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明言:新學年適應「早」一點

回想9月,真是忙碌的月份。一方面,家長和學生為迎接新學年,要處理很多事情;另一方面,教師同樣忙於做準備工作。但這又是充滿期待的月份,新學年,學生們會認識很多新面孔(雖然是隔着口罩),亦有不同的新知識等待着學生們去發掘,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將展開新的學習旅程,過程中充滿趣味,也有不同的適應。筆者想分享一下,如何幫助學生們「早」一點去適應預備。 建立「早」睡習慣 別小看早睡的重要,學生在暑假時可能習慣了晚睡,重回校園就必須重新調校生理時鐘。我在校門迎接學生上學,他們的精神狀態一目了然。睡得不夠,不單讓學生在上課時難以專注,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因此,家長們讓孩子晚上好好安睡,是展開美好學年的第一步。 「早」享親子時光 大家早點上牀,便可早些享受親子時光。家長可以和孩子分享一個牀頭故事、童謠,又或是聽聽他們分享一天的校園生活、談談在學校認識的新朋友等。我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渴望家長可放下工作和手機,專注於他們的小世界,哪怕只有15分鐘。 「早」起做準備 早點起牀,做好上學準備,便不用趕忙得七手八腳,也能讓孩子對全日的學習生活更有安全感,並有更平靜的心靈,享受一天的校園生活。 「早」餐不可缺 家長們別輕看早餐。首先早餐能讓小朋友有足夠的養分去展開一天的思考和活動,而且疫情下得半天面授課,學生要待放學回家後才可以吃午餐,進餐時間一般都比全日制時推遲了,所以吃早餐便很重要。 「早」一步溝通 小朋友進入新環境,最了解他的適應狀况,一定是爸媽和班主任。我鼓勵家長主動地跟班主任多溝通,不要錯覺地以為,一定要有事投訴才找班主任。事實上,跟班主任分享一下孩子的成長,又或是對教師的照顧表達謝意和欣賞,也是家校溝通的好開始,同時亦讓教師們在新學年得到更多正能量。 祝願學生、家長和教師們都有美好難忘的新學年,讓我們一起成就孩子的成長。 文:鄭家明(亞斯理衛理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情緒健康:瞓覺˙運動˙遊戲 孩子健康快樂良藥

開學一個月了,你家孩子的身心狀態都良好嗎?根據政府最新公布,2019至20學年,本港中小學生懷疑自殺個案及新患精神疾病的個案,分別有23和355宗,創近5年的新高,數字告訴我們,搶救學童的情緒健康,已經刻不容緩。想小朋友重現歡顏,不一定要靠藥物和輔導,兒科醫生傳授3招——瞓覺、運動、遊戲,確保孩子有足夠時間完成以上活動,保證他們有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陳鳳英,既是資深的兒科醫生,亦是兩女之母,在她的育兒字典裏,想小朋友健康快樂,家長只需要做3件事︰讓他們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好好玩耍! 陳鳳英(沈雅詩攝) 睡不夠反無時停 表徵如ADHD 在醫院裏,陳鳳英每日為不少疑似ADHD(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的學童應診,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10個來見我的小學生,8個都是睡眠不足,而且很多根本不是ADHD」! 她指出,成年人睡眠不足,會打瞌睡,不想走動,但小朋友由於腦前額葉發展未成熟,表現出來卻剛剛相反,「他們會『熄唔到掣』,走來走去無時停,做事『亂龍』,表徵就和ADHD一樣。於是個個家長都說要帶小朋友看醫生,個個也嚷着要給子女吃藥,但就忘記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睡覺」! 家長身教 培養良好睡眠習慣 陳鳳英說,小學生每天至少睡10小時,而她兩個念中學的女兒,每晚9時上牀,放學後又會午睡2小時,「人體在睡眠時才會分泌生長荷爾蒙,睡眠充足,腦部才發展得好」。 在家長口中,陳鳳英不時聽到「小朋友晚晚唔願瞓」的投訴,她總會反問家長一句︰「當你叫小朋友睡覺時,自己在做什麼?」十居其九也回答正在看電視、玩手機、工作……「當你這樣時,又怎叫小朋友睡覺呢?」