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幸福拼圖:分享的界線

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評為「十大將會改變世界的主意」之一(註1),之後一系列以共享經濟為名的企業便有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Uber及Airbnb,共享辦公室如WeWork,技能分享平台如Freelancer.com等,一時間全球狂熱。「共享」一詞既是美德亦能創造經濟,研究預期全球共享經濟的市場價值會由2019年的3700多億美元,於2024年時上升至15,000億美元(註2)。 網絡「分享」已成社會潮流 世界如此躍動,是因為「共享」提供龐大的商機。不過回頭細心一想,現今世代的確已經離不開「分享(sharing)」,甚至許多個人的生活與想法都可以與陌生人分享。回想上世紀90年代,「交換日記」只會在親密好友或情侶之間發生,但現在綜觀所有社交媒體及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等,大家都將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如大字報般公告於網上,而各式各類的創作及思想亦毫不吝嗇地游走於網絡之間,生活、資訊與思想上的交流亦因為此種分享而變得容易。所以,當「分享」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甚或至潮流,「分享的界線」亦隨之變得模糊,我們又應如何向子女解釋分享的定義? 回想孩子年幼之時,我們希望孩子學懂大方、不吝嗇、樂於助人等美好的品德,家長非常鼓勵孩子們互相分享零食、飲品、玩具等屬於他們的「資產」,當然有部分孩子非常樂意分享,見到受饋贈的朋友們滿心歡喜,自己既得到對方的道謝,亦能得到父母的讚賞,何樂而不為?而有些孩子只會行禮如儀,因為他們知道如不依從的話,自己肯定會有相應的後果;當然,有部分孩子更會激烈地表達自己對物品的擁有權,不依不捨,視乎家長有多強的意志要孩子屈服。 零用錢可分享? 思考真正意義 然而,「被迫的分享」究竟是否分享?在他未明白分享的意義之前,分享的行為對孩子在認知及價值觀上造成怎樣的結果,我認為家長務必要與孩子溝通討論,讓孩子對這個課題有正向的理解。當孩子漸漸長大,分享的考慮與層次又再提升,除了要考慮意義與滿足感以外,還要把個人需要與能力納入思考範圍:零食可以分享,文具可以分享,玩具可以分享,那麼零用錢可以分享嗎?分享零用錢對自己與朋友有什麼影響? 所以,當「分享」變為「共享經濟」,當分享變成有金錢利益,當純粹的美德變成一盤生意之前,請讓孩子了解分享的精神與可貴吧。 註1:topics.cnyes.com/sharing 註2:bit.ly/3bfBRAC 文:王君偉(香港家庭福利會 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初生嬰兒頭部控制

頭部控制是初生嬰兒首3個月最重要的發展里程碑。能夠自主活動頭部是視覺和聽覺反應的先決條件。穩定的頭部控制能促進中線發展,避免不對稱的姿勢,也為以後的主動伸手能力和手眼協調動作奠定基礎。為了降低嬰兒窒息死亡的風險,仰卧是比較安全的睡眠姿勢,嬰兒愈早有頭部控制,愈能防止因長時間仰臥而導致的頭部形狀異常如斜頭或扁頭症等。 俯臥練習抬起頭 如何讓寶寶練習控制頭部?可讓寶寶在睡醒及平靜的時候,練習俯臥抬頭(tummy time)、仰臥固定和左右轉動頭部(face time),但要避免寶寶肚餓或疲倦的時候做練習啊! 俯臥練習:讓寶寶俯卧在地墊或牀上(圖1),以雙臂、肘關節及前臂作支撑。將有趣或吸引的物件如會發聲、發光或會移動的玩具放在寶寶前面,以鼓勵寶寶抬起頭,而最能吸引寶寶抬起頭的,莫過於爸爸媽媽的臉孔及聲音!也鼓勵寶寶維持抬起頭部,以強化頸部和肩部肌肉的力量。 (1) 俯臥練習(作者提供) 如果寶寶還不夠力量抬起頭,可放一個攬枕或毛巾捲在肩膀下,以助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寶寶便較容易抬起頭(圖2)。 (2) 抬頭練習(作者提供) 仰臥轉動頭部 仰臥練習:讓寶寶仰卧在墊子或牀上,將寶寶的注意力吸引到約12英吋距離(嬰兒的最佳聚焦距離)的玩具上,或爸爸媽媽的臉兒及聲音中,以鼓勵他將頭保持在中線(圖3)。 (3) 中線練習(作者提供) 如果寶寶能夠維持固定頭部在中線,爸爸媽媽可將吸引物稍微向下移(圖4),刺激寶寶收下巴,加強訓練頸前肌肉的力量;亦可將玩具慢慢地向左右移動,讓寶寶練習左右轉動頭部。 (4) 頸肌練習(作者提供) 以上的練習可以融入日常與寶寶互動和嬉戲時間中,如在爸爸的胸膛上tummy time或在媽媽的大腿上face time 等。這樣不僅能促進寶寶的發展,亦同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能夠看到寶寶每天漸漸的進步及成長,爸爸媽媽定會覺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劉佩香(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遊戲的魔力

