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辦法:跨學科統整 對抗疫境 體驗式學習 走入米行上常識課

受疫情所困,本港小學生已是第3個學年維持半天上課,在課時大打折扣下,如何確保學生「學得到」、「學得好」,是學界最關心的課題。於是,有學校選擇下午增設網課,自行實施「全面復課」;也有學校大刀闊斧地剪裁課程,索性把部分內容捨棄不教。不過,亦有些學校既不增加課時,又不刪減內容,而是作跨學科統整,再選取個別單元配以體驗式活動,深化學生所學。雖然工程浩大,但成效不錯,經驗值得跟同儕分享。   9月份的一個周末,愛秩序灣官立小學(愛官)常識科教師與大細路出版社「玩轉常識FUN FUN FUN」項目導師又再聯袂行動,今次,他們帶領該校一班小四學生來到位於上環的兆豐年興記米行上常識課! 走出課室 跨學科學習.落田插秧 逛米行嗅米氣!(賴俊傑攝、受訪者提供) 與米行老闆互動 了解運作 這班小豆丁,似乎對這間有近70年歷史米行所出售的25公斤袋裝米特別感興趣,「為什麼這兒的米比超級市場的米大包許多」?又有同學拿起昔日用來抽查白米質素的「探筒」研究一番,就連桌上一個「密底算盤」他們都不放過,總是「打爛沙盆璺到篤」。雖然這一個半小時的課堂沒有書本,但透過學生與米行老闆的互動,記者觀察到,同學們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米行的運作,也了解到不同產地的米和米種的分別。 在疫情前,愛官已推動體驗式學習,疫情之後,就進一步催化它的發展。「現在半日課,有更多空間去做。」校長崔家祥說。在小學,中文、英文、數學和常識是4大核心科目,當中又以常識科涉獵的範圍最廣泛,「它既是成長課,講個人、家庭、鄰里、價值觀和態度;亦是科技課,講STEM、資訊科技;它又是歷史課,講香港歷史、中國歷史;也是自然課,講動植物、環境保育」。莫說現在只得半天面授課,就是在疫情前,要全部「依書直說」教一遍,也不容易。 崔家祥(蘇智鑫攝) 面對這個局面,崔家祥笑言,唯一方法是「拿出勇氣來,做好跨學科統整」。他分享,最重要是找出各科的主線,再把彼此架牀疊屋的部分整合,「譬如常識科,某些內容是可交給成長課教的,也有些可由語文科處理」。今個學年,愛官更嘗試在各級上下學期的常識科各抽走一冊課本,取而代之,是校本課冊,再配合體驗式活動。 崔家祥以四年級的常識科為例,經剪裁的校本課冊,涵蓋了STEM、中華文化、區本特色(探討東區)的內容,而「香港社會的變遷」更是重點教學單元,並以「香港米業」做切入點,「在這個題目上,想學生學得準,當然是找米行老闆、農夫去教,因為老師在這方面不會比他們叻」。因此,除今次參觀米行,教師在8月暑假時,也曾率領學生到大埔跟農夫學插秧,12月會再一起去收割和打穀。 要設計一系列體驗學習活動殊不簡單,所以愛官一向抱「小學校大社區」的宗旨,樂於找不同伙伴協助。大細路出版社總編輯兼「玩轉常識FUN FUN FUN 」項目負責人盧志妮(Eunice)亦認同愛官的做法,「其實不少團體、組織,都有共享資源庫,只是沒有一個平台,把這些材料串連。於是我們項目組就擔當這個角色,負責整合,減省老師的工序」。 盧志妮(蘇智鑫攝) 設計卡牌 認識12行業變遷 Eunice和團隊還為這個課題設計相應學習活動套件,其中「那些年爺爺嫲嫲返過的工」卡牌,便透過12張行業卡,包括人力車夫、苦力、媒人、裁縫、農民、理髮匠、米商、鞋匠、漁民、寫信佬、朝奉和工廠工人,以遊戲方式,讓學生多了解各行各業的轉變。 「配合課程的課題,我們設計了不同的學習活動套件,目的是希望小朋友在課堂上,玩得輕鬆之餘,也深化知識、擴闊思考,我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Eunice說。 崔家祥補充,要做好課程統整,首先要了解該學科的主線,「常識科其中一條主線,是要透過學習內容,從知識層面,去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所以,這副卡牌,最重要的,不是那12張行業卡,而是『過去』、『現在』、『未來』3張培育學生反思和創造力的功能牌」。他解釋,從「過去」,學生認識到昔日的工種,也要學習尊重,尊重當年從事這些行業的長輩;立足「現在」,學生就要思索當前的社會,是否還需要這些行業來推動經濟,「這是自主學習經常強調的反思能力」;邁向「將來」,學生能為這些行業重新定位嗎?