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離愁別緒 小孩情緒勿忽視

最近香港又再經歷移民潮,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在機場離境閘外互相擁抱和祝福。大人們在那邊廂相擁安慰,孩子們在這邊廂淚流成河,熱鬧又哀傷的分離後,大家各自回歸生活,但送別者被勾起的傷感,又是否可以輕易復元呢?成年人人生閱歷多,還可以把哀傷慨嘆藏於心底,讓時間慢慢冲淡,但孩子們呢?他們被迫「有樣學樣」,裝作輕鬆,實情有千斤憂愁重擔壓在心頭,卻又不懂得表達,於是慢慢堆積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影響生活和學習。 摯友移民惹愁緒 真情剖白釋重負 最近我有一名學生,在網球場上的表現一落千丈,我由用心鼓勵到威逼利誘,各種方法都用齊,亦不得要領。跟小孩的家長傾談後,才發覺原來不止在球場上,就連學業,最近他也是一塌糊塗,每天都好像茶飯不思,心事重重,極不對勁。家長決定跟他打開心扉,詎料小孩突然鑽入被窩內抱頭痛哭,訴說最近因最好的朋友移民了,所以心情大受影響。小孩說,原以為當天送機後,自己可以掌控情緒,可惜事與願違,負面情緒就如雪球般,愈滾愈大。 真情剖白後,小孩如釋重負,球場上的表現和學業成績亦都重回正軌。假如我們在未找出問題根源之前,一味怪責為何小孩在上堂時不專心和不合作,對解決事情毫無幫助的。事實上,孩子做出一些不合作或搗蛋的行為,往往是他們宣泄或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與渠道,家長應耐心找出背後的原因,多加關心。假如小孩身邊最近真的有朋友要移民,也請家長多留意子女有沒有出現異常的飲食、睡眠及退步行為,並及早與子女溝通,以了解他們是否有情緒困擾。 同理心出發 避免否定小孩感受 在安慰的過程,我們要表達多一點關心,用同理心的角度讓孩子知道你和他感同身受,並盡量避免用一些否定感受的說話,例如「大家都還在地球上,不是很遠的!」、「放心吧,很快你會認識到更多新的朋友!」等,這樣會令他們更加壓抑,適得其反。 安慰過後,則可以跟孩子一起想辦法,例如商討可如何讓他們保持聯繫,或計劃一下待疫情緩和時,到外地探望對方。這些正面、積極的展望,會有助小朋友盡快走出陰霾。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向孩子表達愛意5式

大家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愛的語言》,學習如何向另一半表達愛意。 與西方家長不同,亞洲家長普遍偏向含蓄,雖然心中對孩子充滿愛意,但有些家長總覺得不用宣之於口,不用刻意表達,不用「畫公仔畫出腸」。美國家庭輔導員Gary Chapman就認為,家長可以用5種不同的方式向子女表達愛意: 不同方法與孩子溝通 (1)行動服務:家長為孩子的生活所需奔波,為他們的未來成就籌謀。家長替孩子執書包、洗衣服、收拾房間、準備膳食,都是默默地為孩子付出的表現。家長親自接送孩子上學及去不同的學習班,花時間與孩子一起溫習,都是透過行動向孩子表達關愛。 (2)真心禮物:家長可根據孩子喜好和性格特點來為他們準備一份禮物。禮物毋須昂貴,可以是家長親手製作的小手藝,也可是親手畫的一幅畫,甚至是為孩子打印出來的一張照片。 (3)肯定言語:家長可以讚美孩子的努力(「我很欣賞你的付出!」)、行為(「你剛才主動讓位給婆婆,真是很有愛心!」)、策略(「做閱讀理解時,你先理解題目再通讀文章,這個策略真有效!」)。家長亦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正面行為怎樣影響到身邊的人(「我真的為你而感到自豪!」、「剛剛你主動與叔叔打招呼,他笑得很開心呢!)。當然,家長亦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有多「愛」他們。 (4)身體接觸:家長可以不時抱抱、親吻孩子,把孩子摟入懷中,一起看圖書,一起看電視。家長又可以與孩子牽牽手,摸摸他們的頭髮,拍拍他們的肩膀。這些身體接觸都可以令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當孩子生病、疲憊或出現負面情緒時,這些身體接觸更可以穩定孩子的心,令他們更容易平靜下來。 (5)優質時間:家長可以定期與孩子談天、玩耍、逛街、做運動。在這些特定時間中,家長可以放下手機,關上電視,專心與孩子互動,留心聽孩子的想法、喜好和志向。優質時間並不一定要很長,例如:家長可以每日抽出15分鐘的固定時間與孩子專心互動。 有些家長可能只會單一地通過「行動服務」和「真心禮物」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意,但有時孩子想要的,可能是來自家長的「肯定語言」、「身體接觸」和「優質時間」!大家不妨試試用不同的方法與孩子溝通交流,可能你會更全面地看顧到孩子的內心需要呢! 其實,以上5種表達愛意的方法亦可以應用於夫婦關係中。大家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愛的語言》,學習如何向另一半表達愛意:youtu.be/LmHvP5E4WYQ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慎防「非黑即白」思維(上)