在老師口中不懂扭水喉的一名特殊需要小朋友,為了玩水,竟然自動自覺走到水喉前,伸出不太靈活的手來,一下一下把水喉扭開,端着水玩水去了!一名慣性在校門徘徊、纏着媽媽不放的幼稚園小女生,當時間表出現自由遊戲的那一天,居然爽爽快快說拜拜,頭也不回直奔班房去!課堂上默不作聲兼內斂欠反應的小女孩,在玩遊戲時彷彿變了另一個人——一個鬼主意多多兼有大將風範的小領袖躍現眼前。 上述令人嘖嘖稱奇的動力、主動和轉變,在推動自由遊戲的「智樂人」眼中,卻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只因我們相信遊戲的魔力。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說明:「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言下之意,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 遊戲是孩子本能與基本權利 我們更傾向主張,遊戲是小朋友的本能,如同魚兒會游,小鳥會飛,兒童也會遊戲;遊戲更是小朋友的根本需要,如同人需要呼吸——是的,兒童少了遊戲,就如被揑着鼻子閉氣般,足以令人頭昏腦脹。不可不提的,當然是遊戲與小朋友成長發展的核心關係,對社交、體能、認知、創意、情緒,甚至近年令人趨之若鶩的執行力、抗逆力等,遊戲均起着正面的作用。 聯合國《世界快樂報告》中,香港於2016至18年排名76,2020年上升至66,北歐三國——芬蘭、冰島及丹麥則高踞頭三位。港人長期身處高壓環境,小朋友也難以獨善其身,除了不太快樂,還欠動力目標、飽受情緒困擾、體型過胖、視力不良……成長佈滿荊棘挑戰,小朋友的童年並不好過。 吹捧成績、日程密集、屏幕誘惑、靜止狀態太多和過長等,均是造成本港小朋友遊戲缺失的其中原因。就算小朋友想玩,但是,環境許可嗎?有好玩的遊樂空間嗎?社區接納遊戲的出現嗎?學校有遊戲的機會嗎?家長容許小朋友玩嗎?在兒童的成長歲月中,有遊戲的可能嗎?請注意,兒童泛指初生至18歲,當今的遊樂場,有吸引青少年前往甚至駐足遊玩的元素嗎? 鐘擺效應下,近年港人開始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我們樂見社會漸漸意識到遊戲的重要,不少研究和調查相繼發表,愈來愈多單位組織開始關注兒童遊戲。如立法會於2017年發表《香港公共遊樂場的研究報告》;教育局《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2017)要求半日制及全日制幼稚園,應分別每日安排幼兒參與不少於30分鐘及50分鐘的自由遊戲;2018年政府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2019年《施政報告》提及改造全港超過170個公共遊樂空間;今年的《施政報告》甚至建議設立兒童事務專員。 明天,孩子們將會長大一天,這個事實不會改變,也不可改變。可以改變的是,如何創造空間、資源、時間至方法,怎樣訂定守則、規劃至政策,讓孩子活出健康、快樂和豐盛的童年?有點烏托邦色彩的「好玩城市」,可會是可行的方向? 謝謝《明報》「HappyPaMa教得樂」的邀請,讓我們與一眾讀者得以定期談談遊戲、說說夢想,揭示更多文章開首耳聞目睹的遊戲魔法! 文:王見好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大GPS:VUCA世代的學習能力

塔利班極速重奪阿富汗控制權,中亞局勢瞬間變天;各國角力令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新冠病毒變種迅速,疫苗效用未明;資訊爆炸,假新聞湧現,價值變得糢糊……我們身處VUCA世代——動盪(volatile)、不明確(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孩子在如此的21世紀舞台成長,如何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該學什麼?如何學?家長和學校應如何成就孩子? 學什麼? 