,例如:防疫、新學生來到新環境的情緒處理等。於是,隊員規劃了路線圖,編訂不同隊員的崗位,預估不同情境發生的狀况,然後把應變措施一一列出。最後,大家齊齊做「演習」,模擬學生返放學的流程,最後走到學校門外「預演」。 當你看見這班「進逼的」團隊穿上熒光背心,在馬路上擺放錐形路標,模擬校車回校的情况,隊員們列陣守着校車的出口,模擬學生下車的場景,他們機警又戰戰兢兢的表情連臉上的口罩都蓋不住,看在眼裏,實在欣賞他們處事認真的態度。 開學當天,大家很早已在大堂及停車場守候,團隊們精神奕奕地迎接學生,一個認真的準備工作成就了最好的開始。 回想8月我剛到任的時候,人手不多,排山倒海的事務要處理,邊做邊遇上很多難題。這是一個我從未擔當過的崗位,加上全陌生的環境,以及從不認識的隊員,我確實有點擔憂。可是,我慶幸遇上一個個的難關,因為這些難關正正把團隊的關係拉近了,群體共同一致的目標,就是解決問題最關鍵的元素。當每個個體的積極心態能集腋成裘,相信日後縱有困難,定能迎刃而解。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工作者)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移英如何選好學校?

為什麼要移民英國?老實說,人到中年已沒有什麼拼勁再闖新天地,但仍然決定放下一切,踏出這一步,無非都是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未來,在更好的教育環境下成長。所以為子女選擇學校都成了許多移民家庭重中之重的考慮。在哪裏落腳居住,亦要根據哪裏有好學校而選擇。 那麼什麼是好學校?老生常談,離不開「成績」與「校風」。容我先簡單地二分成績就是學生的學術表現,其他重要表徵就是「校風」。 透明度高 政府網比較成績 先談成績。在香港,雖然全港學生都被分為3個派位組別(band),但每校有幾多學生位列band 1、2、3是個不能說的秘密,而小學雖然有TSA又有Pre S1等全港性評估,但成績卻是完全沒有公布的。坊間只能靠以往升中派位結果,從能夠升上不同名氣中學的學生數目,按經驗去評估該小學的學術表現。然而,跟中學一樣,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會詳列其學生的升學數據,就算有所透露都只會揀選部分理想的,公布格式亦不統一。 相反,英國學校表現的透明度極高,家長只要到政府網頁(bit.ly/3k3RCj7),就可以輕易地知道及比較所有中小學的成績及其他數據。小學沒有考試,但有全國性系統評估學生的英語及數學能力。政府不單會公布小學Key Stage 2(Year 6)在語文及數學的平均表現,更會把能力起步相若的學生在KS1 & KS2兩次評估的表現比較,得出進步率(progress score)並公布各校數字。因此家長不單可以知道每校學生的平均能力,連是否value added都一目了然。 中學的數據公布就更加具體,因為中學有GCSE又有A Level,通過公布公開試成績,就更加直接呈現出學校的學術表現。連學生在公開試的平均成績排名都可以知道,不用像香港家長每年在網上討論區,通過「報料」及自製大數據Excel表去推算學校的banding! 雖然英國學校數據充足透明,但若你要了解每個數字背後的意思及對你的作用,那就當然要靠家長們努力研究了。想當日,我都花了許多時間去研究,再通過多次替不同家長分析和尋找學校的過程,累積了經驗,現在才可說是薄有心得。大家要努力啊! 下次再談談如何從其他學校數據去窺探英國學校「校風」。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快樂教養——由不快樂開始

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少不免經歷過錯。有時,受心境影響;有時,受情緒影響。因為我們不是上帝,我們都不完美。 有個家長告訴我,已經很努力學習「接納」,希望可以透過無條件的愛,令孩子真正體會父母的關懷。可是,無論她多努力,也不能從「比較」之中得到釋放。像剛剛的開學日,她又跌入比較的漩渦之中。這位媽媽說,當她見到其他同學的家長時,腦袋好像什麼也忘掉,只忙着比較其他同學在暑假學了什麼,去了什麼地方staycation,甚至連暑假後長高多少也比較一番。在旁的孩子只尷尬地苦笑。當媽媽意識到自己又陷入危機時,非常後悔,更自責令孩子失望。 忙碌爸爸把內疚吞下肚 另一位爸爸電郵Vinic爸爸,告訴我一次失言的經歷。那位爸爸每天早上都會提醒自己,在回家時,一定不可以第一時間問孩子:「做晒功課未啊?」