她說,家長如希望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習慣,必須「佢瞓,你瞓」,寧可待他們熟睡了,才再起來活動。 早半小時上牀準備 逐步調校夜貓 假如孩子已習慣做「夜貓」,陳鳳英建議逐步調校,「先找出小朋友正式入睡的時間,舉例是11時半睡着,那便提早半小時請他上牀,跟他做些睡前準備活動,例如聽音樂、說故事、閒聊,待他慢慢入睡。重複上述程序2星期後,可逐步把上牀時間提前,由11時提前至10時半,再兩星期後,又提前至10時,然後是9時半」。 為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習慣,親子每晚可花少許時間做睡前準備活動,例如說故事。(jittawit.21@iStockphoto) 運動分泌多巴胺 提升專注 第二個育兒錦囊,是運動。陳鳳英很享受做運動,她熱愛跑步、打籃球,於是也特意把這份「禮物」送給兩個女兒,「兩個女只得十幾個月大時,我和先生已經揹着她們四處行山、露營,後來發現她們對游泳特別有興趣,我們便親自教,在小學時,兩個都入了學校泳隊」。 她強調,任何人都需要做運動,因為帶氧運動可把更多氧分輸送到身體,幫助細胞生長和運作,而運動時,大腦所產生的多巴胺(dopamine),更可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和學習認知能力。「美國一間小學,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學校把200多個二年級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一邊上課,一邊做中至強度的運動,另一組則只坐着聽書。這個安排持續了2年,結果發現,邊做運動邊上課的學生,他們無論在數學及串字方面的能力,都比坐着聽書的學生,學快了4個月。」 每日最少1小時的帶氧運動,對不少家庭來說,是奢侈品,但陳鳳英認為,這視乎家長重視什麼,「我兩個女兒,清晨5時45分起牀游泳,她們每天運動後才上學」。 小朋友每天應做最少1小時的帶氧運動,以維持身心健康。(AsiaVision@iStockphoto) 根據政府最新公布,本港中小學生懷疑自殺個案及新患精神疾病的個案,均創近5年新高,搶救學童的情緒健康,已經刻不容緩。(kiankhoon@iStockphoto) 每天隨心玩最少1小時 睡得夠、運動足,還要有得玩,才稱得上是快樂的童年。陳鳳英引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建議稱,兒童有遊戲權利,每天應讓他們玩最少1小時。「這個是指自由遊戲(free play),意思是在安全的環境下,家長應該放手容讓小朋友隨意、隨心地玩,而在玩的過程中,亦不帶着任務。」她說,有時孩子會邀請父母加入,「像我兩個女兒,她們會喜歡找我和先生一起陪玩board game、啤牌,在free play時間,想玩什麼、怎樣玩,我們都聽她們的」。 兒童有遊戲的權利,每天最少1小時的自由遊戲,除了有減壓作用,亦有助建立自我形象。(資料圖片) 讀書如馬拉松 醫生媽媽不把學業放首位 不少香港家長都慨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和測考,要給子女「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好好玩耍」又談何容易呢? 原來陳鳳英也一直身在「江湖」。她兩個女兒中小學也在官津學校讀書,一般家長面對的,她同樣面對,但心態決定境界,「當九成家長都在追逐分數,就代表我也要這樣做嗎?其實九成人都是錯的,哪個家長能夠獨善其身,將來他的孩子才能夠走得最遠。因為現在五成中學生有焦慮,小學生亦有三成,只要你的小朋友無,將來成功機會就會高」。 優先訓練SEN童執行功能 因此,這名非常母親,從不把學業放第一位,「我認為小朋友做好『應做的事情』,包括早睡早起、運動和玩,有剩餘的時間,才溫書做功課」。貴為醫生,又是大學副教授,不少人都想當然,以為她的孩子一定很「叻」,所以才說得如此「口響」。但事實剛好相反,陳鳳英大方分享,兩個女兒小時候讀書「唔叻」,幼女的英文卷試過只得7分,長女更加有專注力不足和讀寫障礙。 「如果家有SEN孩子,家長優先要訓練的,是他們的執行功能,包括怎樣管理自己的時間、生活,而不是着眼於他們的學業成績,否則只是本末倒置。」