它們是否仍存在發展潛力?這就需要孩子運用創造力了。 同學手持的密底算盤,是昔日米行老闆用來傾生意用的。由於算盤底密封,可防止被同行見到自己的出價。(賴俊傑攝) 密底算盤(賴俊傑攝) 在常識科教師和活動導師帶領下,愛秩序灣官立小學的小四生來到兆豐年興記米行上常識課!小朋友難得有機會把不同產地的米、米種拿上手,逐一分辨。(賴俊傑攝) 在米行試食熱騰騰的白飯,別有一番滋味。(賴俊傑攝) 暑假時,愛官教師帶領學生到大埔下田插秧,體驗農夫的工作。(受訪者提供) 「那些年爺爺嫲嫲返過的工」卡牌,讓學生加深認識昔日香江行業,透過卡牌遊戲,不單可深化學習內容,還培育學生的反思和創造力。(蘇智鑫攝) 學生心聲:新奇有趣 比坐在課室好玩 ◆鄧哲朗: 我一開始聽到「苦力」這個字時,還以為是遊戲角色(Minecraft的苦力怕)。以前的人沒有學習機會,只可以做勞力工作,苦力每次要抬100公斤的米,掙錢很辛苦。我不會看不起他們,反而覺得他們很偉大。 鄧哲朗(蘇智鑫攝) ◆謝子晴: 我很喜歡走出課室去上堂,不論參觀米行、玩卡牌,我都學到很多東西,比起坐在課室,開心、好玩很多。如果10分滿分的話,我會給11分! 謝子晴(蘇智鑫攝) ◆楊懷輝: 我從來沒聽過「朝奉」這種職業,覺得很新奇和有趣。我以前曾經見過店舖門口有一個很大的「押」字,但沒有試過進去,不知道裏面做什麼的?但上堂玩卡牌時,就明白是什麼一回事,是貸款。 楊懷輝(蘇智鑫攝) ◆黃諾忻: 參觀米行時,見到很多有趣的工具,例如是探筒,用來插入麻包袋抽些米出來檢查。也認識到以前米行的運作,對我來說,很新奇。 黃諾忻(蘇智鑫攝) 米行工具:探筒(上)和手鈎(下)都是經常在米行出現的工具。前者用來抽查白米質素,後者用來拖拉貨物。(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打機有節制 做精明「課長」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名句,意思是:「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對一些遊戲玩家來說,「課金」與否,也是一個艱難及值得考慮的問題。 「課金」原是日文,意思是收費,後來演化成玩家在遊戲中付費的意思。尤其在手機遊戲極之盛行的今天,當中不乏免費下載加額外收費的遊戲,當你問問身邊親友,你會發現總有一兩個「課長」在左近。根據我們理財社工的前線服務經驗,年長如家長,年少如小學生都有課金經驗。不過,不少對電子遊戲缺乏興趣的人或會認為,打機已相當浪費時間,課金更是不可理喻的愚蠢行為。 其實,打機課金只是一種消費娛樂方式,本質上與「行街睇戲食飯」無異,目的都是讓人得到愉悅與滿足感,亦是解悶放鬆的休閒活動。相信偶爾和朋友去逛逛商場、到戲院觀賞新上映的荷李活大作,以及吃頓豐富的酒店自助餐,並非浪費時間和愚蠢吧?只是「打機」這行為在很多人眼中存在相當負面的印象,所以課金才那麼不可接受。 事實上,在不影響原有的生活方式下,偶然打打機也是樂事一樁。若在適可而止的前提下,課金則只是其中一種消費行為罷了。正如近年一些港人會以「課金」來形容付費支持自媒體和網絡創作人,付費予串流影音平台,例如Netflix、Apple TV+、YouTube Premium等,可見打機課金,並非如此邪惡。 說到這裏,各位課長是否已急不及待把本文轉發給你的家長或伴侶,振振有詞地說:「理財社工都話打機課金無問題呀!」請你慢慢閱讀下去。 打機課金比實體消費 更易泥足深陷 的確,打機課金比起一般實體消費行為更容易令人泥足深陷,不經不覺就會「愈課愈多」而不自覺。相信各位課長也會留意到,那些包含內購功能的遊戲,常常彈出一些相當吸引的「奇遇禮包」、「限時優惠」、「購點回贈」等。這些都是眼所能見,吸引大眾課金的方法,但其實遠不止於此,遊戲開發商城府之深,或許是你我未曾想像過。 2017年美國專利及商標局曾通過某遊戲公司巨頭的申請,那便是一個吸引玩家課金的機制。首先,公司會收集玩家的資料和遊戲數據,看看你特別留意哪些角色或裝備(例如角色A),以了解你想買什麼,然後就會在遊戲配對時刻意為你匹配與角色A對戰,讓你更深刻體會他的優勢,令你更心動想買下此角色。你以為事情這就結束嗎?