我曾經和一名女朋友就溝通模式爭執。那次我倆站在海旁,我鼓起勇氣向她說:「我希望可以更加了解你嘅感受、需要,但你唔同我講嘅話,我都唔知可以點?」她看着我10秒後,臉帶委屈和不滿地說:「請你明白,我唔能夠每一刻都同你講晒我心中嘅所有嘢,呢個係我安全嘅邊界,唔該你唔好逼我。」我一聽到,盡是無奈,看着海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深呼吸對她說:「嗯,所以你重視嘅係,你可以揀幾時同我分享、分享得幾深入嗎?」她回應:「係。」我再回應:「好,咁我都想強調,我希望我哋嘅溝通可以交流更多彼此嘅感受同需要。」「係你永遠都要喺度講對錯。」她語速加快地說。 溝通勿兩極 保持開放及洞察細節 我聽到這一句之後,再也沉不着氣,憤怒地說:「我聽到你剛剛嘅回應,我好嬲亦都好委屈。喺我記憶中,如果你真係要講對錯,我?家可以即刻同你分析。你剛剛同我講嘅說話,已經出現咗3個思考陷阱,將我哋嘅討論推向極端:『每一刻』同『永遠』係時間嘅維度上,而『講晒心中所有嘢』係分享嘅深度同廣度上。呢種思考模式,可以統稱為『非黑即白』。我剛剛同你講嘅說話當中,我並無講過,亦都唔想『每一刻都知晒你心中嘅所有嘢』,我尊重每人都有安全邊界,想有選擇唔分享嘅權利,我都只係想更加了解你,所以想邀請你同我衝突時分享你嘅感受、需要。」她聽到之後,沉默看海,一會兒後,我倆就此完結該次對話。 以上對話中的模式(即只有「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不分享」和「每一刻要分享所有心底話」兩個極端的選項,沒有其他可能,例如:每星期互相分享一個關於家庭關係的感受),即「非黑即白」的思維在日常溝通頗為常見,而且屬於「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的一種。若我們不加以察覺,將對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妨礙彼此真誠交流。心理學家 David Burns在他的《好心情手冊》闡述認知扭曲時,就提及扭曲可能會增加我們的威脅感,以及強化我們包括憤怒在內的負面情緒,「以『非黑即白』為基礎的期待和判斷會加速我們發怒。這種思維是概括且僵化的,會干擾我們開放的態度和洞察細節的能力」。 善意溝通第一步 觀察取代評論 舉例而言,若我們與孩子溝通時,看到孩子沒有聽從自己的指示行事,就立刻浮現一個「非黑即白」的想法:「你唔聽我講嘢,你正衰仔,唔聽話。」我們很快會感到憤怒,然後反應 (react):可能是責備自己或孩子,令關係變差。然而,這樣就會忽略了孩子當刻「不聽指示」可能有眾多原因:可能是純粹聽不清楚,或者自己的內在身心狀態不穩,又或者是我們自己的指示本身超越孩子的認知能力或違反其意願——但他不是「衰仔」。 以「善意溝通」的第一步:「觀察」而非「評論」來與「非黑即白」思維來比對,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此邀請各位家長,先察覺一下,自己和孩子有沒有習慣以「非黑即白」的思維來思考和溝通呢?我將於下一篇文章進一步闡述此思維出現的原因,以及與善意溝通的關係。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網絡世界彷彿有種神奇魔力,叫許多學童難以抗拒。內地早前推出新措施,規管未成年人士玩網絡遊戲的時間,本港亦有政黨倡議港府仿效。香港將來是否有「網遊宵禁」,尚屬未知之數,但專家教路,其實只要父母掌握到管教心法,就算不威迫、不利誘,不打也不罵,一樣可以令孩子不再迷「網」!   21世紀的數碼原住民,天生已經和網絡世界密不可分,近年網上學習成為新常態,更令學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愈來愈多,使用時間亦愈來愈長。要防範孩子步向「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家長必須提高警惕。