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辦法:小小作家培訓班 互動遊戲激發寫作潛能

有信心寫作——泳峯(左起)、梓晞和樂妍,由當初抗拒到現在有信心寫作,他們更想一嘗做小作家的滋味。(劉焌陶攝) 提起中文寫作,不少孩子都皺眉頭,家長費解何以子女經常閱讀,但總是「有入無出」,寫不出好文章來。針對學生的難處,有出版社就舉辦別開生面的寫作班,希望透過圖像、互動遊戲,啟發學生的寫作潛能,讓小朋友愛上寫作,甚至一嘗成為小作家的滋味!   在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讀五年級的泳峯、梓晞和樂妍,3人都不諱言以往很害怕中文寫作。泳峯和梓晞的壓力,主要來自文章的字數,「要寫200多字,有時覺得很困難。試過因為湊字數而刻意拖長,其實那些字都沒有意思」,梓晞靦腆地說。至於樂妍則經常遇到執筆忘字的問題,「會寫錯字,又或者忘了有什麼詞語可以用來表達想法」。 不過,自從校方安排3人參加小皇冠童書館與小麥文化聯合舉辦的「小小作家培訓班」後,他們的態度卻起了180度的變化。泳峯喜孜孜地告訴記者:「我現在對寫作信心大了很多,因為在培訓班學到怎樣創作人物角色,令內容更豐富。」樂妍也有同感:「我也信心強了,因為我在這裏學到的,會比其他沒參加課程的學生多。」至於梓晞,更用「享受」來形容她的寫作歷程,「我很享受和組員邊討論邊寫,很開心啊」!究竟這兩個出版社的編輯團隊,在孩子身上施展了什麼魔法呢?記者日前就「旁聽」了他們的課堂。 分享想法——小班形式的課堂,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和表達。(劉焌陶攝) 角色矛盾衝突情節最吸引 相比起傳統課堂,「小小作家培訓班」加入更多討論和遊戲元素。像這天,編輯導師為強化學生們在「起承轉合」敘事手法中「轉」的技巧,先要他們化身成「城市老鼠」或「鄉村老鼠」,然後輪流猜拳,爭取揀選有利圖卡的機會,用以證明城市抑或鄉村更適合老鼠居住。當城市老鼠一方說「城市交通方便,有病可以立即打999,去醫院接受治療」,鄉村老鼠便反擊:「城市人口擠迫,傳染病散播更快啊!」鄉村老鼠又說,住在鄉村,鄰里關係更佳;城市老鼠就覺得住在城市,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非常方便。兩組之間你一言我一語,已實踐編輯導師在課堂開首所講,「文章或故事,最吸引讀者、最有張力的描寫,往往是角色間的矛盾與衝突」。 輪流猜拳——為增加課堂氣氛,導師安排同學猜拳選圖卡,大家都玩得很投入。(劉焌陶攝) 老鼠開會——學生化身成「老鼠」,一起討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的優劣之處。(劉焌陶攝) 寫成文章——一輪「腦震盪」後,學生馬上記下點子並加以組織,寫成短短的文章。(劉焌陶攝)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校長鄭安娜認為,在課外活動引入這種小班形式的寫作班,更能照顧每個學生的需要,「平日課堂只有30分鐘,一班有20多人,教師能夠給學生分享的時間很有限;但這個寫作班有1小時,而且只得10個學生,每人分享自己想法的機會就有很多」。她更欣賞共同創作的過程,「因為每個組員都拋出點子,一組合起來至少有3、4個想法。學生又馬上記錄下來,令他們動筆寫文章時,速度提升很多」。 鄭安娜(劉焌陶攝) 帶着任務去創作 談到小朋友「有入無出」,即閱讀很多書但寫不出文章的問題,任教該校的中文科科長謝恬頤相信,孩子的腦袋裝着很多東西,只是受制於寫作題目或環境,令他們過於「循規蹈矩」,沒有膽量用文字表達創意,「我觀察到,很多學生也喜歡看偵探類小說,若然我們改變一下寫作環境,例如要他們帶着任務、挑戰去創作故事,或許孩子會更容易把平日所看的運用出來」。