而當你真的買下角色A,遊戲系統就會為你匹配更有利此角色的場景,令你更易獲勝。這樣你就會覺得:「角色A真是物有所值啊!」讓課金更為合理。雖然該公司及後澄清,這專利只作測試用途,但親愛的讀者,你會相信嗎?若玩家能細心去留意遊戲內的細節,便會發現真的是引導人去「愈課愈多」! 打機課金只是一種消費娛樂行為,但同時也很容易演變成沉溺行為。所以,家長和師長大可坦然面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課金行為,從中一起探討當中的理財觀念,教導如何有節制地打機及精明地課金。若一開始便視打機課金為「洪水猛獸」,反而容易損失跟他們溝通的機會,適得其反。至於各位課長,你懂的,不能盲目無止境地課下去,生活不應只有打機,為自己發展更多樣的興趣和技能,人生就會變得更精彩。若你身邊有人打機課金至成癮,就應勸喻對方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如有任何因財務壓力受到情緒困擾的問題,歡迎與我們理財社工聯絡。 文:姚紹樑(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互動木工展 豈止一碌木 百變木材 玩得又用得

在生活上,我們經常接觸到木家俬、木製器具,但大家對於木材、木工,認識又有幾多呢?近日坊間有一個集玩樂、藝術與教育於一身的木工展,透過創意遊戲、玩味十足的家具和工藝品,讓大小朋友一起探索木材多變的可能性,並了解香港木工業的發展,從而提高愛護樹木的意識。   如果你以為「一碌木」無甚看頭,那就大錯特錯了!南豐集團轄下社區項目「世界之約」,最近在將軍澳廣場聯合17個本地木工團體,舉辦「不是玩玩下︰香港木工展」,11組充滿創意和互動的木工作品,令人眼界大開。展覽分成3大區域,分別是「挑戰區」、「想像區」和「休憩區」,各有精彩有趣之處。「挑戰區」其中一組木製波子滑道,肯定是孩子的焦點,如何令一粒又一粒的波子可成功繞過不同的關卡、急彎,「平安」到達終點,過程並不簡單。遊戲背後,也帶出人生旅途、木工行業同樣充滿挑戰,但在未知中跌跌碰碰,才能得着磨練的哲理。 「想像區」就藉着不同展品,啟發參觀者豐富的想像力!樹木竟可留存對雀鳥的記憶,發出雀鳥的叫聲?「樹鳴」這組裝置,或許可給你啟示;「休憩區」亦有很多出其不意的家具,例如一張平平無奇的摺椅,搖身一變竟是木片琴,一張長櫈又可化身成搖搖板,充滿驚喜! 這條木製波子滑道,設計了不同關卡,正如人生充滿障礙、變數,要成功到達終點,是一場不簡單的遊戲。(賴俊傑攝) 長櫈與兒童櫈合併起來,可以變成搖搖板,是一件實用與玩樂兼備的家具。(賴俊傑攝) 搖搖板(賴俊傑攝) 小朋友可以跳入「大鑊」中,搖搖擺擺,好興奮啊!(賴俊傑攝) 兩個木工團體,以《木馬屠城記》故事作藍本,打造出這件「特洛伊木馬騎行車」,不單雕工精細,馬尾機關更藏着眾多小士兵,具體呈現特洛伊戰事歷史性一役。(賴俊傑攝) 不知從這件「樹鳴」的作品,會聽到什麼聲音呢?(賴俊傑攝) 考慮到各種木材密度不一,木匠巧妙地把不同木材拼合成摺櫈面,通過敲擊櫈面,便可發出不同的音調,恍如木片琴。(賴俊傑攝) 小小工匠:展覽有不同主題的工作坊,讓公眾一嘗當工匠的滋味。(賴俊傑攝) ◆INFO 「不是玩玩下:香港木工展」 日期:即日至10月24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8:00 地點:將軍澳唐德街1號 將軍澳廣場1樓中庭 費用:全免 ■同場活動 反斗回力木戰車工作坊 日期:10月16日(周六) 時間:下午2:00至3:00 內容:學習基本木工技術,製作木頭回力戰車 對象:8歲以上(8歲以下需有家長陪同) 名額:12人 回收木燈箱工作坊 日期:10月17日(周日) 時間:下午2:00至4:00 內容:利用建築的剩餘木材,製作木枱燈 對象:8歲以上(8歲以下需家長陪同) 名額:12人 活動詳情:bit.ly/3zYqYxb 工作坊收費:商場電子消費滿$300,可以優惠價$50換領工作坊入場券乙張;或以$250直接購買 文︰沈雅詩 小模特兒︰家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信自己 做潮媽