從美國心理學學者Kimberly Young在1990年代編訂的「網絡成癮診斷問卷」(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Q),網絡成癮有以下特徵︰ (1) 全神貫注於互聯網 (2) 需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 (3) 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最終失敗 (4) 當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感到不安或情緒波動 (5) 上線時間比原先計劃要長 (6) 危及個人關係、工作、學業、事業 (7) 向家人、專業人士隱瞞成癮真相 (8) 透過上網逃避問題 網絡潛藏陷阱 憂扭曲兒童價值觀 事實上,學童在網絡世界所做的活動很多,除了打機,還包括瀏覽社交媒體、在即時通訊軟件發放信息等。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逾20年、經常應邀到學校主持講座的EDIT Workshop創辦人陳志耀(Tommy)發現,家長很多時只着眼於子女上網時間的長短,卻忽略了其他背後的陷阱,包括這些網絡活動,很可能為孩子帶來扭曲價值觀。 陳志耀(受訪者提供) 網遊推翻傳統理財觀念 「虛耗光陰、荒廢學業等,這些只不過是表徵,最危險的,反而是小朋友在未形成獨立分辨和思考能力之前,已經被網絡遊戲、社交媒體灌輸了一套扭曲的價值觀。」經常和年輕人接觸的Tommy舉例說,近期大熱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便興起了一種嶄新的網遊文化,「以NFT(非同質化代幣)的形式,在元宇宙中創建財富,達至Play-to-Earn(邊玩邊賺)」,這些經濟活動,徹底推翻傳統以來,備受社會推崇的「自食其力」、「多勞多得」的理財觀念。 最近不少中學生熱中的元宇宙網遊,令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衝擊很多傳統價值觀。(imtmphoto@iStockphoto) 即使不打機,長時間浸淫在社交媒體一樣會出事,「昔日,影響孩子的,往往只得父母、老師或幾個主要的親友,但現在,還有YouTuber」!Tommy便遇過一名只有8、9歲的小女孩,奇怪她已經搭建了一套很強但扭曲的世界觀,Tommy深入了解後,才知道罪魁禍首是YouTuber,「有時連家長都不以為意,覺得小朋友又不是看什麼傷風敗德的東西,純粹在YouTube『聽人講嘢』,但每日半小時,孩子就會漸漸認同對方所講,產生共鳴」。 怎樣與數碼原住民同行,是這代爸媽的必修課。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子女,Tommy有不同的建議,家長不妨「對號入座」。 ◆幼兒期: 忌電子奶嘴 高感官刺激 在幼兒階段,Tommy建議家長盡量延遲讓他們接觸電子世界,「如果2、3歲便給他電子奶嘴,很快就會上癮」。他解釋,熒幕和影片快速運轉的光畫,會刺激大腦表層,假如幼兒從小習慣了高度的感官刺激,當他們慢慢長大,敏感度便會降低,需要不斷「加碼」才能得到滿足,網絡成癮的風險便會增加。隨之而來,是一連串狀况需要處理,「小朋友會比較難於專注、集中,表現得很活躍,坐不定」。 ◆初小期: 宜限制使用時間 增親子活動 如今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初小,都已經需要使用電子產品在網上學習,Tommy認為,這是大勢所趨,難以避免,但要小朋友學懂節制。小學生年紀尚小,相對受教,他建議家長要有界限設定(boundary setting),使用熒幕時間(screen time)亦要有規範,藉此培養子女自律的習慣。 協議使用時限:家長要為初小期的子女設立使用電子產品的守則。(Tomwang112@iStockphoto) 「溫柔」堅持時限底線 家長需要先為孩子篩選及過濾合適的遊戲、卡通片、影片等,然後設定觀看的時間。「舉例,大家協議好每日可使用30分鐘電子產品,在即將完結前的5分鐘,家長要作出提示,讓小朋友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時間到了,便要關機。」不過,孩子總喜歡在這時候討價還價,甚至哭鬧發脾氣,Tommy提醒家長,必須「溫柔地堅持」,不容就範。 「『溫柔』是重點,不要一味靠惡。」Tommy說,家長想處理好孩子的行為,就需要先處理他的心,「你觸動不到他的心,不用待初中,高小就已經反叛了」。他亦不主張運用賞罰機制,「利誘引發貪婪,威迫帶來恐懼,在他們心理上,同樣栽種了不良的種子」。回應上述的場景,Tommy會以鼓勵代替責罵,「雖然今次做不到、不達標,但我相信你明天會再好些」。話語中,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是愛他,而不是批判他,「可以管教,但不是管束;管教是帶着愛的,管束會讓人感到窒息、沒有自由」。 面對小朋友哭鬧扭玩機,家長需要溫柔但堅定地說「不」,不能一味靠「惡」。