「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是教養孩子的3個維度。然而在資訊爆炸年代,知識的有效期短,學生也能輕易從互聯網獲取資訊,故教師不應再像以往般傳遞知識,反而着重培育能力、態度和價值觀,是環球教育趨勢。學生需要什麼技能和價值觀?各地政府在本世紀初教育改革中所勾勒的大同小異,比如美國「21世紀關鍵能力聯盟」提倡4C(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本港則推廣9種共通能力:溝通、協作、創造、批判思維、運用資訊科技、運算、解決問題、自我管理和研習能力,首4項即4C。另外,本地學校重視的價值觀也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承擔、誠信、關愛;及至社會事件後,加入守法和同理心。 如何學? 到底學生如何學到這些能力和價值觀?墨爾本大學「21世紀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新技能」白皮書提出的框架,包括思考模式、工作能力和工具、生活態度。先談思考模式,要訓練高階思維,就得提升其元認知學習能力(元認知metacognition,指人對自己思維和學習活動的認知和監控),這與自主學習息息相關,着重自我計劃、監控和評估。針對工作能力和工具,學生須掌握創新科技和人工智能,故學校加強STEM教育,助他們迎向未來職場。最後是生活態度,正向價值教育常用方法,包括跨學科協作、全校或家校合作,乃至透過全方位學習,讓學生藉真實場景(如服務學習)模塑正向價值觀。 家長、學校如何成就孩子? 家長方面,哈佛大學教授Ronald Ferguson訪問過200名成就非凡的人,在其著作《高成就孩子的教養法則》綜合分析出成功父母的8個角色,包括早期學習伙伴(如在學前陪伴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和解難)、飛行工程師(在學期間適時協助,修正航道)、修復者、啟發者、哲學家、榜樣、談判員、全球定位系統(給予方向,讓孩子勇闖世界)。 學校方面,除上述課程安排外,更可參加由大學舉辦的協作計劃,以獲得額外資源和專業意見。以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舉辦的「促進21世紀的學習:共建未來伙伴合作」計劃為例,旨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知識和態度,以應對第4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社經劇變。發展範疇包括人工智能與教育、元認知教學法、全方位學習(價值教育)。相信這種協作能有效提升學生在VUCA世代的學習能力。 文:廖凱怡(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No Time to Die的教養

筆者日前外出工作,剛巧撞上中午放學時段,因此巴士上滿載放學回家的莘莘學子。他們不論年紀大小,大多手執一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有些專注於線上遊戲,有些瀏覽社交媒體或YouTube頻道影片。此等情景,正好反映現今香港新生代「機不離手」的寫照! 疫下「新常態」 更依賴電子教學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本港各級學生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花在網上學習的時間甚長。每當筆者與家長或教師談及線上學習的情况時,他們都認為有利有弊;但很多時也提出,青少年因為接觸網絡世界的時間增加,導致「機不離手」更為嚴重,面對不可逆轉的學習和生活「新常態」,我們究竟應如何面對呢? 社會因應疫情而衍生工作、學習和日常起居的改變,網絡化的新常態比起以往實體互動更冗長和費神,上述狀况讓筆者想起近期上映的《鐵金剛》系列電影的英文戲名——No Time To Die。戲名令在疫情中埋頭工作的上班一族,尤其雙職父母發出會心微笑,很多家長面對子女的學習新常態時都笑言:我已經No Time To Die了! 雖然成年人呼喊No Time To Die,學童卻毋懼與時間競賽,更沉醉於網絡與智能產品建構的界面。每當筆者與家長談及子女因疫情導致「機不離手」,他們都說陷入苦無良策及兩難局面。家長一方面期望減少子女上網的時間,另一方面子女卻因學習及課餘生活而難以「離線」。事實上,這個本是電子教學的新時代,筆者相信學童放在網上學習的時間將會與日俱增,突如其來的疫症只不過是無意地推動及加速了電子學習的應用和發展。 