斜槓族(slasher)是新興職場群組,透過多重職業身分來建構多元身分。陳雪兒(Zoe)就是其中一員,她是時尚博主、造型師、專欄作家、公關公司老闆,今年3月榮升做媽媽後,又多了一個身分——母嬰KOL。因為工作彈性高,產後不到一個月她就邊湊女邊工作,欣然接受不同身分帶來的多重挑戰。女兒半歲時,她感慨道︰「這6個月把世界最甜的夢與最累的差事混合起來,但甜度蓋過所有疲累。要是可以重來,我大概會選擇重來100次。」 聆聽自己 擁抱改變 Zoe社交平台的內容很豐富︰時尚穿搭、美妝分享、staycation好去處、母嬰好物、親子日常……寫到和女兒有關的,字裏行間都滿載濃情蜜意,照片中的Zoe孕期和產後都精神爽利,筆者也莫名地被她感染,獲得滿滿能量。不過,也有人會把自己和她比較,甚至會自卑。 作為博主的Zoe告誡大家切勿比較,不要掉進社交媒體的圈套:「我們都是呈現最好的一面。那些哭鬧、披頭散髮、失落的樣子,看無聊電影也哭、反胃的日子,都只留給最親的人才看到。」 社交平台以外,Zoe是一個平凡的媽媽,產後情緒也曾低落,那時她選擇聆聽自己:「問問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給自己清晰的定位——想要的生活節奏、想給孩子的教育方式、想營造的家庭氛圍到底都是些什麼?整理愁緒後,剩下的就是行動,改變自己。」 筆者還有另一建議,不妨找人傾訴心事,可以是信賴的親友,又或是懵懂的小朋友。筆者曾把煩心事跟不到2歲的兒子說,當我說完一大堆話,他大概聽不出所以然來,只是調皮地朝我笑了笑,那個笑容就是治癒我的良藥,這個良藥還是甜的,一點都不苦口。 最好造型 來自自信 作為造型師的Zoe對日常穿搭很有要求,孕期產後都打扮得美美的出鏡。現在更發揮所長,每次出門前都會特意為女兒挑選同色系的小裙子,配成母女裝搶眼登場。談及為女兒造型,Zoe認為顏色和款式都是次要,最關鍵是用料親膚柔軟、環保無害:「孩子還小,現在我給她打扮,滿足的是我的審美,她未必覺得好看,穿得舒服才是首位。最佳的造型都與自信有關,我希望孩子不是因為外在穿搭而有自信,而是因為感受到父母的愛,從小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快樂、自信地成長。」 斜槓族的Zoe打破傳統工作模式,當母親後她認為媽媽們該解放了,別再局限於傳統形象,穿自己喜歡的衣服,穿得開心,還要相信自己!畢竟我們已戰勝了世上最大的疼痛,還有什麼事是做不到的呢?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樂事。圖為陳雪兒的一家三口。(作者提供)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2:00至4:00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 http://t.rthk.hk/j3c9o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的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大GPS:從生活入手 鼓勵孩子多活動

在疫情中,孩子們經歷了長時間的停課,在線學習成為了一種新常態,導致他們的學習及作息時間有所改變。此外,孩子的活動機會也因部分遊樂設施仍然關閉而相應減少。 使用屏幕不應超過1小時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有關幼兒體育活動、使用屏幕及睡眠的指引,而香港衛生防護中心也表示支持。指引對K1至K3的孩子有以下建議: 1. 孩子應每天花至少3小時作各種強度的體育活動,當中至少有1小時由中至強度的運動組成,如跑步、球類運動或游泳等; 2. 兒童使用屏幕(手機、平板電腦等)的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 3. 兒童應有10至13小時的優質而有規律的睡眠時間。 根據我們最近的研究,大部分香港兒童都未能達至體育活動指引中的目標,亦有一半的兒童每天花超過1小時在屏幕上。幸好,多數的香港兒童都能獲得充足而規律的睡眠。但幼兒應該滿足上述的所有建議,才能獲得最大的好處。 