(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勿讓子女閉門上網 話說回來,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還是初嘗使用電子產品的滋味,由「無變有」,Tommy稱,家長可趁早做好把關的工作,揀選合適的網站之餘,更要「見光」,「千萬別讓子女習慣關上房門在房間自己上網,這個會變成『黑洞』,很危險的。要上網、要打機,就要在客廳,並接駁到投影機或電視上,那他在看什麼、玩什麼,大家都一目了然」。他又語重心長地勸告家長︰「就算有能力負擔,都不要給孩子最先進、最高階的電子設備,因為太極級的享受,只會令他們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 父母助建現實滿足感 要防範孩子墮入迷「網」的深淵,Tommy相信,最佳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建立多元化的興趣,父母亦要以身作則。「我發現很多家庭,周六日的親子節目,不外乎逛街、看電影、吃東西,這不是錯,但相信這些節目,大人感享受多於小朋友。」綜合Tommy觀察,有幾類年輕人較不容易迷戀網絡世界,「自幼喜歡閱讀、喜歡野外活動、喜歡群體生活的年輕人,他們在現實世界的滿足感很大,所以不需要走進虛擬世界填補心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如果平日父母自己也是機不離手的話,你的管教,就失去說服力,Tommy便認識有家長在家裏設立「無電子」時段,值得大家仿效,「晚上去到某一個時段,全家都收起電子產品。這對父母原本也愛看電子書的,但為了孩子,亦盡量減省依賴電子產品,轉回看實體書」。 幫助子女建立生活的滿足感,例如做運動、閱讀等,可令他們減少迷「網」。(allensima@iStockphoto) ◆青春期: 嘗試代入 尋心癮根源 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很難再用幼兒期、初小期的那套管教模式,若察覺子女有網絡沉溺的問題,Tommy奉勸大家,第一步不需要急於處理他的行為,而是要先處理他的心,「沉溺只是結果,心癮才是根源」。 勿批判 最緊要「啱嘴形」 在親職教育路上,Tommy經常聽到家長說「我細個都唔係咁」,他指出,這句話,若聽進子女耳中,往往會惹來反感,「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你們只是憑自己的經驗、經歷、價值觀去判斷他,於是父母一開口,他便感到煩厭」。 想打開溝通之門,家長必須改變心態,「要明白教養模式已經不同了,若仍事事以管教、督促、糾正為先,『撞牆』的機率很高」。他指出,這個世代,家長要以「同行」的方式取代「教導」的方式,並從孩子身處的「成長階段」出發,也需要校正頻道,「要讓他感受到,你不是無知的。當今令年輕人着迷的元宇宙、NFT,若你完全不理解,但又出言阻止,孩子只會覺得跟你講也『嘥氣』,所以『啱嘴形』是重要的」。 「理解會帶來突破」 因此,重建關係的第一步,在於理解,「理解會帶來突破」。然而,Tommy再三強調,理解孩子,不代表同意他的所有行為,「你要處理一個人的沉溺問題,不代表你要跟他一起沉溺。但你一定要嘗試代入,究竟他在經歷什麼,以致他會有沉溺,這才會找着他心癮的最根源」。 他又勸勉家長,要多些關心孩子,「很多時,家長都習慣跟子女只有功能性的互動,回家第一句便問『功課如何』、『學校學習如何』,以致我也聽過不少年輕人埋怨,父母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在孩子眼中,父母愛的,只是他的能力、表現和行為」。說到底,孩子渴求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同行者,為人父母者,勿讓自己成為把孩子推落網絡深淵的幫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縮班殺校殺人

本文題目有點煽情,縮班殺校已經充滿蕭瑟之氣,再加上殺人一詞,更添暴戾。先此聲明,殺人一詞之殺字,僅是借用,會意而已,並非真正手起刀落。王師奶執筆為文,專殺教育界的牛鬼蛇神,但一鬼死,一鬼生,灰心之餘,不能不學已去世多年的梁醒波唱番句霸腔「牛鬼蛇神何殺之不盡」! 中小學面臨縮班與殺校危機,教育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預計未來學齡人口將繼續下跌,而且比原先估計大。教育局將以身作則,審慎考慮停辦(殺校的美化詞)長期收生不足的官校。教育局公布自2016至2019年出生嬰兒數目一直下滑,2020年創新低,預計2026至2032年有可能再大幅下跌。教育局有數據在手,相信預測準確,而且走的走,留下的無膽生,生咗驚無本事養,香港步日本後塵,每年死的人多過出生嬰兒。 最近忽然出現一些八卦如王師奶都未聽過、自命教育專業的團體,建議當局研究本地出生率及內地學童來港就讀數字,慎重決定縮班殺校與否,倘局方掌握學童人口變化後決定縮班殺校是「無可厚非」。你以為教育局啲官員食飽飯等放工乎,呢啲嘢仲使你提醒?