因為,孩子會因這句話,覺得自己的價值在於功課。那位爸爸儘管已很努力提醒自己,但有一天,踏入屋的一刻,仍不自覺地把那句話說出口。爸爸為那天孩子聽後的一個失望表情感到內疚。 又一位忙碌爸爸,工作排滿了日程,每天24小時也不夠用,但內心卻常常想念家中的孩子。每天早餐,是父子二人唯一的共處時間,孩子每個早上總會問爸爸︰「今晚返唔返嚟食飯?」當然,答案大多是令孩子失望,爸爸努力把內疚吞下肚,只能說︰「爸爸盡量早回來。」雖然這個情節每天重複發生,但爸爸沒有因此被訓練得盲目,他每天仍然被內疚折磨。 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人 工作上,碰上很多家庭,絕大部分家長都想對孩子負責(當然會有不負責任的爸媽,但真的很少數)。那些責任都來自「要給孩子最好的」、「要為孩子多做一點」或「為孩子當一個稱職的父母」。可是,這些責任,最後卻演變成「稱職」家長的指標,甚至有家長會覺得自己教養錯失是罪大惡極。為此,我很想告訴各位︰  1. 懂得接納自己不完美,才可以接納孩子不完美 只有可以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會接納孩子的家長,否則你現在的「接納」只是裝扮出來。  2. 會錯的家長才明白孩子做錯了的心情 每當孩子重複犯錯時,不要從口吐出「你點解做咁多次都係錯」或「點解唔肯改」這些話。我們當父母的又何嘗不是一錯再錯?  3. 孩子是父母學習接納的最好老師,忘記如何接納就望望孩子吧 當我們又犯錯了,問問孩子,請求原諒,孩子必會馬上說「原諒你」。所以,孩子接納父母的能力遠比我們厲害。 有接納自己不完美的勇氣,才可以令自己在教養修為上更進一步。與其怪責自己,不如盡快收拾心情再做得更好。快樂教養,往往都由不快樂開始。因為不快樂,才有動力把教養變得快樂。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年紀小小就說謊 怎樣教?

父母最近發現嘉嘉(化名)常常說謊,當父母責備她,她就很不開心,不斷否認說:「才不是呢,你根本不明白我的意思!」嘉嘉父母感到「勞氣」又擔憂,想教好女兒,但女兒只會反駁,最終不歡而散。 當孩子說謊,父母因怕孩子變壞而感到擔心,往往急着教訓孩子。當然,糾正不良行為,要孩子承擔後果是正確的,但父母在心態上也要調校好,長遠才能讓孩子的偏差行為得以改善: 1. 讓孩子明白誠信的重要:父母要從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體會「誠信」的好處,例如讓人感到信任、安穩,別人會給予更大的選擇度等。 2. 了解孩子說謊的成因:了解箇中原因,我們才決定如何處理,也讓孩子意識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只會掩飾真相。孩子說謊的原因可能有: .害怕被懲罰和責罵:每個人都試過做錯事後,害怕說出真相被責罵,感到緊張和恐懼而不自覺說謊。 .發泄情緒:孩子遇上不快的事情,未能調適情緒,下意識說謊來掩飾自己的失望。 .希望得到父母讚賞:父母可檢視與孩子的日常相處,是否較少給予正面的肯定及讚賞,以致孩子以說謊來獲取父母的認同感。 從關心出發 讓孩子知錯道歉 3. 處理孩子說謊行為的5部曲: 步驟1:表示我們對孩子的愛和關心 「我知道有些事情發生了,我希望從你口中知道這件事,因為我們愛你,關心你。」 步驟2 :先聆聽,弄清事實 延遲判斷,耐心地聆聽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些孩子長大了為何不愛跟父母說話,因為兒時曾被誤解,令他們覺得說了沒人會信,倒不如不說。 步驟3 :對孩子勇於認錯的行為表示欣賞 在孩子坦白承認後,說:「我欣賞你能勇於認錯,坦白地向我講出事實的真相。」讓孩子知道坦誠會換來肯定和認同。 步驟4 :具體告知孩子犯錯的原因 邀請孩子以自己的理解和言語說一次,協助他們弄清思想和道理,而不只是說「你做錯了」! 步驟5 :承擔合理的後果 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必須自己負責,要向人道歉,並承擔後果。 孩子的問題,好像天天都多。我們要怎樣教,孩子才會聽呢?掃描QR code了解更多EDIT Workshop課程資訊。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言語自聊:剛剛好的育兒法