運動調節情緒 助建社交關係 有足夠活動的兒童除了能發展強壯的骨骼和肌肉外,還能幫助他們在幼年及長大後保持適中的體重,而且可培養出良好的平衡和運動協調能力,可防止他們跌倒或受傷。除此之外,運動能調節情緒,幫助孩子與他人建立友誼和社交關係。在學習上,亦能提高小朋友的專注力,幫助他們處理好學業。簡而言之,活躍的孩子會更健康、更強壯、更快樂和更聰明。 每天做數分鐘活動 「有總比沒有好」 父母可能會認為要滿足這三項指引就像天方夜譚。但其實並不困難,記得「有總比沒有好」,即每天只花數分鐘做活動,對孩子也有一定的幫助。父母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入手,以下是給大家參考的點子: 自理中增加活動時間——讓孩子自己準備書包,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為自己準備衣服。 充滿活力地上學——讓孩子步行、騎單車或使用踏板車上學。 成為家庭活動——親子時間也可以是活動時間,如周末遠足、一起騎單車或看網上影片並一同跳舞! 限制屏幕使用時間——與孩子達成使用屏幕時間的協議,以減少他們的使用時間。 成為榜樣——想孩子遵守屏幕使用協議,父母需要成為他們的榜樣,也需要把手機放在一旁。 建立睡眠規律——為孩子設定每天一致的上牀睡眠時間;還要讓手機和平板電腦遠離睡牀。 為了下一代,我們需要盡力協助孩子跟從世衛的指引,因為在年幼時建立的習慣,會對他們成年後的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疫情仍然持續,學校仍有可能停課,因此,父母更加需要認識如何為孩子帶出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方式。 筆者的研究團隊正在為幼師和家長舉辦工作坊,讓他們找出幫助兒童遵循運動指引的方法。歡迎瀏覽網頁www.hkidsmove.info,以了解更多有關促進兒童健康運動的信息。 文:Capio Catherine Mamaid(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何卓銘(香港教育大學哲學博士學生)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經典方程式賽車 熱血駛抵太古城

大小車手,有沒有興趣來一場刺激的賽車比賽?這個百分百安全的賽車體驗,來自「新世紀GPX高智能方程式世界巡展香港站太古城中心GP」,裏面的RV實體虛擬賽車體驗、1:1真實比例賽車均是太古城中心與日本經典日本動漫《高智能方程式》版權方Sunrise合作,讓大家彷彿與動漫中主角連線,投入與別不同的駕駛樂趣! 明白粉絲久久未能到日本朝聖,商場誠邀了版權方借出剛剛於日本完成的「高智能方程式30周年展」超過90幅設定稿和劇照於場內展出。透過展品中的各個經典場景,讓大家感受主角們比賽時的熱血及快樂之餘,更可了解創作者們的熱誠及劃時代的創意。而為慶祝《高智能方程式》誕生30周年,現場的香港限定店亦會出售多款全球首發限量周邊產品,包括3個動漫主角風見隼人、新條直輝、布里德.加賀為主題的特別限量版T-Shirt、SUGO ASURADA GSX特別限量版腕表及香港首賣VAKIT SUPER ASURADA 01 shakedown version模型等。 (商場提供) ■INFO 新世紀GPX高智能方程式 世界巡展香港站太古城中心GP 日期:即日至10月27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9:00 地點:太古城中心2/F中庭及中橋 查詢:2568 8665 (商場提供) 太古城中心送出高智能方程式30周年香港限定書包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10個,每人可獲禮品一份。截止日期:10月19日,送禮詳情: 有興趣的讀者請先讚好《Happy PaMa教得樂》及明報副刊Facebook專頁,並於「家家有禮網上表格」回答問題,即有機會得獎。 ■家家有禮 網上表格:link.mingpao.com/71251.htm   整理: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怎樣才能養成好習慣?