她透露,中文科寫作稍後會有一些更考創意的題目,例如改寫《西遊記》結局,希望有更多空間讓小朋友發揮。 謝恬頤(劉焌陶攝) 自本學年推出「小小作家培訓班」後,青馬文化及小麥文化總編輯林慧儀(Ruby)接觸不少高小學生,雖然整個活動只得4節,Ruby已見證到很多孩子的轉變,「我見到學生『入』和『出』的過程愈來愈快,大家討論5分鐘、8分鐘後,很快已經可以轉化成文字,再發表,令我好興奮」。她續說此計劃的終極目標,是把每個學生創作的故事集結成書,因此編輯團隊會以出版書籍的經驗,傳授寫作心得,「4堂各有不同主題,包括第1堂着重啟發創作靈感、設定角色;第2堂是描寫精彩的場景;第3堂則怎樣做好起承轉合,製造高潮;第4堂就使用mind map(腦圖),把之前所學的整理好,正式下筆」。 林慧儀(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兩個與家庭有關的日子

踏入11月,有兩個與家庭有關的特別日子,但比較少人提及,筆者在此分享介紹,看看大家有沒有聽過。 第一個是聯合國在1954年設立的「世界兒童日」(前稱「國際兒童日」),定於每年的11月20日,這個節日,旨在增進全世界兒童的凝聚力,提高各國保護兒童的意識,改善兒童福利。1959年,聯合國大會亦選擇在11月20日當天,通過《兒童權利宣言》,以及在1989年同一天通過《兒童權利公約》。 維護兒童4項權利 香港自1994年起執行《兒童權利公約》,公約有基本原則去維護兒童4項權利,包括生存權利、發展權利、參與權利,以及受保護權利。為進一步促進兒童的權益、福祉和發展,政府在2018年回應民間團體多年來的倡議,成立了一個由政務司長統領的諮詢組織,就兒童發展及成長制定政策。 另外,11月還有一個很有意義的日子,便是剛過去11月11日的「夫妻節」。慶祝夫妻的節日,在世界不同地方都有。韓國稱為「夫婦之日」,於1995年5月21日訂立,取「二合為一」的意思;日本則定於每年11月22日,取自「1122」的日文發音與日語「好夫婦」相同。在香港,「夫妻節」由一名牧師在約20年前創立,11月11日有「一生一世」的意思。當年首個慶祝活動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大會同日發表了一項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的「香港夫妻愛情專一調查」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受訪市民中,百分之十回答有婚外情,可推算到全港有婚外情的夫婦為數也不少。「白頭到老」豈不是夫妻二人的初心嗎?可惜,要一生一世並不容易。 婚姻質素需要經營 筆者在好爸爸中心工作,接觸不少育有0至12歲孩子的家庭,這些家庭最想孩子健康成長,然而,夫妻眼裏往往只有子女,卻忽略了另一半的需要。在2020年,劍橋大學發布一項研究,關於93個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對話。透過分析錄音,學者發現婚姻關係質素較低的夫妻,太太主要把心思放在後代身上,爸爸角色被排除在母子關係之外,爸爸難以跟子女建立親子關係。這個研究提醒了我們,關心孩子福祉之餘,夫婦的婚姻質素同樣需要經營,這亦會是父母與子女良好互動關係的重要基礎。 迎接本周六一年一度的世界兒童日之時,懇請作為成年人的、為人父母者,認真思考一下,我們該怎樣經營自己的家庭。大家想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社會成長呢?扶貧、房屋、教育、家庭、親職教育等政策,仍然有很多未如人意的地方,影響着很多家庭和兒童的生活質素,所以我們還需努力,尤其消除在家庭環境中不利孩子成長的因素,守護他們的福祉。 延伸閱讀︰招雋寧(2021)〈為兒子著想新手父母要KEEP好婚姻關係〉 維護家庭基金 文:溫南聲(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好爸爸中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特教樂與路:如常背後