她說,當年每晚都會把全部功課拿出來,讓女兒自己評估一下,在限定時間內,能完成多少,「如果3份功課,她有信心完成1份,那就做1份,其餘2份就『遲些還』、『再安排』」。但若是孩子經常都無法完成所有功課,即表示功課數量太多或超出他的能力,例如太多抄寫作業,家長應該跟學校溝通,作出調適。 孩子功課 家長不擦不改 她還叮囑家長,不管孩子做得怎麼樣,都要抱「不擦、不改」的原則,否則只會沒完沒了,「『完成』是重要的,因為ADHD最常見的問題是衝動、3分鐘熱度,他們很多事情都堅持不到。因此,假如孩子能夠達成目標,做完功課,已經值得鼓勵。但『做晒』不等於『做啱晒』,家長一定要弄清楚」。 陳鳳英又形容,讀書就好比跑馬拉松,前段放得太盡,隨時後繼乏力,反之只要一直堅持,留在大隊慢慢跑,就有機會突圍。她用幼女做例子,「一年級時,第一次英文測驗,我明知以她當時的能力,根本應付不來。於是,我給她一個任務,就是要把所有『窿窿』填滿。結果,她在所有『窿窿』上都寫good,因為那時候,她只識串good這個字。雖然試卷只得7分,但我讚她,因為她完成了我給她的任務,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溫習按能力 助建自信 往後每次溫習,她都是按孩子的能力,按部就班,「與其大家糾纏一晚,叫她死讀10個生字,最終1個也默不出來,我會由她揀5個自己認為有能力串到的生字去溫習。就算最終只是默到3個,我也賺了60%,她亦學識了3個生字」。因為媽媽在背後不斷為她締造成功經驗,自信心逐漸建立,結果小女孩的英文科成績由一年級的7分,變成二年級的30分、三年級的50分,六年級時,她已經有80、90分了,「做家長的,要記着,孩子今天的成績,只反映他當刻的能力。今天不行,不代表他明天不行,明天不行,也不代表他將來不行。就算去到最後,還是學不識,其實都不會影響一生」。 培養5特質 將來更易成功 她補充,愈來愈多文獻指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就,並不取決於讀書成績,而是取決於是否擁有5項特質,「包括堅毅、樂觀、正向、學習動力和自省能力。假如從小培養小朋友這5方面的特質,將來他們會比其他人更易成功」。 假如孩子經常無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功課,意味功課數量太多或超乎能力,家長應向學校反映學生的困難。(設計圖片,資料圖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此心安處是吾鄉

有讀者來函說為考慮移民而心緒不寧,主要是生活方式改變,又怕人離鄉賤,如報章所說的淪為二等公民,但為了兩個兒子的教育前途,似乎要賭一鋪了。 移民係大事,王師奶區區一匹婦點敢畀意見吖,下筆只談教育事,舉刀只斬教育界的牛鬼蛇神,不談政治(與老爹約法三章)。移民係人生大事,本來唔敢答,但呢名讀者移民全因兩個兒子教育前途,因此扮專家做紅綠燈。先此聲明,僅屬一管之見,半支盲公竹,參考而已。 世事無絕對 一切執生 呢名讀者只說移民,無講邊個國家。王師奶就以近期移民熱門地點討論,依次是英國、加拿大、美國。英國移民條件最寬鬆,又因為是前宗主國,好多嘢熟口熟面,如紅色郵筒、雙層巴士,由細見到大。公立學校讀書唔使錢,水準都唔差;私立學校當然要錢,口碑平均好啲。如果早早在當地由低班讀起,語文基礎穩固,入著名大學機會大好多。美國公立學校多,種族多元,程度較參差,私校遠勝公立。好的大學不少,科技、化學、醫療世界一哥,諾貝爾級教授為數不少。加拿大學校環境好,民風淳樸,學風端正,生活費用較低,大學水平亦好。 坦白講句,學校條件是外在硬件,其他成功因素好多,諸如家庭教育的配合,學生本身的勤奮、堅毅,領悟能力都重要。家庭條件人人不同,上述意見只是大概而言,名校也有失敗的學生,家長心目中band 5的學校也會跑出狀元。世事無絕對,一切因環境而定,改變環境,適應環境,一切執生喇! 是否留鄉一定矜貴? 至於會否淪為二等公民,如果唔夠韌力,唔夠刻苦,半途而廢,不止淪為二等,三等四等都有可能。至於是否人離鄉賤,情况更加複雜。逆向思維,是否留鄉一定矜貴?新聞所見,好多剛果、埃塞俄比亞、敘利亞、委內瑞拉的人民攜幼扶老逃離家園,為什麽要冒人離鄉賤的風險?故鄉或任何本土,都有貧賤富貴的分野,有人住深水埗劏房,有人住淺水灣海景豪宅。毅然離鄉到陌生的異地,總會經歷一段陌生甚至痛苦的適應。你為什麼要離鄉?為兒女教育前途?