今期跟大家說說一個育兒概念——剛剛好育兒法(good enough parenting)。一直以來,社會對家長的要求很高,孩子長不高是家長的錯,孩子頑皮又是家長的錯,總之孩子一有問題,矛頭就指向家長,往往追求完美的育兒方式,令家長的壓力大增。所謂的剛剛好(good enough)其實不是新概念,早在1953年,美國兒科醫生兼心理學家Dr. Donald Winnicott已提倡這說法:育兒不應是追求完美,而是做到夠好,盡力做了對孩子好的事,沒有大問題出現,就是好的育兒方式。 最近看學術論文時,看到一個關於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的研究,再次印證Dr. Winnicott的good enough說法。相信不少家長都聽過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在這個理論下,家長如對孩子的需要敏感度愈高,並有效回應孩子的需要,就愈為孩子帶來安全感。當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就能勇敢地探索世界,嘗試不同的事情,這類有安全感的孩子,成長最理想。 毋須百分百回應 建安全基礎更佳 關於家長對孩子敏感度的論述當然正確,但對家長的要求卻十分高,帶來一定的壓力。而2019年一個關於孩子安全感的研究就有一個嶄新的看法:原來相比起家長對孩子的高敏感度,建立一個安全基礎(secure base provision)對小朋友的安全感發展更加有效。而要做到一個安全基礎,家長所需要做的就是「剛剛好的育兒法」。研究員發現,原來家長只要做到以下3點,就能為子女建立一個安全基礎,而這3點對嬰兒時期的安全感建立尤其重要。 1. 回應孩子需要,但毋須如依附理論般迅速回應 例如,孩子想抱的時候,若家長當下沒有空閒,可以先給予眼神回應,直到自己比較空閒時才抱孩子。重點是要建立連結感,讓孩子感到安心。 2. 對孩子的需要,不應拒絕或表示厭惡 研究指出,若家長在孩子要求親密感時對孩子大罵,或表示出鄙視的表情,即使家長只做一次這類行為,孩子都會記在心中,難以建立安全感。 3. 避免過分保護的行為 研究發現,若家長不讓孩子探索世界,過分保護,要孩子在家長的視線範圍內做所有事情,這類型孩子最難建立安全感。 最後,引用帶領這研究的教授的一段話作結:重點是你不需要做到百分百的迅速回應,你只需要有一半時間做出正確的回應。各位爸媽,請記住,你們毋須完美,只需要good enough就已經足夠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緊急宣言下的日子

自東京奧運開始,日本疫情便愈趨嚴重,再加上其後的盂蘭盆節假期,疫情可謂不能控制,所以多個縣也陸續頒布緊急宣言,雖然不少日本人也不再當這個緊急宣言是什麼一回事,但政府仍然出「辣招」,要求餐廳只可以營業至晚上8時,日本公司也要盡量配合政府政策允許員工在家工作,政府如發現有違規的餐廳或公司,便會對外公布其名字,對的,引述日本電視新聞,公開名字是一種懲罰。 日本人現在也爭相預約打疫苗。(作者提供) 疫情嚴重 學生禁身體接觸 疫苗方面,自從7月中感染人數破頂,日本市民也紛紛申請接種疫苗,但當時日本並沒有足夠疫苗,大家也開始焦急起來,情况跟香港完全相反。日本最初只安排老人及高危人士接種,其後有不少公司也相繼安排員工接種。大概到8月初,日本疫苗數量供應慢慢平穩,各縣各區的政府也慢慢安排居民接種,由於東京屬高危地區,我也早於8月完成接種2劑疫苗,我住在廣島及四國的朋友說他們才剛剛收到疫苗接種的信件。 疫情雖然嚴重,但也無阻一眾學生哥上學,不過不同區的政府也向學校作出特別安排。以MJ的小學為例,他第一日上學那天便每個學生派發一部筆記電腦,倘若有學生生病或家人要求在家上學,也可以利用筆記電腦直播觀看老師的課堂;同學之間也嚴禁有身體接觸或互相借還物件,如有學生忘記了帶文具,也不可以向鄰座的同學借取,需要直接問老師;吃飯的時候也嚴禁談話,頭只可以向前望;之前每星期會有5個「當番」同學幫手派飯及收拾,疫情下大家也要自取及收拾等。如校方發現有任何感染案例,感染學生所就讀的學級即時停課一星期,直至校方通知可以再上學為止。 市民患病不能入院 靠自律隔離 其實我身邊已經有幾個朋友或他們的子女中招,由於日本醫療崩壞的關係,大部分沒有重症的患者也只可以留在家中,跟政府的保健所每天聯絡(也有朋友說他證實感染後也遲遲沒有收到保健所的電話),等情况惡化才可以去醫院,患者只需由病發當天在家隔離10天,便可以重過正常生活。而接觸過病者的「濃厚接觸者」也需自我隔離10天,然後向保健所匯報,當保健所計好日子,宣布可以解除隔離,患者便自由了。日本政府控制病情,感覺一切也在於市民的自律,所以難怪市民得知綾瀨遙能住院,會如斯激動,升斗市民如患病也不能入院,大家只好自求多福。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月圓人缺念母親