開學已一段日子,我總會走到校門前迎接學生回校。校舍設有兩道門口,正門給家長接送學生用,另一門口留給校車上落。我喜歡走到街上看家長接送學生,爸爸媽媽拖着孩子的小手送到門口,然後目送孩子進入校園,那份暖意和親密是父母跟孩子獨有的,我特別喜歡看這個畫面。 志銘媽媽每天都送兒子回校。記得開學初期,志銘總躲在媽媽身後,我跟他打招呼,他總是靦靦腆腆的,然後媽媽一定催促他跟我打招呼,幾番鼓勵,才勉強聽到他的聲音,這個情境很有趣。個多星期後,他開始走在媽媽身旁上學,表情終於沒有那麼害羞。媽媽說:「他很喜歡這學校。」我好奇地問:「這麼快就喜歡,為什麼?」媽媽說:「他從前的學校課室太吵鬧,上不到課;人太多,同學都不喜歡上課。這裏同學不多,比較靜。」 往後的幾星期,他遠遠的便準備跟我打招呼,走到我面前說:「校長早晨。」每一字都比之前清楚。志銘媽媽緊張地問我聽到否,我大力地點頭,讚賞他有進步。看到媽媽滿意的神情,我有點好奇,志銘過去3年的學校生活到底過得如何。我相信跟不上班中大隊的表現,定必讓他失去了信心。 轉讀特校 被斥狠心棄兒 最近一次早會,志銘被教師點名走到台上報告日期,記得他曾經很不願意走到台前,草草點頭,結結巴巴的堆出幾個字。今回看到他在台上清楚說出日期,回答教師的提問,台下的教師們隨即拍掌鼓勵,他那個興奮的表情像在說——「我做到了!」 放學時,我把志銘的台上表現告訴志銘媽媽,她很是驚訝,完全不相信。「他真的走到台前說話?早知我多留一會看他,原來他真的進步了!」志銘媽媽那份欣然安慰的表情溢於言表,我當然更覺好奇。 原來志銘媽媽看到兒子在舊校生活完全不適應,挫敗感很大。加上他從不表達,教師們都以為他是啞巴。由於有什麼問題都不會提出,學習自然跟不上,學習動機沒有了,自信消失了,最後媽媽決定轉校。「當時很多家長都質疑我的決定,有的更怪責我,為何如此對待志銘?你把他放進特殊學校就等於放棄他,為何這麼狠心?我當時實在覺得委屈。現在,我看到他的轉變,知道我的決定沒有錯。校長多謝你。志銘甚少會在人前說話,其實他在家跟我說話完全很自然,但一離開家就不發一言,縱使是親友聚會,他都只靜靜地坐在一旁,所以我沒想過他竟然肯走到台前講話,真的多謝你們。」 我當刻覺得有點難為情,我們學校沒特別做過什麼,只是如常地鼓勵學生參與早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台表達;我如常地迎接學生回校,跟他們打招呼,和家長閒聊,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說說孩子在校的點滴。真是普通不過的事情,何須言謝,如常大家都會做的事。 志銘的情况讓我想起過往曾在此專欄寫的一名學生,那名學生患有選擇性緘默症,一種無法控制的焦慮,讓患者不能自如表達,題目叫〈待我如常〉。這刻,我暫不肯定志銘是否同樣面對這病症帶來的困擾,但我更深切體會「待我如常」的可貴,那份如常的態度,正正是實踐對別人尊重的價值觀。愈能理解及體諒別人,愈懂考慮,從而尊重。學校沒特別做過什麼,只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好好享受校園生活,愉快學習!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運用ICC與子女健康上網