《小學概覽》印得清清楚楚,又向立法會交代過。自己懵閉閉仲以為係先知先覺,著住套西裝就泥鯭扮東星,突個頭出來扮專家。你想鼓吹縮班、殺校就直說,何必轉彎抹角「無可厚非」! 因學生不足推小班教學 是本末倒置? 學生人數減少是不爭的事實,縮班無可避免,縮吓縮吓就會縮無可縮,最後難免刀光劍影,名之為殺校又好,停辦又好,效果就係摺埋、執笠、收檔。落到如此田地,教育有心人固然心傷,教育局又何嘗樂見這現象!香港中、小、幼校舍過千,保守的估計學生人數減20%,即係起碼有200間校舍要關閉。現實無情,寺多和尚少,不摺埋難道養老鼠乎?試想一間原本開24班的學校只開得6個課室,情何以堪?由縮班、殺校引起的邊際效應就是「殺人」,或者溫和些說「裁員」。本來諗住作育英才為終生事業,培育社會棟樑,怎料壯志未酬,先被炒魷,真令英雄氣短。 照趨勢看,縮班、殺校、殺人是一條龍,直落無走雞。這演變會逐步逐步,不會一夜變天,先縮班,後殺校,再殺人。王師奶冷眼旁觀,今次最溫情理性的是局長楊潤雄,他說無可避免要「減班」(連縮班這詞都不用),希望過程穩定,而學校結束營運(避用殺校一詞)都有幾年過渡。幫教師轉行、提早退休等措施,局方都會考慮。楊潤雄做了幾年局長,王師奶對他一直有期望,認為耶穌會教出來的弟子總有溫情在,雖然也曾令小婦人失望過,但今次表現溫柔敦厚,令人動容。但願局長不要紙紮下巴,口輕輕,講咗唔認帳。有議會及教育界人士希望藉學生人數減少之際推行小班教學,他的回答雖令部分人失望,卻也鏗鏘有聲。他回應說:小班人數由25人降至20人,需與學界有更多討論。小班措施是以學與教為依歸。有需要降低時,無資源都要去爭取,但不是因為教師多就推出小班,這是本末倒置。明眼人都睇得出局長是在耍太極,但耍得漂亮。 最後,王師奶向局長進一言:耍太極的同時無礙研究實踐小班教學的步驟。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服務行動

最近有機會與教會青年人聚會,突如其來的感動,跟他們玩了一趟「愛之語」心理遊戲。重新填寫問卷得出的結果,驚歎是對「服務行動」(Act of Service)一份深切的渴求,也令我反思孩子、丈夫和青年人「愛之語」的需要。 每個人給予愛和感受被愛的方式有所不同。很多人認為建立和處理關係是件複雜事,然而,出身輔導員的Dr. Gary Chapman卻說,只要了解自己和身邊所愛(可以是伴侶、子女及或其他家人)的「愛之語」,一切關係都會變得輕快又有韌力。 五種「愛之語」 不少人極之需要「肯定言詞」(Words of Affirmation),一句鼓勵說話能令對方去除恐慌,一段讚美說話讓他感受被認同,一些仁慈語句使他體會被包容獲寬恕,一句窩心話或一張簡單紙條,原來已能造就一個人。 「精心時刻」(Quality Time)在電子世代中彷彿來得尤其珍貴。這是一對一的時光,有着刻意安排的活動,如一起旅行、運動、聚餐、看電影、玩遊戲或散步等。專注於活動項目上,不被電子產品打擾,只傾聽對方,表達我在乎你,創造共同美好的回憶。 「講心唔講金」可說是「真心禮物」(Receiving Gifts)之精髓。送給他的禮物,在乎珍貴而非貴重,一句:「我知道你需要這……」或「一看見這便想起你,相信你會喜歡……」,哪怕是一塊普通的朱古力,只要是具有高感情價值的,對方隨即注滿愛能量! 「服務行動」是無條件的,自動自覺地,真誠為對方服務的舉動。分擔工作、做家務、接送孩子、替對方按摩等,都能令對方感動、暢快,安慰。任何重複提點,所有推搪理由,都會令他失望、傷心、孤單。 至於「身體接觸」(Physical Touch),不一定直接聯繫到性行為,其實可以是牽牽對方的手、給他一個擁抱、摟肩、親吻等,這些小舉動足以讓人感受被愛,有加能添力的作用,是增進情感的絕佳方法。 在家演繹愛 父母需緊記常跟孩子說肯定言詞,這是建構正面思維的基礎功夫,也是促進親子關係的首要條件。有一份堅持,只要情况許可,睡前我總會跟12歲的大兒小明說聲:「媽媽愛你。」一般華人家庭容易忽略身體接觸,孩子大了,老夫老妻,幹嗎還「摟摟惜惜」?每天,9歲兒子小強上學前或我下班後,都會主動前來讓我和丈夫抱抱;每做妥一件事,他也會來討個親吻、貼面或擁抱。即使步入青春期的小明開始抗拒身體接觸,只要情况許可,我不會放過任何「摟摟」他的機會。 至於丈夫嘛,只要家事運作順利,我都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作一隻靈巧小鳥,不但唱歌讚美他,而且溫柔地依附左右。不過這只小鳥發育未完全,而我發現更多的服務行動,有助她健康成長。 青年人玩心理遊戲結果如何?「精心時刻」大熱跑出,成為大部分人首要的「愛之語」,值得我們思考。一對一的「精心時刻」,我有……為「傾偈」,在沙灘與「爸爸」慢步;為健康,請假一起參加三日兩夜的健康營……願爸爸在天國安好。希望更多人專注於你倆的精心時刻,不被任何電子產品騷擾,就讓這刻充分表達我只在乎你吧!要把更多的美好片段凝固起來。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誰把學生逼上絕路?