父母調節心態 嘗試擁抱網絡世界 有見及此,父母或需調節心態,明白到網絡世界是不可擋的洪流,自己應與新生代一同學習、面對,以至同行去開拓網絡世界的可能。正如影片No Time To Die的中文片名—《007:生死有時》,科技與人類生活環環相扣,並且從不走回頭路般去逐漸改善人類生活,藉着不同年代的科技產品「進與退」,讓我們從中體會「生有時、死有時」的哲理。 綜合上述情况,筆者大膽建議父母們,與其嘗試引領子女離線,不如反過來嘗試擁抱網絡世界,與子女站在同一平台,開展同行的路徑。當家長願意抱着「互學習、同欣賞」的精神,與子女探索當下最新的科技,既可研究一下如何應用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中,也可以一起實踐智慧上網,讓科技繼續我們創造無限的可能! 文:溫振鵬(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西灣會所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體能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科 平衡學業 動感校園 設健身室操fit學生

在學術成績掛帥的教育制度下,學校一般都不會納體育科為重點發展科目,然而,亦有少數例外。有小學在校園打造2500呎健身室,透過不同的設施和器材,配以校本設計及開發的體適能應用程式,全方位促進學生的體育技能發展;亦有小學計劃拓展智能運動,以科技結合體育活動,讓小朋友愛上運動。這種學業與運動平衡發展的校園模式,值得推崇。 說起「健身室」,不期然令人聯想起連鎖式健身中心,又或是某酒店、某豪華屋苑會所的設施。不過,記者日前參觀的,卻是位於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之內的健身室。該校兩年前獲「公帑資助學校專項撥款計劃」贊助近200萬元,把佔地2000多呎的有蓋操場改建成健身室,並於去年10月建成啟用。健身室分為不同區域,包括帶氧運動區、重量運動區、地板訓練區和綜合訓練區,論規模、設備,都是學界少見,尤以小學更為罕有。 田徑隊110人 將建專項訓練基地 自2016年開始,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便把體育科「升格」成為重點發展學科,不斷改善校本課程,近年該校校隊在學界賽事中亦嶄露頭角,奪得不少獎項。校長張麗君表示,回想當初,只是「希望學生有健康均衡的發展」,也藉此幫助他們紓緩壓力,她形容獎項只是錦上添花。 張麗君(馮凱鍵攝) 目前各級學生每周有兩節體育課,其中一節在健身室上堂,體育科老師馮啟亨表示,初小和高小課堂所學的重點會有不同,「初小學生主要在這裏做一些基礎活動,例如學習移動技能、平衡穩定技能和操控用具技能;高小學生就集中做不同的『體適能』訓練,促進他們的『體育技能』」。 馮啟亨(馮凱鍵攝) 體育教師團隊亦積極在校園建立體育文化,並以集合跑、跳、擲的田徑作切入點,由普及訓練到精英栽培,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校更組成龐大的田徑校隊,目前受訓的學生,便多達110人!同屬體育科的教師呂柏諺還透露,學校即將透過改建操場及運動場,興建「田徑專項訓練基地」,「到時會有6條跑道(110米)、跳遠沙池、跳高設備等」。這個訓練基地由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主要基金)撥款資助,金額高達400萬元,預計下個新學年建成啟用。 呂柏諺(馮凱鍵攝) 開發體適能App 即時回饋評分 除了實體課堂,學校亦善用科技,最近就剛開發一個體適能應用程式(LST Fitness App),鼓勵孩子全天候做運動,以及鞏固課堂所學。這個App,介面簡單清晰,學生只要輸入個人資料,即可從有氧訓練、核心肌群訓練、肌力強化訓練、敏捷性訓練及體能訓練的選項中,揀選想挑戰的運動,而每組運動,都附有影片示範。「當學生對準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的前置鏡頭去做運動時,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作出回饋,辨識動作是否正確,再給予評分。」呂柏諺說,這樣可省卻學生以往拍片、教師逐條片看的時間和工夫。 學校新開發的體適能應用程式,鼓勵孩子課餘多做運動,App內有影片示範,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辨識學生的動作是否做得正確。