自疫情爆發後,愈來愈多家長擔心子女沉迷上網。家福會的健康上網支援熱線亦由過去每月收到200多個查詢電話,近一年增至每月收到360多個。家長很多時都想快速學懂「有效的管教技巧」,偏偏百般技巧用完,子女沉迷上網沒有改善之餘,關係卻愈走愈疏離。 家福會的網絡教育及輔導服務,還有一直舉辦的很多家長小組,都是以「ICC親子管教方程式」為基礎。什麼是 ICC?「I」是Involvement——參與型、「有傾有講」的管教模式;「C」是parental Confidence——提升家長的管教信心;另一個「C」是Cohesive family relationship——和諧的家庭關係。我們研究過千多個家庭數據,發現當家庭有ICC這3個元素,子女便能更健康上網。 家長一齊「食雞」睇鬼滅 為了令家長不懼怕年輕人的網絡世界,我們小組的家課會請家長跟子女學習他們上網喜歡做的事。因此有家長跟子女學玩網上遊戲「食雞」,一起看動漫《鬼滅》,也有一齊追星、看YouTube和遊戲直播。家長發現打機原來好不容易,孩子為了打得好,要做很多練習和準備,當中也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例如網上得來的成功感就比學校來得多和即時,又可以和網友間建立歸屬感、傾心事。 有家長回想起自己近年已很少和孩子開心暢談,平時「傾閒偈」都帶有目的,對家庭關係和管教無幫助。記得有個自稱羊羊的媽媽,本來因小兒子沉迷上網,所以暑假特意前來參加我們的小組,其間卻遇上大女兒出了狀况,修讀幼兒教育的女兒突然告知已經申請退學。羊羊說,本來以自己的性格,一定會質問和罵女兒,並叫她取消退學,但這次羊羊選擇心平氣和,嘗試和女兒傾一場心事。結果出乎意料,女兒除了講出很多羊羊從未聽過的上課辛酸經歷,亦表達對未來的迷惘,她想嘗試出來工作。後來,這個女孩子也順利找到一份銀行工作。 和孩子傾一場心事 我又記得以前處理過一個家庭個案,女兒受網友影響,經常在外通宵流連,母親無計可施,於是決定走進女兒的世界,跟她一起追韓星,結果二人重啟對話之門;也有爸爸見到兒子打機就氣憤,經常和兒子動武,家人要多次報警求助。直至後來,爸爸才發現兒子沉迷上網背後另有原因,原來他在學校很不如意,也和同學格格不入,唯有靠上網消磨時間和解悶,因為他只有這班網上朋友。 家福會有追蹤參加過我們小組的家庭,從問卷調查發現,不少家長都表示家庭關係好了,他們掌握多了孩子的網上世界和內心世界,孩子也更願意和家長傾談。如果家長或年輕人有上網的煩惱,也可以致電或WhatsApp我們的熱線5592 7474。 文:吳浩希(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青少年服務)、註冊社工)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投行高層的親子方程式

張誼是一間投行的執行董事。她從小就光芒四射,讀書成績突出,以全市第一成績進入心儀中學,後獲全額獎學金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數學系,以優異成績畢業。在華爾街打拼一段時間後,回流香港繼續在投行工作,不到30歲就成為公司的執行董事。兩年前,她生下兒子後迅速回歸職場,現在是一名雙職媽媽,白天在債市馳騁跟數字博弈,晚上在愛的港灣享受家的溫暖。 學霸媽媽 不追求學霸兒子 「滿天星星,寥落的燈光,我耳中只有籃球空心入網的聲音。」已故籃球巨星高比拜仁如此描述凌晨4時的洛杉磯。對於要強的張誼來說,曼哈頓的清晨和夜晚也是再熟悉不過。回憶在華爾街投行工作的時間,她幾乎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未休:「紐約的冬天白晝特別短,我每天早上7點到公司,天沒亮就出門,晚上8、9點才伴着街燈回家。