為什麼重拾壞習慣如此容易,但想擺脫它卻如此困難?即使跟孩子一起辛苦地維持了一個好習慣有一個星期,卻仍然覺得很難堅持下去?這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對「習慣」仍然有許多誤解,我們不妨從「社交情緒教育」中的「自我管理」概念更仔細地了解「習慣」的運作機制,從而事半功倍地養成好習慣! 信念是建立習慣關鍵 1. 把習慣的焦點放在成為「怎樣的人」 想像兩個在溫習的孩子,第一個說:「我想在數學考試得到高分。」第二個說:「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擅長數學的人。」你認為哪個更有機會能自發地養成溫習數學的習慣呢?答案是第二個。因為第二個孩子有着更遠大的信念,而信念往往是建立習慣的最重要關鍵。當我們想幫助自己或孩子改變某個習慣時,經常都會把重點放在達成什麼結果,例如減肥或成績進步,卻忽略了背後更重要的「自我認知」,這樣促成的,往往只是行為,很容易過一段時間便消失,無法持久。因此,如果想建立一個習慣,我們首先可持續地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想成為怎樣的人?」舉例來說,對一個寫作的人來說,焦點並不在於「寫一本書」,而是在於「成為一個分享生活和經驗的作家」; 對一個做運動的人來說,焦點並不在於「每星期做兩小時運動」,而是在於「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有了信念,習慣才能依附在其之上,建立習慣的過程,其實就是實現信念的過程。 2. 習慣由「容易重複」開始 人的動機是做容易的事,當在兩個類似選項中選擇時,我們都傾向花費較小氣力的那個。換句話說,我們的每個行動,都需要動用我們的「能量」,所需要的能量愈多,我們做那件事的阻力也會愈大。當我們一開始把習慣的要求調得太高,例如每天花5小時溫習,我們和孩子都會容易感到畏懼和無力,習慣也因此難以養成。我們愈能減少一開始所需的能量,養成習慣的機會便愈高。 運用「2分鐘法則」 毋須費力 當然,這裏的意思並非讓我們只做容易的事,而是要盡可能地讓那些「長期下來對我們有益」的行動在開始階段時毫不費力。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嘗試運用「2分鐘法則」,把每個想孩子養成的習慣都縮減成2分鐘版本,例如「每天看一本英文故事書」變成「看一頁」,「每天畫一幅畫」變成「畫一個圖案」,「把衣服摺好」變成「摺一件上衣」等。一旦我們開始做良好的行為,要繼續下去就會變得容易,我們可以在過程中慢慢增加難度,但當中的關鍵依然是「見好就收」,讓孩子感覺持續地做這件事「不太費力」,這樣他們才不會覺得是一件苦差事,並漸漸養成習慣。 當然,習慣的改變也取決於周圍的環境,例如如果想培養孩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可以把鉛筆、白紙、書本放在書桌附近顯眼且隨手可以取得的地方,並把iPad、遊戲機等「誘惑」放到孩子平時不容易看到的地方,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壞習慣的提示隱而不見。 一個習慣的小改善在一開始可能意義不大,但當多個小改變持續疊加時,我們突然發現,堅持好習慣好像遠比想像中容易,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也不再遙不可及,這也正是「社交情緒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當中的要訣在於把習慣的焦點放在成為「怎樣的人」,同時起動時要毫不費力。希望我們都能養成好習慣,在生命中不斷尋求進步! 文:郭梓樂(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搭纜車坐開篷巴士賞美景 慢活周末 捕捉日落