(馮凱鍵攝) 馮啟亨補充,為增添趣味和推動力,系統更設立不同的排行榜,由班、級以至家庭,累積的分數愈多,即可成為榜首,奪取虛擬獎章和獎盃,「玩法就好像打機一樣」,還可連繫學校的電子積分獎勵計劃,換取禮物或到學校的「Dream World」暢玩康樂設施一番。 教師總動員 「搞掂」學生功課再集訓 不過,要說服一眾學業至上的家長,願意「放一馬」讓子女好好做運動,其實並不容易。究竟學校是怎樣做到呢?張麗君笑言,秘訣在於「搞掂功課」,「我們的體育教師團隊很熱血,最初是他們主動提出,想指導學生完成功課後才開始集訓,後來就發展到學校有『No HOMEWORK Challenge』」。她以全日制時間表為例,每天最後一節,約80分鐘會撥作功課堂,所有教師會總動員去協助學生完成當天的功課,即使現在得半天授課,學校下午也用ZOOM作同樣的安排。「當家長沒有跟功課的煩惱,對學校的體育發展,支持度自然更大。」 學生從小接觸體適能訓練,對提升他們的體育技能很有幫助。(馮凱鍵攝) 弧形跑步機有別於一般電動版的跑步機,需要使用自身力量去推動機器及控制速度。(馮凱鍵攝) 這個佔地2500呎的健身室,除供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的師生、家長使用外,亦透過「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把設施租借予體育團體。(馮凱鍵攝)   鍛煉身心:智能運動 VR單車玩住強身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青小)同樣是一間動感十足的學校,上至校長,下至每個學生,每天都是穿著運動服上學。校園每天早上7時20分開放,好讓孩子在正式上課前,先回學校做運動;小息時段,學生亦可在操場跑步、跳繩,鍛煉體魄,「青小制定了一個政策,就是盡力協助學生,去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每天要做最少60分鐘中等至強度的體能活動」,負責統籌該校體育發展的副校長羅勁柱說。 羅勁柱(朱安妮攝) 操場將改建智能運動中心 今個學年,青小再創新猷,將引入智能運動設施,增加學生做運動的樂趣。學校在上月尾舉行的「體適能運動日」,就展示了部分器材,讓學生率先試玩。最矚目的,要算是擺放在室內操場的幾部虛擬實境(VR)單車。學生一邊踏單車,一邊用VR眼鏡,即可在手機屏幕上穿梭不同路徑,觀賞沿途風光。「我看見同學反應很好,大家都說好好玩,所以青小稍後會添置6至7部這類型的單車,而這個室內操場更會改建成Smart Sport Centre(智能運動中心)。」新任校長程志祥一錘定音。 程志祥(朱安妮攝) 羅勁柱補充,踏單車是青小體育課其中一個常規訓練項目,初小階段會先學平衡車,再在高小階段接觸兩輪單車,「將來有VR單車,肯定會提升學生踏單車的興致。而對於一些要受訓的學生運動員來說,VR單車好玩之餘,亦有實際用處,因為營造出來的路况,很貼近真實,有助他們掌握不同路段的特點,上斜、落斜的速度」。 VR單車最受學生歡迎,同學一邊踩動腳踏,一邊透過VR眼鏡,即可在手機屏幕上穿梭不同的路徑,欣賞景色。(朱安妮攝) Smart Sport Centre除了有VR單車,亦將加入一系列反應燈訓練組合,主要是利用視覺提示,促使學生挑戰自己的速度和反應極限。程志祥說:「這種電子裝置用途很廣泛,可對應不同的球類運動,例如足球、籃球、合球等,甚至用於體適能項目,包括仰卧起坐、坐地前伸、掌上壓等。」 智能手帶追蹤跑步 助調整課程 青小銳意發展智能體育活動,不單是因為它集娛樂與運動於一身,還有當中的人工智能系統,可即時收集學生運動時的各項數據。像「體適能運動日」當天,各級學生便佩戴上一條智能手帶在操場上跑圈,系統會即時追蹤到每個學生跑了多少圈、多少公里,也記錄到小朋友每跑一個圈所花的時間,最後系統更把該年級每個學生所完成的里數相加,程志祥笑言:「今年青小各級都合力完成了馬拉松跑42.195公里的標準距離!」 學生手上的智能手帶,可記錄跑步里數,採訪當日,學校更借助雲端系統累積計算各級學生的總跑步里數,作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馬拉松活動。(朱安妮攝) 這部智能跳繩機,可即時計算學生的跳繩次數,並列出排行榜,讓大家一較高下。(朱安妮攝) 他續稱,數據既可用來回饋教學,亦有助教師為學生制定個人化的運動目標,「當數據愈收集得多,我們便更容易觀察全校學生的身體質素怎麼樣,再調節課程。另外,亦有助家長更了解子女是否有肥胖問題,身體柔軟度、肌肉強度、心肺耐力等狀况如何,從而督促孩子在課餘繼續做運動」。 青小重視學生身、心、社、智、靈5個範疇的全人發展,在該校任教多年的羅勁柱,便見證體育科以「身」作主線,推動孩子心、社、智、靈發展的成效。「運動固然可以培養學生堅毅的精神,提升良好的心理質素,亦可以透過團隊協作,建立社交人際關係,更有助智力發展。」他透露,學校曾做過一個小型的追蹤研究,找來一些學生,每天早上在上課前,做約半小時中等強度的運動,結果1年後,這班學生的學業成績均有進步,證明持續運動,可以令腦筋更靈活。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離婚後珍惜親子緣