為較好的生活?甚至只為一啖清新空氣? 也許會比未離鄉前更差、更貧賤,一啲唔奇,例子也不少,但你總抱有一個希望、一個目的才會離鄉。遠的不說,就以香港為例,香港老一輩居民,很多都從內地移民來的,也許因為戰亂,也許因為當年鄉間生活太艱苦。來到香港,打打拼拼,開創一個新的局面,有些能夠安居,有些能夠溫飽,有些成了實業家,有些成了世界級富豪,證明人離鄉不一定賤,不要給那些負面的成語或俗語誤導。生下一個肥肥白白的嬰孩前都要經過多番的陣痛喇!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名句,至於移唔移民,或應唔應該移民,學吓東坡先生喇,你覺得那處「心安」就停在那處。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電子教學非為疫情而生

近期新上畫的一套占士邦電影,雖然戲名在香港翻譯為《007︰生死有時》,但一看到它的英文戲名No Time To Die,的確令我們這班在疫情中埋頭工作的人發出會心微笑,因為過去接近兩年的疫情,全球人類在生活及工作上都有很多調整及安排,我與同事之間都會笑言:已經“No Time To Die”了! 1980年代「未來科技」 今日變普及 談起鐵金剛電影,令我想起1980年代觀賞這齣特務電影時,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占士邦擁有很多「未來科技」,去幫助他完成很多不同的任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占士邦的汽車,除了在車頭燈能變換出來的炮彈、火箭及機關槍之外,汽車裏都總有一個熒光幕,就在占士邦需要資訊時,MI6總部能與他視像對話,把重要的機密告訴他,並在熒光幕上的地圖顯示敵人的位置。 今天再回頭看這些電影中的「未來科技」,不禁問:這不是我們今天每人口袋裏的手機基本功能嗎?視像會議和地圖定位不再是特工的專利,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應用的東西。但這些所謂「未來科技」並不是一朝出現,而是由科學家經過很多年的科研探究,哲學家對未來生活的構想及分析,企業家抓緊每個普及科技改善生活的機會,把一件又一件的新事物創造出來。 科技的本質就是配合生活上的需要,製造不同的工具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就如當人們使用原子筆以後,毛筆書法就自然變成興趣及藝術;數碼相機及手機拍照普及以後,菲林相機就自然被淘汰;生活效能變得更加便利後,人們總是不能走回頭路。 電子元素助理解學習內容 疫情不知不覺已經來到第二年,很多教師、家長及學生都把「因為疫情,我們用多了很多網課、電子教學及學習平台」這些話掛在嘴邊,甚至有的說,當全面恢復實體課後,學校不應該繼續使用電子教學,要變回紙筆上課。但大家可知道,電子教學的出現並不是為疫情而生,電子學習亦不是科幻片的獨有劇情,疫情的出現,只是無意地推動及加速了必須要發生的電子學習模式,實現多年以來不同學者及教師們所研發的電子學習方法而已。 其實很多研究已經指出,適當地在孩子的學習中加入電子元素,有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內容,學生與學生之間可透過電子學習平台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如果有效地配合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更可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提供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給每個學習進程不一的孩子。 或許今天我們當家長及教師的責任,就是全力去認識當下最新的科技,細想如何把這些科技應用於孩子的學習中,繼續以身教的方式堅持人類本來的真善美,好好教孩子如何傳承大家重視的核心價值,裝備孩子各樣的技能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7歲小女孩教你改變世界