我知道學生自殺這個話題非常敏感,但是這個問題極之嚴峻必須正視。這篇文章是我從憤怒到抑制,忍不住重新憤怒憤怒再冷靜之後寫的。 9月1日開學至今,已經有多名學生墮樓,引起各方關注。如果我告訴大家,學生們之間的談話討論內容是自殺,包括小學生甚至幼稚園生,你們相信嗎?最近我有好幾名家長讀者,面對子女的學習學業問題,向我大吐苦水,兩個就讀初小的子女,面對無止境的功課考試測驗壓力,結論竟是「自殺是唯一的出路」! 家庭和學校理應是安全屏障 喪鐘已經敲響,擺在眼前一宗又一宗血淋淋的慘劇,如何能夠幫助學生?《明報》刊登了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及培訓顧問張鳳儀的署名文章,內裏具體地建議家庭和學校如何建立有效屏障來幫助子女學生。兩名專家的看法總結,和我的如出一轍:「只要能建立起安全和可靠的人際關係,青少年就會有信心探索世界,為自己的夢想高飛。家庭和學校就是提供安全和可靠的人際關係的地方,亦是青少年在跌倒時可依靠的屏障。請在屏障下好好教導他們正向的價值觀,提供平台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強項,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並訓練他們的抗逆和解難能力,在此安全可靠的環境下重新探索,展翅飛翔。」 很多學校籌辦時講明是happy school,希望孩子愉快學習,家長選擇讓子女入讀,就應該清楚接受學校理念才是。結果?因為怕銜接不了考不上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不斷投訴學校功課不夠多考試不夠密,無所不用其極逼校方改變配合。改變不了學校?家長就自行催谷,學校少功課?不斷買補充日日做。學校太輕鬆?不停去補習日日谷。別人的孩子懂的有的,自己的孩子當然不能執輸;別人的孩子沒有的不會的,自己的更加必須會必須有。1日24小時1個禮拜7日1年365日,真正全年無休。當孩子連休息食飯的時間都沒有,再講玩耍遊樂,簡直天方夜譚! 這樣的日子,莫講是孩子,我們大人如此這般全年無休日日做,誰都無法受得了!我想問問各位父母,究竟和孩子有什麼樣的血海深仇,如此狠心逼孩子過非人生活? 自己孩子自己救 一個人,要幾生無可戀,要有幾絕望,才會下決心踏出了結生命的那一步?幼稚園學生竟然要睇精神科醫生,cases多到醫生應接不暇,孰令致之? 自己孩子自己救,不要再把孩子當貨物,不必拿他和誰的孩子比較。請尊重孩子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成長需要時間,信任孩子,放手讓他們慢慢來,不是應該的嗎?以愛心加耐性,讓孩子一步一步慢慢來,走出他們的人生,可以嗎? 家長們,醒覺吧!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迷你女團跳K-pop拍MV

新一輯《全民造星》掀起女團熱潮,原來這股K-pop韓風早已吹入兒童舞蹈界,小朋友一樣可以穿上女團舞台服飾隨BLACKPINK、TWICE等歌曲大跳勁舞,更可以成為MV主角,讓觀眾透過屏幕欣賞這班「迷你女團」的演出!   10年8年前,學跳舞的小朋友大都會選擇芭蕾舞或爵士舞等「考試班」,但近年兒童習舞風氣已有所轉變,10個學跳舞的小朋友中,便有過半數會告訴你他們跳的是K-pop。K-pop是指韓國流行音樂,而K-pop dance(k-pop舞蹈)則是以不同舞種展現出K-pop風格,當中包含Jazz funk、Hiphop、Voging、Urban、House等舞蹈元素。因此透過跳K-pop可以接觸更多元化舞種。 沒有「考試班」,沒有「皇家證書」,可是這種舞蹈仍然大受小朋友和家長歡迎,除了因為受到韓國偶像熱潮的影響,其舞蹈風格較多元化,較易上手,亦是原因,小朋友即使看着偶像MV都可以模仿得似模似樣。有跳舞學校更以韓國男女團的K-pop歌曲為學習主題,並特設「MV班」,讓小朋友有機會面對鏡頭,化身小明星大顯舞技。 