曼哈頓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交易員的辦公室又很封閉,我一整年幾乎沒有見過陽光,過着山頂洞人般的生活。」 努力是張誼幸福之門的鑰匙,即便已成管理層、孩子的媽媽,她仍努力地成為更好的人。工作之餘,還在修讀哈佛大學的研究生遙距課程:「前段時間,正值期末考試,兒子發高燒,我一邊照顧他,一邊溫習,精神高度緊張,晚上幾乎沒有休息。最後孩子病癒而我高分通過,才緩過神來。」這就是當媽以後,我們總會經歷的情緒──掛心、擔心、操心,但只要孩子好起來,所有事情也跟着好起來。作為學霸媽媽,張誼對兒子學業期望沒想像中高:「學霸未必比學習成績一般的人開心,學業上我不苛求兒子,人生的真諦應是開心過好每一天,希望他將來是一個正直、快樂、善良的人。」 做時間的朋友 注重培育專注力 環球金融領域瞬息萬變,張誼的工作強度大、應酬多,為了兼顧事業、學業和家庭,她努力地做時間的朋友:「我盡量把所有和客戶的應酬安排在午飯時間。下班後直接回家,珍惜每晚7至9時的親子相處黃金時間。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看新聞,飯後一起racing car。和兒子一起讓我重拾童年的快樂,什麼都不用想不用考慮,是我的減壓方式。」 多年在金融圈打拼,每天要處理天文數字的交易,張誼希望藉此融入孩子的教養:「我很在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希望他學會用最少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事情。資源是自己投放的時間精力,切勿心不在焉做事,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報。」 隨着時間流逝,孩子長大,媽媽老去,張誼認為新時代的潮媽在照顧孩子和家庭時,永遠不要放棄自己,應該保持蓬勃向上,精緻美麗的形象。這種美麗是精神狀態所散發出來的活力和年輕,不管多少歲,有多少個孩子,都不能失掉!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2:00至4:00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http://t.rthk.hk/j3c9o 文:黄梓瑜 (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的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今天不是最後一天

今天想跟你玩一個自問自答遊戲,下列6題,請全日分3輪作答。 早晨3題: 我今天睡醒感覺如何? 我喜歡今天窗外的什麼? 我今天最期待什麼? 中午2題: 我今天特別想吃什麼? 我喜歡今天的進展麼? 晚安1題: 我今天最開懷的是什麼? 平靜安然又一天 我今天的答案是這樣的: 早晨:今天睡醒後仍想繼續睡,起來見到窗外大樹掛着零落樹葉,好美,我期待今天太陽照耀,就一定出去散步,看看沿途其他大樹掛着的零落樹葉。 中午:散步去圖書館,回途腳踏黃葉紅葉,一直想着食雞腿,今早醃好了,稍後回家放入焗爐,再調一碗茄汁蠔油醬便行,早上工作緩慢不要緊,星期一嘛。 晚安:今天最開懷的是平靜安然又一天。 只有今天實實在在 明天呢?明天再自問自答這321題,後天一樣,大後天繼續。記得的話,養成習慣,每天3回,自問自答。如做運動、如祈禱、如念經、如呼吸。 好快地或者慢慢地就曉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好日子壞日子一樣過,過完就過去。 過了這兩年,回頭無顧,前瞻無味,只有今天實實在在。北國瑞典的天空,跟你抬頭的一樣,時藍時灰。腳下的黃葉紅葉,好快地會變枯,慢慢地會分解。 今天這篇是我在《明報》第89篇親子專欄,也是最後的一篇。撰不着長篇回顧,不如摘下點滴,任細水長流。 文:周游 (移居瑞典的原裝香港人,三女之母,每天做飯之餘亦寫字貼相。著有《幸福在最北》、《親愛的 給幸福加口甜》及最新作品《近乎生活在天堂》。)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恩愛必勝法:主動建設