以前母親還健在的時候,中秋節和做冬過年一樣,一定要一家人齊齊整整大魚大肉,一定要食完月餅水果拜神儀式全部做齊之後,才可以上牀睡覺。我的指定燈籠是大楊桃,哥哥的是小白兔,不過年年結果都是難逃劫數,燒毁收場。 大小T出世之後,婆婆照辦煮碗,中秋節拜神食水果玩燈籠全套做齊,他們兩個的燈籠選擇,一樣是楊桃小白兔。不過價錢和我小時候差遠了,最後一次買差不多$100,我嫌貴捨不得買,婆婆二話不說即刻畀錢。再之後是因為兩個都長大了,對燈籠已經沒有興趣,反而我因為以前的屋後有花園,心血來潮買了一些掛在樹上,為母親拜神贈興。那時候的手機還沒有現在先進,可內置鏡頭影相,所以沒有拍照留念。但那影像,留在腦海中,比拍照更深刻。 母親是7年前中秋時節走的,自此之後,中秋節總是傷感的。母親最愛吃芋頭,中秋節拜神一定有小芋頭,大T的口味和他婆婆非常相似,兩婆孫最愛一起沾砂糖吃。去年中秋突然抽起條根整芋頭糕,是為紀念我母親而做,膽粗粗放在網上賣,反應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再之後百佳上架,到今日K11有實體店,始於為母親做的芋頭糕。我有想過,會不會是母親在背後指引主宰? 為念母親而蒸糕 今開店成生意 講起在內地做生意,我母親可說是個先鋒,有一段日子在內地開餐廳。說出來真的很諷刺,生意不好做不住很正常,反而生意好招來妒忌,結果只能以「被頂手」收場。不過對我來說絕對是好消息,因為可以幫手照顧大小T。 以前最煩厭討厭母親不論任何時候,只要蘿蔔靚芋頭靚就會蒸糕派街坊,從來未曾想過有朝一日,我會步母親後塵,還要青出於藍,不是派,是賣。不管是烹飪還是食材,母親都是我的啟蒙老師,跟着她去街市買魚買肉買菜,都為我累積了不少知識。我的小時候,即是大大話話半個世紀之前,西式食品並不普遍,有焗爐的家庭並不多,所以母親做的雪芳蛋糕很受歡迎。因為我坐不定又冇耐性,那雪芳蛋糕必定要用手打最少300下,我阿哥願意不願意也好,都要乖乖坐定定地打。當時的我以倖免於難沾沾自喜,怎會想到今日的我,日日不停做糕點,區區300下算什麼? 翻看母親舊照,原來母親當年和我差不多年紀時的打扮,無論是髮型還是衣著品味,和我幾乎同出一轍,靜靜雞話畀大家知,我當年總是喜歡以嘲笑她無品味為樂,算不算是現眼報? 我一直努力希望成為母親的驕傲,我相信,母親你一定會以我為榮的,是嗎?明月千里寄相思!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當孩子「搞不懂……」

(插畫︰Stephen Y.C.Lo) 成長中的孩子,每每可以給我們「驚喜」,驚的是有時候總顯得什麼都「搞不懂」,而喜的則是充滿潛能,一旦「搞得懂」,事情就可以很快上手。想促進孩子在自身能力基礎上盡快學好,家長不妨按以下「Y.E.A.R.N.」5個角度來輔助他們: Yet(只是「未」懂)(圖)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出色,為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培養及建立一種「遇挫不撓」的心態,家長不妨對孩子說「你現在未識,因為未知道有效的方法」、「你現在未做得好,只要多一點練習就會識」。 Engage(投入參與) 學習過程中,家長當然要參與,但參與並非代替子女完成課業,而是透過陪伴支持和言語的鼓勵。此外,家長不妨告訴孩子有用的策略,例如:「(溫習中文默書)我會試吓將個字分拆成幾個部件。」 Assist(引導輔助) 孩子問:「媽媽,電器的『器』字點寫呢?」假如你估計孩子早已學過,只是一時執筆忘字,不妨引導孩子回憶之前的學習情况:「上次猜謎語:『一家四口養條狗』,你記得嗎?」 Repeat(重複練習) 學習是一個過程,家長要按孩子的能力和進度「戒急用忍」,按部就班,反覆練習,鞏固所學,否則有可能只是「水過鴨背」,轉眼就忘記了。 Notify(知會進度) 家長宜不時告知孩子的進度,讚賞孩子投入的努力和運用的技巧,有助鼓勵孩子,即使面對困難仍然耐心地反覆嘗試,感到挫敗時仍然能重新振作,愈挫愈強。 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可謂「尚在路中,更搞不懂」,家長切忌「卻丟失了從容 寬容」(摘自陳卓賢《搞不懂》歌詞),才可成就孩子對成功與成長的渴望(Yearn)。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教師教講粗口?