TED Talks史上最年幼的演講者、7歲小女孩Molly Wright在演講中問:「如果我告訴你,躲貓貓遊戲(peek-a-boo)可以改變世界呢?」我想在這裏問大家,你信不信?不管你信或不信,大小T在BB時期,玩得最多的、最興奮的,就是peek-a-boo。那銀鈴般的可愛笑聲,我至今依然記得。只是我未曾想過,原來小時候和他們的互動、陪伴,給他們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家庭環境,帶他們多和社會接觸……原來是孩子5歲前最需要的東西。幫助他們發展大腦、建立自信,為他們的成長日後做人做事,打好真正冇得輸的基礎。 爸爸拿起平板電腦 兒子即哭鬧 在演講中,Molly邀請了鄰居和他1歲的兒子即場做實驗。爸爸的專注力在兒子身上,父子玩得樂也融融,不亦樂乎。可是當爸爸拿起平板電腦,把集中力放在電腦,完全無視孩子存在的時候,兒子就開始哭鬧,愈被忽視就愈激烈;但爸爸一把孩子抱起,孩子立刻破涕為笑。Molly說這對父子感情關係一向好,所以孩子很快就收拾心情,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親密親子關係。 試想想,如果父母無論在家或帶着子女外出,不管任何時候場合,專注力都不放在孩子們身上,而是在手提電腦、手機上,當父母被孩子打擾,初則不耐煩,繼而責罵,最後大發雷霆。有父母連珠爆發:「點解你咁曳㗎?點解咁多嘢講?點解你唔聽話?叫你坐定定唔得嘅?」有父母立刻攞出電子奶嘴,大家一家人齊齊坐定定,毋須交流,毋須傾談,總之唔好煩就得。 與孩子交談 回應需求 Molly強調early & often:「孩子在生活中與大人的連結愈早開始愈好、愈多愈好,這些給了我們信心去嘗試新事物、去探索!」若能在5歲以前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與人的連結,大人能有來有往的回應孩子的需求(serve and return),就能讓孩子在成長中充分發揮潛力,更能信任他人,更有自信。如何做得到,講出來其實非常簡單:連結connecting、交談talking、玩耍playing、健康的家庭healthy home、社群community。 可惜事實是,連最基本和孩子連結交談玩耍的機會都沒有,不是要父母求其是但敷衍,是有質素的全心全意的投入,今日沒有幾多父母做得到。至於健康家庭和社群的重要,誠意推薦這一本由兩名權威臨牀精神科醫生金惠男、朴鐘錫合著的《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說來慚愧,要一個7歲小女孩來教我們如何做父母。究竟什麼樣的父母,才教出Molly這樣的孩子?但願天下所有孩子,都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下健康成長,都能擁有一個愉快的童年! 誠意推介這場演講片段給所有父母,或者準備生育的父母。先問問自己,能否抽出時間,有無足夠耐性,陪伴子女成長? 誠意推介這場演講片段。 https://bit.ly/3uxy3Ug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和諧粉彩實習篇:熱情心心

小朋友喜歡用乾粉彩作畫,除了喜愛其獨特效果之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快! 我們只需輕輕將乾粉彩刮到紙上,再用紙巾輕輕旋轉便能捽出效果,既快捷又方便,在時間緊迫的情况下作畫(例如母親節送給媽媽的畫作,小朋友很多時都是即興而為),絕對是繪畫背景的好方法。 使用乾粉彩要「避風」 使用乾粉彩時要留意風向。沒錯,因為只要輕微的風,都足以將已刮成粉末的乾粉彩吹走,風扇固然要遠離,就連冷氣機的出風口也應注意,還有就是要提防突然而來的「打噴嚏」呢!(見圖) (繪圖︰Miss Rita)   文、繪圖︰Miss Rita 作者簡介﹕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文化共融:「童」玩「童」創作 由心領略共融