有什麼方法令配偶和自己的關係更上一層樓呢?原來答案就在留心配偶與自己分享的「好消息」! 留心配偶分享「好消息」 「好消息」就是配偶覺得開心、興奮、自豪或安慰的事情。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獲別人賞識、達成一個目標等,都可以是「好消息」。例如,妻子對丈夫說:「老公你看!我種的士多啤梨長出果實呢!」 這個時候,丈夫可能會有以下4種反應: 1.「我在看電視呢!」 這類反應叫做「被動破壞」。丈夫愛理不理,令妻子覺得自己的話其實並不重要,自然覺得有點掃興。 2.「長出士多啤梨會不會招來蛇蟲鼠蟻?其實你有時間,不如多打掃家裏的角落啦。你看,都堆滿塵了。這些塵可能會令孩子有鼻敏感。」 這類反應叫做「主動破壞」。丈夫根本不覺得妻子說的是好消息,反而點出消息的陰暗面。這種反應對婚姻或戀愛關係特別有害,因為可能會令分享者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或作出愚蠢的決定,因此不想再與配偶分享好消息。 3.「真好,長了果實。」 這類反應叫做「被動建設」。雖然丈夫覺得妻子說的是好消息,但沒有主動做任何跟進。所以,妻子也不好意思繼續講下去了。 4.「嘩!老婆你真的很厲害!很多綠色的士多啤梨BB!你怎樣種的?由種子都可以種出果實來!是不是要天天澆水、天天下肥?你真的很懂得照顧小生物。你看,整個露台都放滿植物,看起來真的很有生氣呢!」 這類反應叫做「主動建設」。丈夫不但覺得妻子說的是好消息,還「肉緊」地表達正面情緒、問很多跟進問題、開口讚美妻子。不難想像,妻子聽到這種反應之後會分享更多,感到更開心自豪,並與丈夫產生一種「想在一起」、「有你真好」的感覺。之後遇到好消息,你猜妻子第一時間想和誰分享? 熱烈回應建正面情緒 配偶每一次與我們分享「好消息」,都是想與我們親近。我們決定熱烈地將開懷抱歡迎(主動建設),還是狠狠地將配偶推開(被動破壞),就決定了我們的婚姻關係將會變好還是變壞。 想更生動地了解「主動建設」的運作方法,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主動建設》:https://youtu.be/ur9jRs61hWI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給22歲兒子的信

阿媽想不認老都不行,差點就忘記你的生日!以往習慣在你生日之前為你寫的信,因為錯過了截稿日期,只能在今日補回。不過我相信你絕不介意,因為你以前不是,今日仍未是,只能寄望終有日你會是我的讀者。根據過往慣例,媽媽祝你生日,日日都快樂! 人生變數 措手不及定沉着應對 如果不是疫情,你今年應該已經畢業了!但就是因為疫情,你決定向大學申請延期留港,造就了「SON級推介」的誕生。和大學未畢業的你攜手創業,是一個我發夢都沒有想過的可能。所以人生,實在有太多可能,變數變化誰都沒有辦法預測。關鍵就在,你是被殺一個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面對;還是把握、掌握每一次改變的機遇,即使不能立即扭轉乾坤,但沉着應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否極一定泰來。