爸媽們也許曾計劃過帶小朋友去看日落,但只要稍為理想的觀賞位置,交通也不太方便,對非自駕家庭來說,的確頭痛。不過這個10月,大家不但可以用一個輕鬆的方法去享受夕陽之旅,更可以一次過乘搭纜車及開篷巴士,化身遊客,以另一角度欣賞香港美景!(註:模特兒因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近一兩年,大家都習慣在假日放慢腳步,發掘香港各區的絕密景點,趁着踏入秋季,昂坪360與Big Bus Tours特別為大家策劃了一條特別路線,讓大小朋友可以先坐纜車遊覽昂坪,再夾好日落時間,坐上開篷巴士欣賞夕陽,過一個愉快的周末! 活動一 搭纜車遊昂坪市集 活動套票包括昂坪360來回纜車門票和單程巴士票,纜車方面可選擇標準車廂或水晶車廂,而且不限乘坐時間,大家可於早上或是中午過後到昂坪市集行逛。 由東涌纜車站乘坐纜車到達昂坪約需半小時,幸運的話可以看到飛機起飛,而乘坐水晶車廂更可清楚看到海面甚至山上人們的活動。建議大家預先安排好來回程時間,以免錯過巴士啟程。(朱安妮攝) 活動二 互動遊戲 纜車睇真啲 逛巿集時,別忘了到新開的纜車探知館!這是一個以纜車為主題、娛樂與學習兼備的常設展覽館,內有多個不同的互動遊戲及展覽區,詳細介紹昂坪纜車的歷史、結構和興建背後的故事等,爸媽和小朋友一起參觀,就如上了一課有趣的STEM課程! 開放時間:上午11:00至下午5:00 入場費:成人$60,3至11歲小童$30;憑當日纜車票加購$20 在纜車探知館可以一嘗駕駛纜車的滋味!在互動遊戲區中設有互動駕駛纜車遊戲,小朋友可轉動特製的「軚盤」,從而啟動屏幕上的纜車,透過遊戲認識控制纜車行駛背後的原理。(朱安妮攝) 戴上VR虛擬眼鏡便可以用第一身「走進」平日只限工程人員進入的工程禁區,從真實的視覺中,感受他們在高空維修步橋及乘坐工程車的情况。(朱安妮攝) 活動三 坐上觀光巴士 追逐夕陽 遊玩完昂坪巿集後,是時候回程坐巴士了!由於每天日落的時間也有不同,為了讓大家能掌握最佳景觀,巴士開出的時間也會因應日落時間而調整,大家記得於到訪當日向售票處職員查詢,以免錯過開車時間! 在巴士上看到美麗的日落,煩惱盡消!(朱安妮攝) 巴士黃昏遊全程約1小時,由昂坪360東涌纜車站出發,路線包括赤鱲角南環路、青馬大橋和昂船洲大橋,終站設於交通便利的尖沙嘴,十分方便。(朱安妮攝) 巴士會路經平日不少人專程去影日落的飛機維修區,現在不用和別人「爭位」,也可以拍得美麗夕陽。(朱安妮攝)   ■INFO 「360纜車.敞篷觀光巴士黃昏遊」套票 內容:來回纜車門票及一程敞篷巴士黃昏遊 日期:10月15至17日、22至24日、29至31日(逢周五、六、日),每日一班(最少於出發一日前購票) 收費:360纜車標準車廂成人$283,3至11歲小童$158;水晶車廂成人$363,3至11歲小童$238 巴士候車地點:昂坪360東涌纜車站地下停車場 巴士開車時間:下午5:10至5:20(巴士開出時間將因應日落時間而調整,可於到訪當日向售票處職員查詢) 購票網址:webstore.np360.com.hk 查詢:3666 0606 備註:乘客可於東涌纜車站售票處憑即日來回纜車門票以優惠價$48升級至「360纜車.敞篷觀光巴士黃昏遊」套票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Karia H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讓孩子把父母的說話聽進心裏?