「文化共融」4個字,不難讀,也不難寫,但實踐起來,就不容易。為幫助小朋友有更深的體會,有慈善機構主動走入學校,透過一連串學生有份參與的藝術項目,讓孩子由心出發,領略共融精神。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創不同協作主辦的文化共融學習項目「細世界嘉年華」,上月一連3星期在通德學校舉行,藉着小食、玩具和故事這3個小朋友最感興趣的主題做切入點,讓他們了解多元文化。「自從教育局取消少數族裔『指定學校』的政策後,不同學校都有非華語學生。但社會對於少數族裔的支援,往往是實務性的,例如語言上、翻譯上。其實同學之間的相處、交流、人際關係等,也是值得探索的範疇。」創不同協作策劃人梁棨豪(Nicky)說。 梁棨豪(黃志東攝) 探索食物味道 了解各地玩意 這個項目的對象,以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主,分成3個階段。在「熱身」階段,學生先了解自己名字的由來,回憶成長經歷,又一起探索食物的味道,了解各地有趣的玩意;第2階段是深化學習,學生可自由選擇加入「小食組」、「玩具組」或「故事組」作進階創作;第3階段,學生的任務是把學習成果整合成一個嘉年華,並向校內師生、家長展示和分享他們的作品,提高所有參加者對不同文化的認識,促進文化共融。 位於元朗錦田的通德學校,近年愈來愈多非華語生入讀,該校課程發展主任葉麗嫦表示,計劃切合校情,「學校有來自尼泊爾的學生,亦有巴基斯坦籍、美籍、英籍、非洲等,在一個多元種族的校園,我們十分看重同學之間的共融觀念,所以今次雖然要花上大量人力物力調動課時,讓學生每天有75分鐘參加這個活動,我作為老師,還是覺得值得」。 葉麗嫦(黃志東攝) 「真人圖書館」培養同理心 為配合「故事組」的「真人圖書館」環節,校方更邀請了3個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家庭來接受學生的訪問,之後學生再抽取受訪者的人物特徵,分組創作故事,「故事的主軸,都是要他們想像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如何共同生活,目的是鼓勵學生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出發」,葉麗嫦說。 Nicky補充,活動設計有助不同族裔的小朋友都有機會投入參與,「例如當導師介紹清真食品(Halal)時,本地學生一頭霧水,我們就順勢邀請在平日課堂參與度稍遜的南亞裔同學親身分享自己族裔的文化」。他透露,「細世界嘉年華」合共在4間各具特色的小學推行,盼在各區散播共融的種子。 在「玩具歷險樂園」,學生的任務是設計一些共融的玩具、玩意,並把創作意念,呈現在小火車上。(黃志東攝) 這個「跳飛機」遊戲,由學生設計的共融圖案串連而成,亦有別於一般「跳飛機」的玩法,它的起點由四方八面開始,終點設在中央,讓多個學生可同時起步及一起邁向終點,帶出彼此連結的信息。(受訪者提供) 在「聯合國小食街」,每個學生檔主都用心設計自己的小食攤檔,還糅合共融元素,同時照顧不同客人,例如回教徒、素食者、糖尿病患者等對食物的需要。(黃志東攝) 共融圖案:有學生以「大家手拉手」的圖案(左圖)象徵共融,亦有用「地球村」(右圖)來表達概念。(受訪者提供) 學生透過氣味去辨別不同的香料,認識各地的飲食文化。(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小一必讀—— 一本關於廁所的書

  晚飯後,剛升上小一的女兒坐在一旁看圖書,她邊看邊哈哈大笑,前仰後翻,好不誇張。那是怎麼了?我探頭一看,怪不得呢!她手上的圖書,書名叫《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醒目的橙色標題寫着:「便便繪本」。封面上,兩個小孩光着屁股——蹲馬桶。大概,「書」這種東西在孩子的眼中無比神聖,「蹲馬桶」這件事竟然出現在圖書的封面?難怪圖書到手,沒有孩子不「噗嗤」一下笑出來。 必須掌握的「生存能力」 繪本《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特別適合一年級「新鮮人」閱讀。幼稚園和小學的校園生活大不同,每年小學的工友姨姨總會投訴:一年級樓層的廁所特別骯髒!我們也偶爾會聽到有些低年級的孩子課上不敢舉手表示要上廁所,憋不住就尿褲子。甚至,我回憶自己的小學時代,當年同學們不也有過女廁鬧鬼的奇怪想像嗎?女同學互相嚇唬,於是,大家都不敢上廁所。已經長大的我們,也許忘了當年自己小小的身影,那時候獨自來到陌生的校園,適應學校生活的情况。廁格的空洞回音,孤身上路的焦慮,曾經也是我們的夢魘。 所謂吃喝拉撒是生命之必須,也正如封底的介紹所說:上廁所是孩子必須掌握的「生存能力」——不然,怎麼放輕鬆來過每天的學校生活?怎麼安心地、專心地學習?