MV班每期共4堂,學生會以一首K-pop女團或男團的歌曲作主題學習舞步,不同班別由不同的導師任教,所以雖然每期大家都是學習同一首歌,但各班也會因導師風格不同而令MV服飾、動作和走位有別。(曾憲宗攝) 穿上訂製服飾 鏡頭前表演 Prodance舉辦的兒童及青少年K-pop課程適合4至18歲,課程劃分非常仔細,首先按年齡大小分成4個組別;其次鼓勵家長先讓小朋友試堂,若小朋友喜歡的話,便可參加每期5堂的常規班。6歲以上的班級都會按小朋友程度分Level 0(初級班)和Level 1(中級班)兩個級別,而每期都以一首K-pop女團或男團的歌曲作學習主題,不論男女都可按自己興趣選擇歌曲,而導師會因應學生能力教授簡化版或歌曲MV原版舞蹈動作。完成常規班、經過導師評估後更可以銜接MV拍攝班,讓學生不止學成舞步,更可拍成MV作品,穿上專為該歌曲而訂製的服飾在鏡頭前表演。 MV班與常規班最大不同是前者需要與隊友合作,導師會在現場加以指導。除基本舞步外,小朋友也要顧及走位和與鏡頭互動,所以必先要完成常規班並通過「舞步熟悉度評估」後才可參加。(曾憲宗攝) 這天我們採訪了MV班的學生拍攝情况,她們跳的是MAMAMOO歌曲Dingga,穿上醒目服飾,加上由家長們親手設計的髮型和化妝,每個女孩眼裏都帶着光芒和自信,在鏡頭中儼如一顆顆小明星。(曾憲宗攝) 舞蹈課室特地加配了不同的燈光效果,有時候另一個創辦人阿輝(圖右二)也會負責拍攝,過程中他會教小朋友留意鏡頭及走位。拍攝後會交給專業人士剪接,約兩星期便會上載至專屬YouTube頻道及facebook,也會傳送給家長收藏。(曾憲宗攝) 加入燈效 專為製作MV而設 中心創辦人之一Wall Chan(翔老師)擁有10多年跳舞經驗,在疫情前他與朋友主要做商演、排舞、製作等工作,無奈疫情下許多娛樂行業都幾乎暫停運作,那時候剛巧有朋友問他們可否製作一些網上跳舞的教學影片,於是去年開始組織團隊作網上教學,到疫情稍緩便開辦實體課程。說到MV班的概念,由於其團隊對燈光、拍攝、製作等有一定認識,便想把這種K-pop文化帶入課堂之中,「近年韓國娛樂事業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很多人都喜歡K-pop,也有人自資去拍K-pop Cover(模仿K-pop團體的舞蹈),不止大人,連小朋友也喜歡。我們的課室加入了燈效,是專為MV製作而設,並會為每首歌設計適合的服飾,化妝和髮型有時候讓家長自由發揮」。 Wall Chan(曾憲宗攝) (曾憲宗攝) 不少小朋友和家長對於拍MV都感到非常興奮,如3名學生Charlene、Arie和Kellee都已經拍過幾次MV。9歲的Kellee表示很開心見到自己在MV出現,會分享給親友及同學仔欣賞。而Arie的媽媽則認為拍MV能夠給女兒留一個紀念,「平日她也會聽K-pop,來這裏試堂後她表示很喜歡,每次都會見她為了MV拍攝在家中不停練習,感受到她的熱愛,我也會把成品看完一遍又一遍呢」! Arie、Charlene和Kellee(曾憲宗攝)   ■INFO Prodance兒童/青少年KPOP舞蹈班 對象:4至6歲、6至9歲、9至12歲、12至18歲 收費:單堂體驗堂$160;常規班 $1180/5堂(每堂55分鐘); 經評估後可銜接MV拍攝班(另外收費) 地址: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2102室 查詢:9848 0752 報名:體驗堂 bit.ly/3vpnQK2 常規班 bit.ly/3AKRudC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知福‧惜福