剛剛是個人成長課的開課日,小組中有舊學員,也有新的同學。起初大家都有點拘謹,但來到課堂中段,氣氛變得輕鬆了,笑聲多了,究竟是什麼話題引發了他們的投入?這就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期望」。 爸媽的期望 成績和分數 可能你會想,這個嚴肅的話題,孩子怎麼會有興趣討論?讓孩子開始忍不住發言的是一條問題︰「你覺得期望裏面有什麼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孩子甲說:「爸爸媽媽總是說成績不重要,態度才最重要,但每次一開始就是問我的分數。」 孩子乙說:「他們叫我『不要與人比較』,但每次都拿我與其他同學比較,甚至拿我與弟妹比較。」 孩子丙說:「他們每次只會討論我哪些科目退步了,完全不提進步了的科目。」 父母可能會覺得小孩子不懂事,總喜歡「投訴」。不過,我們再細心想想孩子甲乙丙的話,表面上是說父母的不是,但其實背後他們想表達的是——希望被看見、被關心、被鼓勵;表現也重要,但他們渴望「愛」能放在「表現」之前。 親子對話 3個溝通原則 想讓孩子進步,並面對自己的弱點,那麼在親子對話的過程中,有3個溝通原則要留意: 先心情後事情:有時候當孩子處於防禦機制中,他們下意識會說出很多「理由」或負面說話,來讓自己逃避需要改變的事。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情緒免疫,先了解他們的心情感受,再處理事情。 先聆聽後回應:讓孩子把話說完,避免因為他們的一兩句話,就馬上判斷或說教起來。當孩子沒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他們就更容易把父母的教導聽進心裏。 接納不等於認同:父母要嘗試把孩子本身和他們的行為分開,我們可以說:「我不認同你的想法和行為,但我仍然愛你。」 其實,父母的叮嚀,孩子都知道。雖然孩子們「投訴」很多,但他們也認同:「爸爸媽媽說讀書和學習是重要的,這是合理的,是對的」。能與父母分享成長中的掙扎和無力感,是這一代孩子內在最渴望的事。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國際親子台:英美領導人會面談什麼?

上月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跟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會面,除了談及疫症與阿富汗狀况,居然也談湊仔經。已有6名子女的Boris表示,初生嬰兒令家中多了很多工作,自己亦替孩子換了很多次尿片。約翰遜算不算得上是好爸爸,其他人很難代答,但最少他貴為英國首相,也樂意承擔照顧初生嬰孩的工作。 家務及育兒責任傾斜媽媽身上 這則新聞引發最少兩個值得我們討論的地方,第一是父親的角色;第二是父親的參與。前者相信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已脫離了爸爸只負責掙錢的概念。不過值得一提的是,3年前我撰寫論文時做過一個研究,發現香港家庭雖然以雙職為主,但家庭分工卻沒有因而變得相對平衡,處理家務及照顧孩子的工作,仍傾斜於媽媽的身上,反映傳統的家庭分工,並沒有因為更多女性外出工作而真正攤平。當然,香港普遍家庭可透過聘請外傭或請祖父母幫忙,以解決照顧孩子/家務問題。 疫症前,在歐盟一項調查發現,家庭分工對男女的影響不平均,只有34%的男性每天烹飪和參與家務1小時以上,相反女性則接近80%。過去10多年來,這種狀况幾乎沒有明顯改變。疫症下,World Economic Forum的調查也繼續引證了這點,特別是在照顧孩子方面而言。2017年OECD的報告,首次出現有國家(芬蘭)的爸爸照顧孩子時間超越媽媽,雖然差距僅是8分鐘,卻意義非凡,不少人認為這跟北歐地方普遍侍產假較長有關。家庭友善政策固然影響家長選擇,但君不見侍產假最豐厚的國家——日本與韓國,男性領取侍產假及承擔照顧孩子的比例卻大落後。因此,社會風氣與育兒文化才是重點。 父母互相配合照顧 對孩子最有益處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在2017年刊登了一個研究報告,指出爸爸的參與——特別在與孩子的互動,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影響深遠。在3個月大時經常與父親互動的小孩,在2歲時候的認知能力顯著高於同齡孩子,而這影響更會持續。其實父母間互相配合照顧,對孩子最有益處,例如:媽媽傾向用溫柔長句式表達,爸爸傾向用直接言語,兩人都與孩子互動,孩子就能在成長中學會更多詞彙與表達方法。媽媽傾向細心照顧,爸爸傾向放手教養,2人一同參與照顧,孩子既有足夠保護與照顧,也有適當的冒險機會,那樣孩子才成長得平衡健康。 當英國首相都表示可以並樂於參與換尿片,家中每一人也是時候反思,自己如何參與照顧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