我們總是記得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有沒有功課?」卻很少問他們:「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在孩子努力地適應新環境、學習照顧自己的時候,這是老師和家長很值得去問問小一新生的問題。 《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作者:村上八千世。繪者:瀨邊雅之。譯者:周姚萍。出版社:小魯文化。( 網上圖片) 嘗試蹲出完美姿勢 每個學年的開始,我都會和一年級的小朋友共讀這本「便便繪本」。小孩們嘰嘰嘎嘎,動起來青蛙蹲——全班三十幾隻青蛙一起蹲——蹲出一個用馬桶時最漂亮的姿勢;我們打開書中1:1的「模擬廁所」,研究一下哪裏才是蹲馬桶的完美位置;還有,小朋友來動腦筋想一想,幼稚園的廁所都沒有門的,我們來說說小學生上廁所為什麼要關門……和孩子在笑聲中讀完這本書,解決他們使用學校廁所的幾個困惑,以後應該可以放心上學校的廁所了。 女兒把書捧過來,煞有介事地指着圖畫裏的豬圈,上方的廁所正在「空降」小豬的食物。她瞠目結舌:「這……給小豬吃嗎?」不一會,她又指着另一個頁面,上面寫着:用河川中的繩索擦屁股的廁所。「咦?還有這種廁所啊!」孩子又再次笑得合不攏嘴。看到這個「廁所大百科」,展示世界各地廁所的奇觀,她驚訝的表情和所有一年級孩子都一樣。我們再來順道簡單聊聊世界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求知的起點,哪怕就從「廁所」這種話題而開始亦無不可! 最重要的是,解除心理負擔,笑着學會一種小學新鮮人必備的生存能力,實在很不錯!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做好「疏通」工作

「天呀!又來?我可以歇一歇嗎?」曾經,每當看見手機顯示小明學校的來電,我都是這樣想的。幸好這種想法只在幼兒園階段維持了兩年,升上小學以後,直至今年升中,每逢接聽老師們的來電,心情卻有如飢渴的人在沙漠行走中遇上綠洲! 以孩子角度找出問題根源 「我被老師罰,要寫1600字讀後感。」周末晚上與小明閒聊間,他以略帶氣憤的聲音說。我故作鎮定,先配合他的口吻,企圖在為他抱不平的過程中打探被罰事件的來龍去脈。「才第二次上這學科的課堂,怎知道要帶這個又帶那個的!很多同學都沒有帶齊!老師就罰我們上網看文章,寫一篇200字讀後感。不過,我把這件事完全忘記了,欠交累積至今要寫共1600字!你說老師合不合理?我怎可能寫得出?絕對沒可能的!我索性不交好了!」小明理直氣壯,愈說愈激動。 站在媽媽的立場,了解事件後,我很快便跳進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於是我大力鼓勵小明,建議立刻一起上網看報……不過,那刻斷定了「沒可能」的他,任憑我怎麼說,也是徒然。 結局會如何?根據以往經驗,小明會對該學科產生抗拒感,也會視那個老師為敵人。中學生涯才剛開始,在這事件上,我如何做是好?我還有什麼應該做呢? 冷靜下來,我以更貼近他的角度去探究其內心想法,找出問題根源,才再想法子。首先,小明認為老師在第二次課堂便出手懲罰,是不合乎情理的。其次,小明並未有意識把懲罰當作一般功課看待。沒有記錄在手冊功課欄上的事,當然就被拋諸腦後。誰知一過便是3天,再見老師醒覺時,懲罰已累積至令他有不能承受的感覺。結果便是對抗,態度就是放棄。 小事欠「疏通」 成「A仔」大事 翌日早上,我致電學校社工,主動跟她述說事件,帶着誠懇的心勇敢提問:「姑娘,可拜託你讓老師明白小明現在的心理狀况嗎?他未有認知,也欠缺方法。可邀請她考慮『減刑』嗎?又或者給他一個『清數』計劃建議?讓他感覺有出路……」姑娘表示會跟進,但是最終必須尊重老師的做法。聽見這句回應,我心裏一沉,她會是一名很嚴肅的老師嗎? 那天晚上,當我追問事件最新情况時,小明竟然帶來喜出望外的進展。原來老師小息時親身到班房找他傾談,一起定下「清數」方法,更澄清他的累積數字是800而非1600。我再也聽不見氣憤的聲音,反而從他的眼裏看見希望。 彷彿是小事一樁,但只要稍欠「疏通」,便會成為「A仔」的大事件。隨着小明步入青春期,我再次思索與他的相處關係。可以肯定的是,我不可使用責備的語氣,也不可以指令式的口吻告訴他做事的方法。一切要來得自然,所以我必須要無間斷、不害羞地與老師溝通,在他周邊做好「疏通」的工作。收到老師們來電,代表「疏通」工作得以展開,小明才能順利成長呢!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青春期的腦內風暴