一直很喜歡與小朋友「傾偈」,因為他們直接、純真,亦享有童言無忌的「特權」。儘管我們的下一代常被視為無憂無慮的一群,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從他們細小的眼睛去窺看世界,似乎跟我們的想當然相距甚遠。其實與其迷信於專家們的育才策略,倒不如認真地聽聽小朋友的心事,我一直相信,孩子愛聽故事,更愛別人細聽他們的故事。 孩子只想有一點發白日夢的時間 看似天真爛漫、才不到10歲的孩子,早已背負着父母一生的期望。疫情下,每天仍要追趕密密麻麻的時間表,規行矩步得連思想空間也被沒收。男孩說,他只有在夢的世界才感到無憂無慮。即使周末早上醒來,他在牀上也不敢「輕舉妄動」,為的就是要逃避媽媽早已精心安排、卻又令他透不過氣的連串學習活動。細聽男孩的說話,你會發現他遠比很多年輕人還要懂事和成熟,心裏是萬般不情願的,但仍會盡力依循媽媽的旨意。惟他只想媽媽看見他的努力,可以停一停、歇一歇,給他一點作白日夢的時間。 每次只問「做完了功課沒有?」 儘管孩子長大後都會明白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是出於愛,但小孩子需要的是今天父母簡單直接的關愛。女孩說,她希望可以把童年留住,求父母別把對自己包容的心像填海一樣愈收愈窄。 她慨嘆長大了,便失去了父母的愛。誰也不願製造親子之間的隔閡,可是,現實生活逼人,父母長時間在外奔波勞碌,實在是身不由己。女孩哭訴着父母因忙碌而錯過了自己人生的重要時刻,在孩子眼中,屬於他們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希望父母可以一同參與。她說有時很傻地想,寧願生病,因為可以重溫小時候媽媽會為她請假,整天陪着她、關心她的感覺。女孩比別人更珍惜與父親相聚的時間,過去,爸爸每周6天在內地工作,她只能享有七分之一的父愛。可是,疫情以來,父親都不能每星期回家。女孩自言自語地問:「相見的時間不多,為何每次只問『做完了功課沒有?』的一類問題,我的其他事情,爸爸不感興趣嗎?」這一問,彷彿是給每一個家長的當頭棒喝。 從孩子的眼睛去窺探他們的世界,側耳而聽他們的心事,是直接了解子女的最好方法。當孩子仍想聽你說故事,仍想跟你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才是身在福中,盼望大家都能知福、惜福。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釣魚樂

自從上次去了千葉縣市原的釣魚場釣魚後,我們全家也開始愛上這個活動,更購入釣魚裝備,遇上放晴的周末,也會總動員出動。 最先想要去釣魚的人其實是哥哥,自從他在NHK教育電視上看過小朋友到魚排釣魚,便一直嚷着要去,我們卻一直沒有付諸實行,認為性急的哥哥怎會喜歡這類沉悶的活動。自那天說起釣魚的話題後,電話好像有偷聽功能似的,我的面書便不斷彈出有關親子釣魚的廣告,最終決定不如全家人也試一試,就算不喜歡,畢竟也是一個不錯的體驗。 釣魚場一條龍服務 配套完備 我們這些新手,又完全沒有釣魚裝備,應該如何入手呢?大家也知道日本人喜歡吃魚,所以釣魚活動也相當普及,我們找找資料,找到千葉縣市原釣魚場,那裏是千葉縣唯一釣魚場,魚量豐富,所以新手也很容易釣到魚,此外也有租借魚竿、購買魚餌及魚鈎等一條龍服務,更有兒童救生衣供應,非常方便。 出發當天,我們只帶了之前摸蜆用的發泡膠箱,然後兩手空空排隊入場,不過眼見其他家庭的裝備非常專業,有齊私家魚竿,還有摺櫈、乾冰等。由於我們從沒在日本釣過魚,釣魚場的職員非常有耐心地逐一講解,細心教導我們怎樣掛上魚鈎,怎樣放魚餌,有魚上釣有何感覺等,有了他的悉心教導,我們真的不到15分鐘便釣到小魚,在場的氣氛也挺不錯,因為每當有人釣到大魚,在場的釣魚人士也會紛紛走去看看,大家討論是什麼魚,應該用什麼烹調手法等,完全感受到釣魚發燒友的熱愛。 職員熱心教導烹調手法 由於釣魚場沒有高的扶手欄杆,對於小朋友釣魚有一定的危險度,所以我們每時每刻要捉緊弟弟,幸好他也知道危險,不會跑來跑去,而哥哥也相當投入,釣完一條又一條,非常有成功感。我們一家新手最後以4條鯖魚、10多條小魚加1條雞泡魚作結,因為真的不知如何處理雞泡魚,我們隨即把牠贈與其他釣魚人士,之後職員看到我們的魚獲,逐一告訴我們該魚的名稱及烹調手法,並教我們可在場把魚清洗乾淨,然後再買冰塊,回家加餸,之前一直以為釣魚是何其沉悶的活動,原來是我一般見識!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