記住,不要問只要信,阿媽的說話一定對!不是因為我聰明絕頂,相反,是因為我聰明反被聰明誤,撞板多過食飯的經驗累積而來。 最後一年的英國大學課程,你說不回去完成學業,一點也不在乎。如果香港業務有發展,你認為留在香港和我繼續打拼更實際。知子莫若母,你口不對心,我一眼就看穿!我知道你非常享受在英國讀書的日子,和一班波友同學,一齊打波食飯、吹水打機,每次講起,你都打從心底裏笑出來。之所以說不在乎,無非為了安撫我,不想成為我的負累,不想加重我的負擔。兒子生性,母倍感安慰! 最緊要有真材實料 講起上來,你的確一世夠運,不過記住,運氣行不了一輩子。人有三衰六旺,月有陰晴圓缺,最緊要有真材實料,硬橋硬馬真功夫,不管什麼風浪,你都有本事撐得住,站得穩。你是一個運動員,輸得起放得低,贏得起放得下,這兩句說話,對於話頭醒尾的你,我毋須多費唇舌講解,我知你會明白,我想提點你的是什麼。 所有夢想,在達成之前都遙不可及。遠大宏大的理想,低頭苦幹用行動實踐就好了,用結果代替說話,用成績證明自己。你不需要啦啦隊,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來增加你的自信。好好善用你的個人魅力,我指的不是你生得俊俏,而是你很有人緣、親和力,再加上親力親為,「SON級推介」交給你,我很放心!你有能力把這盤生意這個品牌發揚光大,你的目標心願,媽媽會不斷鞭策你,你的志向夢想,媽媽會竭盡所能成全你。 熱切期待見到23歲更精彩的你!早啲唞,聽日一早起身返工,天道酬勤呀,阿仔! 文:張慧敏 (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但求體育只係考運動

因疫情耽擱了去年大部分校園生活,小二的細仔到今學年才真正面對小學的課業與評考節奏。他的學校本屬愉快學習的一類,疫前全日上課,可以撥時間輔導所有學生做功課和溫習,減少孩子在家的苦鬥。疫下的半天課,卻只夠講授教育局指定的課程,再無時間督導功課,小息也減至只得一個。 去年幾乎是混過去的孩子們,升上小二後都不大適應。我校只有考試沒有測驗,但主科會有相對頻密的進展性評估,以免堆積至考試時才溫習。英文第一次評估,班上多數人都不及格,我仔也不例外。我用比較輕巧的方式處理,阿仔算是漸漸習慣過來。但同級許多家長都叫苦連天,指孩子追趕得很吃力。 家長社交群組是把雙刃劍,既是互相交流扶持的平台,也是正或負能量聚集之地。同一個月亮,影照的是萬家燈火,別家的困苦,雖不是我兒的景况,卻也是眾生實相的呈現。我總是帶着這樣的覺察去看群組中的交流,有時苦水太多,互勵互勉之餘,也會提醒自己適當抽離。 我多數時間都能靜心觀看,偶爾會主動找教師反映大家普遍的困難,同時堅持對學校的信任與交託。在我心中,人生於世總會遇上各式障礙,孩子自然也一樣。我信任學校已盡力提供循循善誘的環境,也相信學校會一路調整,關鍵是需要時間和我們的耐性。 不過,考試前兩星期,我還是為了兩份術科「考試溫習紙」而火了。先是體育科溫習紙,4段文字合共300多字。首段是運動前要做熱身之類,確是需要注意的事項,之後兩段卻是阿媽係女人的內容,如每天運動半小時對身體好、有助鬆弛身心,最後一段更是純粹運動知識,羅列了移動技能、操控用具技能各有哪幾項。 我心中體育課的最大價值,是讓小朋友可以郁、可以跑,而非靜態學習知識。何以要花時間來背誦關於運動益處的生字和語句,而不是把時間用來真真正正運用身體呢?不旋踵,卻又收到視覺藝術科的4版溫習紙,內容是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生平和重要畫作。 選擇地「hea待」也是必學技能 我按捺不住在群組內發牢騷,說希望完全廢除體育和視藝的筆試。如有餘裕時間,這些內容確能豐富孩子的知識和文化修養,但當連應付主要課業都勉強的時候,那就變成徒添背誦的負荷。