  這兩年間,香港社會轉變得非常大。見過有夫妻因為政見不同,其中一方覺得為了子女前途着想,避免他們受另一方政見「荼毒」,竟悄悄帶子女遠走他方,直至到達彼邦後,才委託律師申請離婚,要求贍養費及分一半財產。此舉令到在港的一方非常震怒,覺得不公平,孩子無故被帶走了,還要分一半財產,心中的憤怒及怨氣必然很大,可以預期,這宗離婚官司將會漫長及艱巨;孩子更是無辜,失去了完整的家庭,更可能成為獲撫養權一方爭取權益的籌碼。 孩子是生命 不是工具 很多離婚個案,父母都會千方百計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有些是真的愛孩子,為他們的最佳利益着想,希望可以照顧孩子、陪伴他們成長;但亦有些帶着不純正的動機,將孩子當作籌碼,向配偶苛索金錢,以及有利於爭取在原居所居住。這是由於一般獲孩子撫養權的一方可以繼續住在本來的公屋,另一方則須遷出。法庭主要考慮孩子的最佳利益,對孩子來說,家庭的轉變已對他們造成很大衝擊,在可行的情况下,法庭會盡量讓他們繼續居住在熟悉的環境,繼續有朋友、學校及社區的支援,這些人際網絡、社區資源,都是孩子面對逆境時的重要保護資源。 孩子是愛的見證 不是怨的延續 父母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婚姻破裂至無可挽救的地步。與其不斷彼此折磨,選擇放手,無疑是放過自己也放過對方的方法。但可以再見亦是朋友嗎?能相遇相愛,即使最後分開,也是一份緣,倒不如讓孩子成為這份緣的見證,而非怨恨的延續。 有些家長爭取孩子撫養權是基於利益考慮,但當看到同住孩子的樣貌、某些行為習慣或價值觀很像前夫或前妻,便會很生氣。其實,這些都不是孩子的錯,孩子遺傳父母的基因,樣貌與父母有幾分相似實在自然不過,至於行為舉止及價值觀相似,亦非孩子刻意模仿,而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結果,父母切忌將對前夫或前妻的不滿投射在孩子身上,這樣對孩子非常不公平。離婚後就不要讓怨恨延續,可以把消失的愛情轉為友情及親情,學習新的相處模式。 隨着時間過去,孩子慢慢成長,他會感受到父母是真正愛他抑或是將他當作工具,只有真心才能換來孩子的真愛,你想孩子將來怎樣對待你,你今天應懂得怎樣對待孩子。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陪我席地而坐

數學是蘇菲的大敵,每次她做數時總遇上各種困難,能靠自己順利計出答案的情况不多,在障礙重重的計數過程中,她感到非常沮喪。作為一個數感不錯的母親,實在難以理解。以下回應都曾出現過: 「這麼容易都不懂嗎?」 「再動動腦筋,不就能想到嗎!」 「我教你啦!」 「我以前都會遇到不懂做的數,真的令人苦惱,不如一齊研究?」 這些回應也許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對着沮喪中的孩子,如何回應能助她走出情緒困局,較願意尋求協助去解決問題。 站在他人方向看不同世界 任教的學校本年以「同理心」為主題,閱讀過許多文章資料,我想同理心的實踐就是願意代入他人處境,不帶批評,明白他人感受,並且陪他走出困局。也有描述同理心便是換位思考、穿上別人的鞋走路、站在你的方向我看見不同的世界。同理心在人際關係中如何重要相信不用詳述,惻隱之心為仁之端,具同理心的人應不至於太自我中心,亦會培養出利他的德行,進而發揮人性的至善。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具備同理心,但除了最親密的父母,子女又可以從哪裏學習或經驗被同理的心情呢? 蘇菲中二正經歷情緒不穩的青春期,又遇上探討人生意義的煩惱。一天,她問我:「若人生找不到意義,是否可以結束生命?」然後坐在家中走廊地下哭起來。我可以請哪位哲學朋友來幫忙?談談薛西弗斯的故事?分享我自己的人生意義?她為何有這困擾?她最需要什麼?連串的思考後,我不確定在她這情緒敏感時刻應說什麼,只能陪伴她坐在地下,摟着她,看着她哭泣。也許就是我沒說什麼道理,她才讓我摟着她,安靜地陪着她,對她的不安煩惱表示明白理解。過了近兩小時,問題仍未有答案,我們一起去吃下午茶了。 蘇菲小一時經評估後,確實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症;最震驚是她上月在英國確診了專注力失調症。這些評估似乎為她成長中種種不正常、難於被接納的表現作了有效解釋。