與衝動、壞脾氣、難溝通的青春期子女相處,令不少家長經歷各樣的煩惱和挫折。有家長曾和我分享:「兒子到了青春期,就變了陌生人,大家的摩擦快將原來不錯的關係變為負資產。」 其實孩子從出生至20多歲,大腦一直處於不斷發育的過程,而各個部位的發育時間有先有後。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可從解構大腦的發展開始。 人類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主要負責高級認知功能,當中包括作決定、計劃、抑制衝動等,同時也跟社交聯繫、理解他人和自我認知有關,它很重要卻最遲(一般約到25歲)才發育完成。 就在前額葉還在緩慢成長時,負責管理記憶、情緒和感受獎勵的邊緣系統這部分,則在15歲以前便發育成熟。相對於成人思考時會運用前額葉作計劃和判斷,青少年卻常常用和爬蟲類一樣原始的杏仁核(amygdala)去回應別人的情緒。這意味着青少年雖然和成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但缺少成人般的情緒和行為自我調節能力,難像成人一樣作出理性的決定,亦令青少年容易在初解讀情緒時,發生判斷錯誤而造成反應過度,或沒來由的脾氣。 另外,人類的內側前額葉區域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度會在約15歲時到達頂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青少年會比成人更易焦慮。他們的自我意識極度強烈,對一切關於自己的評論也很在乎。但成人早就習慣了這種「自我意識」,面對其他人的審視也會較淡然。事實上,內側前額葉在社交場合的活躍,除了令青少年緊張別人的目光,還懼怕被同伴排斥,這也解釋了家長為何覺得青少年子女會「朋友大過天」。 信任代質問 適時擁抱 父母很多時候都感到和青春期的孩子難相處,尤其是給予意見/批評時,子女「一言九頂」的反叛行為,會令他們擔心孩子做錯而不自省,甚至招致更嚴重的行為問題。但其實這些憂慮,多是出於父母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發展狀况和心態有關。筆者基於大腦發展特徵,跟各位總結一下如何與青春期子女相處、同行︰ 1. 青春期孩子的前額葉皮質發育不成熟,容易出現「理智」戰勝不了「情感」的衝動,父母在此時別硬碰硬,最好讓大家先冷靜,別在子女激動時火上加油。因為衝突時言語易帶苦毒,宜以關心取代命令,試用「我」的信息(I message)作為溝通的第一步。可試試描述具體事件,再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對他/她的期待。 2. 要了解青少年的內側前額葉很活躍,對別人的評價很敏感,避免當着外人,尤其是他的朋友前作批評。即使在家裏批評孩子,也要點到即止,別喋喋不休,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水平和成人已經非常接近,你批評他時,如果有道理,說一次他就懂。若真的關注或擔心子女的狀况,以「我相信你有(知道)……」的信任態度代替懷疑的質問口脗,或一個適時的擁抱可能比說大道理來得更有力量。青少年可能嘴硬不認錯但心裏明白,家長再不停講道理而缺乏理解及包容的態度,他的叛逆情緒就出來了;而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還沒發育成熟,抑制不了和你爭吵的衝動。一來一往,便容易讓大家蔓延至其他未梳理的親子關係衝突,令風暴愈演愈烈。 各位家長,還記得你的青春期嗎?還記得你對建立自我價值認同的躁動、迷惑與徬徨嗎?面對即將或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若家長依舊保持當初懷孕時會找育兒書去了解、去學習的心態,並嘗試站在子女的視角理解他們的需要,以及調節當中的相處和管教方式,相信更能體現父母在孩子成長旅途中的護航價值。 文:廖潤鳳(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