有家長就此問相關教師,他們指歷年來都是如此,但強調考卷出得很淺白,學生大都能取得高分,家長不用擔心。但卻同樣令我費解,那似乎是暗示「係咁意溫下都得」,豈不就是鼓勵毋須認真嗎? 後來,一個勤於跟進教育政策的家長說,找到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當中建議學校「多元」教學和評估術科。她本身當過補習,曾幫學生做「痛苦得多」的體育專題研習功課;相比之下,阿仔學校的簡淺筆試「hea處理」,已是輕鬆得多的評分安排。 經她一言,我才驚覺,畢業於鄰區官小的大仔的體育科一直只係考運動,視藝淨係考畫畫,表面上理所當然,原來已是學校把持的結果,只是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禁感嘆,凡事非必然,更要學習凡事感恩。 我也由之轉念。在資訊氾濫、學問也氾濫的年代,區分不同資訊的重要、有選擇地「hea待」次要的部分,確是這一代人必須學習的技能,再不能墨守於事事認真的一套。這就是時代的實相,我要學習尊重和接受。 文:葉杏麗 (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日日都賣廣告的學校

學校賣唔賣得廣告?當然賣得喇。乜嘢叫做廣告?係將商品的好處話畀人知,讓人人知道。因為廣告要成本,所以要有回報,最直接係件商品只有60%好處,你要講到佢有100%,甚至更多,若能取信於人,增加銷路,這是成功的廣告。 學校賣廣告的方式不同往日。以前學校不敢、也不屑賣廣告。學校不同商品,如果以商業手法宣傳,家長會將之歸類為「學店」,「學店」的老闆們又知道宣傳重要,只好趁學校招生期間在報章附帶宣傳。一方面列出報名和考試日期,順帶說校風如何嚴謹,讓內容看似招生通知,而非讚花香的洗腦。一句講晒,「學店」老闆們認為打鑼打鼓賣廣告,讚花香會令家長反感,倒自己的米。 昔日宣傳學校要迂迴曲折 曾有兩間昔日頗具規模、財雄勢大,現在已結束了的「學店」,別有宣傳方法:刻意收錄一些有體育專長的學生,如游泳、籃球、足球、田徑,以獎學金名義給予津貼,學業成績優劣不在考慮之列;務求他們在學界運動時獲得冠軍,報章大字標題「XX學校陳大文100米自由式冠軍,榮膺今屆飛魚」。學校名字見報,雞乸咁大隻字,坊間稱這些為「職業學生」。「學店」老闆如此迂迴曲折宣傳,避免以廣告形式出現,無非唔想直接將學校當商品看待。以「盜亦有道」去形容略嫌誇張,間接顯示即使為了牟利辦學,出手仍有分寸,不若今時今日有些學校赤裸裸擺明車馬日日賣廣告。 不將學校視為商品 不將學生視為顧客 有人話家長不是懵人,會分得出哪些是真辦學,哪些是刮龍學店,有麝自然香,唔使搵人扮訪問,唔使日日在facebook賣廣告。唉!太平山望下來,真係好多老襯!你幾時見過男女拔萃、聖保羅男女、喇沙、聖瑪利、華仁在facebook自吹自擂?你要行到學校門口才見一塊2呎×3呎寫着校名的銅匾。這叫格調、自重、自信。要借廣告將60%吹大為200%是失格、失儀、失信。香港學校大致分四類:官立、資助、直資、私立(包括國際學校)。辦得好的官立和資助學校不少,直資辦得有特色的也很多,私校雖然生存不易,大都仍能保持格調,不將學校視為商品,不將學生視為顧客,王師奶對它們心存尊敬。 賣廣告的一定不是好學校?一定是學店?王師奶不作如是觀,可能他們也努力辦好學校。時勢對辦學不利,很多家庭移民,教育局宣布學生人數減少,連收生不足的官立學校也會停辦,資助學校會縮班殺校,直資也面臨困境;私立掙扎求存的壓力更大,因為沒有公帑資助,一分一毫的支出都靠學生的學費,小婦人了解和同情。王師奶耿耿於懷的是,認為辦學是崇高事業,具文化傳承的使命,不能將之視為商業行為,吹噓、催谷不單是降格、欺騙,更是對教育的侮辱。 文:王師奶 (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