但,是否有「合理原因」,才應該被同理被明白?若孩子問題一直找不到我們認為合理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合理地否認孩子的感受? 接納獨有特質 同理自己與他人 工作上遇過欠缺同理心的學生,但最令人惋惜莫過於那些對自己缺乏同理心的學生,對自我要求高,不能原諒自己微小錯失,不能接納自己獨有特質,常常批評自己。我們好容易對有需要人士生出同理心,但父母對子女面對的困難許多時都看不到/不去看,加上對子女有無窮盡的期望,擔心同理子女,就是降低要求,就是縱容,結果不輕易流露同理心;在被要求與被明白的失衡狀態下成長,子女也就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更遑論同理他人。 同理心如何實踐是另一話題,但相信心態比技巧重要, 有了同理的心,自能願意陪伴、聆聽,好得無比! 「陪伴」永遠是給予你愛的人最好的禮物﹗ (蘇菲回應:多得我兒時夠麻煩,媽媽今日寫文有話題。最欣賞用姜濤首歌歌詞做題目。)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客座隨筆:過分責罵孩子 等同情緒虐待

有些家長會用責罵來教導小朋友,認為只要罵得夠狠,他們便害怕,自然變乖。但事實並非如此,嚴重及長期的責罵,等同心理或情緒虐待,只會為兒童帶來極負面的影響。以下個案,值得引以為鑑。 李女士(化名)和丈夫因着婚姻關係問題前來接受輔導,二人育有兩名就讀高中的女兒。但當我們知悉大女兒曾墮胎,小女兒又有自殺念頭,就察覺到這個家庭有管教問題,比婚姻問題更複雜、難處理。 大女援交 細女抑鬱 丈夫長年以工作理由缺席父親一職,李女士不懂管教,於是用了極端方法。她對大女兒非常嚴苛,對小女兒則很寬鬆。當大女兒還是小一生時,李女士就要求她上完興趣班後要自行回家;每次當大女兒表現未夠好,例如做錯功課、字體不夠工整,李女士便辱罵她「無腦」、「死蠢」等。媽媽長時間辱罵、貶低自尊,就好比心理虐待,重創大女兒的自我形象,令她不懂表達情緒和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由於自尊感低,校內朋友寥寥無幾,她漸漸把重心轉移到校外朋友。受這些朋友影響,她的自我概念有偏差,不但同時糾纏於多段感情,更由中四開始援交去獲取金錢、認同感,終因意外懷孕需要墮胎。 雖然小女兒得到的母愛相對較多,但因為長期目擊母親對姊姊的辱罵,小女兒亦受到負面影響。她讀小學時,經常與同伴使用暴力,例如破壞學校公物和打架。她說,看着姊姊受罰卻愛莫能助,愧疚感一直纏擾。小女兒升中後,李女士的丈夫遭逢生意失敗,掙錢養家的重擔落到李女士身上,她在沮喪和不忿下,脾氣變得更暴戾。每每看到不順眼,例如女兒在玩手機沒有努力溫習、家中的雜物亂放,就破口大罵。 輔導服務展開之初,儘管李女士每次都表達很後悔衝口而出,也自知傷害了女兒,但從不道歉;而且愧疚過後,下一次情緒來襲時,又是另一番傷人的話。久而久之,小女兒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感到焦慮、沮喪和自責,最近證實患上嚴重抑鬱症,有自殺念頭。 家庭悲劇惡性循環 探究這個家庭悲劇,其「因」可追索到李女士的童年。原來她父母也極為嚴苛,處處挑剔及責罵;亦因為兄弟姊妹多,缺乏父母的愛,驅使她喜歡在外結交朋友,導致家庭關係更惡劣。長時間受責罵,令李女士的心理發展受影響,以致她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女兒。 正如文獻所指,情緒虐待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和情緒影響,例如自尊感低落、自我形象負面、沒有自我價值、難與人建立正面關係等。情緒上,他們較波動,容易憤怒、羞愧、恐懼、絕望、焦慮、混亂及懷疑等;行為上,他們較易衝動、暴力、難以集中精神及不能作為等;甚至影響到身體健康,例如有長期痛症、失眠等。 情緒虐待和其他形式的兒童虐待都可以預防,但前提是要社會大眾一起關心。否則,若大家都不把兒童的心理健康當作一回事時,便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一代傳一代,這不單影響個別兒童的成長和其家庭生活,甚至整個社會都要付上沉重的代價。 文:陳倩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羅詠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生)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紅綠燈」還是「木頭人」?