好嘢無你份,衰嘢一定入你數,這是今時今日教師的寫照。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在學校推動價值觀教育問題,主席梁美芬話好多穿著校服的名校女生在港鐵講粗口,原因是教師問題,應處罰有關學校。葛珮帆議員要求政府強制初中學生必須加入一個制服團隊。王師奶與梁美芬議員英「雌」所見略同,好憎人講粗口,何况仲係女仔人家!小婦人幼承庭訓,家教好嚴,不單嚴禁粗言穢語,市井俚語都唔准講,所以家庭之內,氣象和諧。梁議員聽到粗口出自名校學生之口,心痛之餘,追本溯源,順藤摸瓜,一諗就諗到教師身上去。俗語有謂「名師出高徒」,一間學校幾十個教師,好難斷定粗口源自哪位名師,本有殺錯無放過原則,最徹底係罰成間學校。依古代誅九族連坐法,於是修女校長、神父校監、校工阿嬸、花王阿叔,無一倖免,公道喇啩!今日做教師,有抄家,無封誥,好嘢如奧數獲獎、IB狀元數目全球第一等等,又唔見有人歸功教師,讚賞學校? 學生講粗口 梁美芬倡罰學校 新鮮熱辣的新聞:有大律師及事務律師涉嫌行騙,照梁美芬議員的邏輯,豈非要追究大學教法律的教授!要非教授傳授旁門左道,犯案的律師怎會如此天衣無縫。教法律的教授有好多人,為免有人漏網,大學都要受罰。如果畢業於港大,港大校長、教授統統扣薪3個月;倘畢業於城大,則梁美芬亦與有罰焉。 王師奶不贊成學生犯罪或行為不檢,要拉埋教師甚至成間學校落水,這近乎一粒老鼠屎累死全鍋粥,三兩個學生講粗口而累到全校教師要孭起教講粗口的惡名,你話公唔公道?梁美芬議員雖然大公無私,不惜以大學教師身分,口誅筆伐埋自己一份,小婦人對梁議員尊敬之餘,仍認為這樣的「殉道」無理。 葛珮帆議員建議強制初中生最少要加入一個制服團隊,培養守法意識,王師奶認為此議用心良苦。增強學生守法觀念,無人反對,但強制加入制服團體是否唯一方法?唉,穿起制服都未必可提升德育和守法精神。就以警隊為例,好的警察好多,但嚴重犯規的枯枝也不少,間接證明一套制服並非守法的保證。葛議員並非教育中人,不明強制執行牽涉多少人力?課程緊迫,學生能抽出多少時間?補充一句,小婦人無意與尊貴的葛議員唱反調。 粗口滿天飛 都是教師教的? 王師奶相信梁葛兩位議員的出發點都好,但意見流於表面,不假思索衝口而出,屬隨口噏。就以名校學生講粗口為例,點會諗到有粗口教師才會有粗口學生咁卡通?整個社會淪於低俗,大把衣冠楚楚的人粗口爛舌,社會不以為怪,仲曲線讚譽為率情真性。大學教授滿口市井俚語,立法局議員滿嘴粗口,這都是青少年的壞榜樣。有些名人以不文自豪,仲卓然成家,這都是低俗社會的擁躉和催生者,何以尊貴的議員們不加以斥責,只向無權無勇的教師埋手?王師奶相信就算一個極端無品的教師,都不會教學生講粗口,也不會鼓勵學生講粗口,唔怕畀學生臥底篤灰,除牌炒魷乎?除了滿街滿巷的穢語滿天飛外,一些滿嘴粗口的家長也是影響學生的因素。小婦人樓上的賣魚勝從早到晚都xyz,他3個兒女的粗口是教師教的? 王師奶為教師平反之外,仲希望社會大眾合力在語言方面噴一噴清新劑。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