上星期陪兒子到公園,看到一班孩子在玩傳統遊戲「紅綠燈」,我如常地鼓勵兒子主動向陌生的小朋友提出一起玩。 我還跟兒子戲言,爸爸孩童時玩這個遊戲,會把口號由「一二三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說成「二四紅綠燈要小心」,以加快轉身的速度,好抽出正在移動肢體的玩家。 與兒子談笑過後,我們兩人便走近玩耍中的孩子,震撼的畫面不斷出現。首先,我發現這班小朋友的口號,由「一二三紅綠燈」改為「一二三木頭人」,最初我也不以為意,以為是孩子們的國籍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改了口號。最初,參與其中的小朋友也成功「定格」,但過了幾個回合,有小朋友郁動了身體後,那個「木頭人」竟然做出開槍的姿勢,對着玩家亂槍掃射,孩子們則扮死倒地,他們需要扮演動也不動的屍體。後來更甚者,「木頭人」用手指扮槍,指着其中一個跪在地上小孩的額頭,做出處決式的射殺。令人咋舌的,是坐在一旁的家長,仍然是低着頭看手機,目睹這個情景,我二話不說,帶兒子轉身離開公園了。 血腥版「木頭人」 影響幼童心智 我不反對孩子們玩「兵捉賊」或用手指扮演槍戰等遊戲,但總不能超越合理的道德底線。上述如此暴力的遊戲場面,小朋友明顯在模仿全球熱播、首播17天便有1.11億個點擊的Netflix韓劇《魷魚遊戲》。先作利益申報,在這套韓劇播出的第一周,我已經「煲」了全套劇。作為一個觀眾, 我十分欣賞劇中人性化的扭曲、揭示人類真實本質的劇情、驚人的視覺效果、遊戲設計的內在張力,以及科幻和神秘元素的吸引力。我當然不反對創作自由,以及不同形式的媒體創作,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卻要留意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如讓他們過早接觸極端暴力、血腥、髒話和駭人場面,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困擾,包括憂慮身邊出現潛在危險的事件、睡眠障礙、情緒不穩定,甚至有攻擊行為等。 設「兒童帳號」 過濾不適齡影片 《魷魚遊戲》在Netflix是被列為「成人內容」等級(16+),如果家長知道內容是這樣,仍與孩子一起觀看的話,這個行為當然要不得,但我估計,孩子們看到暴力畫面的渠道有3項: 1. 家長沒有為子女設定Netflix「兒童帳號」,或者與子女共用一個帳號,使孩子在瀏覽自己想看影片的時候,有可能看到自動播放的暴力畫面片頭,或者直接觀看了《魷魚遊戲》。所以家長應修改Netflix設定,確保子女無法觀看不適合年齡的影片; 2. 子女有可能在社交媒體接觸到。現在很流行一些重新配樂,並加入旁白,讓觀眾以5分鐘看完整齣電影的介紹,於社交媒體的信息牆中自動播放。建議家長不應讓未成年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我們實在處理過太多心智未成熟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後產生不良影響; 3. 家長們以手機或平板電腦觀賞《魷魚遊戲》時,子女在旁邊偷偷看到。建議家長不要在子女身邊「煲劇」;寧可利用這個時間與子女一起做親子活動,或陪伴孩子多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健康短片。如真的需要觀看影片,可以背向孩子觀看,或在自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貼上防偷窺保護貼,並戴耳筒觀看,以免讓身邊的孩子看到不適合的畫面。 最後,也是最簡單直接的一環,家長及教師如見到孩子在玩這類極端的遊戲時,應立即停止。小朋友是分不清現實與想像,假如發現他們為此感到害怕,應及時疏導情緒,不能不當一回事。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