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慎防「非黑即白」思維(下)

上篇提到,「非黑即白」思維屬於「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的一種。若我們不加以察覺,將對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妨礙彼此真誠交流。這一點,與善意溝通的第一步所提出的,要區分「觀察」和「評論」兩者之分別,並察覺我們在溝通時有沒有「無意識地」說了評論而妨礙溝通的原則,不謀而合。以下,我將嘗試解釋更多,並提供一些常見例子方便讀者理解。 以偏概全引發抗拒 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David Burns指出,扭曲可能會增加我們的威脅感,以及強化我們包括憤怒在內的負面情緒,「以『非黑即白』為基礎的期待和判斷會加速我們發怒。這種思維是概括且僵化的,會干擾我們開放的態度和洞察細節的能力」。這一點與善意溝通相似,因為若我們習慣以「評論」方式去思考和說話,我們可能會如善意溝通創辦人Marshall Rosenberg所言,「有以偏概全、以管窺豹之虞」,甚至為一些人、事下了過分簡化的標籤,然後蓋棺定論,令我們無法客觀、如實地認識和理解這些人與事,同時也會影響溝通和關係。 筆者於數年前在某小學任教,為了於開學前提早認識我那班別的學生,遂向曾經任教我那班學生的教師們請教,講到 Ronald(化名) 時,某教師直接說:「佢無得救㗎喇!」我第一下聽到時感到很錯愕和困惑,然後追問:「點解你會話佢無得救?」另一名教師插嘴直接補充:「佢講極都唔聽,你都係諗其他學生算啦。」當時我作為新教師,聽到這樣的回覆只是敢怒不敢言。開學後,我特意留意Ronald,並和他聊天,發現他並非如其他教師所言般「講極都唔聽」,而是他某些重要的需要(例如玩耍、運動、關懷)未被滿足,所以才會在課室有行為或情緒問題(例如突然「出位」)。 我嘗試以「善意溝通」去反思,估計那幾個認為Ronald「無得救」、「講極都唔聽」的教師,似乎沒有察覺到自己在「評論」他,即是「一成不變、概括性的陳述,是靜態語言」,甚至已經對Ronald這個人蓋棺定論。這個時候,他們可能一想起Ronald,就已經感到煩厭、不滿,然後一看到 Ronald,就會自動駕駛(autopilot)般無意識地向他說「你講極都唔聽」之類的說話。Ronald一聽到這種「評論」,認為教師是在批評,產生抗拒的心理,令雙方難以有效溝通,長遠形成惡性循環,破壞關係。 連續3次無聽指示vs.講極唔聽 讀者可能會問,若Ronald真的「無聽」教師的說話或指示,難道就不能「評論」他嗎?Marshall Rosenberg在他的著作中有所回應:「善意溝通並不要求我們完全保持客觀,不做任何評論,只是不能把『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觀察是一種『動態語言』……根據當下脈絡中所觀察到的事實評論。」舉例,若Ronald在20分鐘內連續3次沒有聽從教師指示,教師的「觀察」以動態語言演繹應是:「我留意到你喺剛剛20分鐘,你有3次無聽到我嘅指示。」而非「你講極都唔聽」這種一成不變、概括性的靜態語言。那麼, Ronald聽到也不會一下就產生抗拒的心理,更願意繼續與教師溝通。 在此邀請各位讀者,先察覺一下,自己和學生或孩子有沒有習慣以「評論」來思考和溝通呢?今天就嘗試以「觀察」的方式,配合動態語言表達,相信這樣可更全面、真實地認識學生和孩子!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文字形象化 輕鬆尋真相

(作者提供) My Life as a Book 作者︰Janet Tashjian 繪者︰Jake Tashjian 出版︰Macmillan Publishing Group, LLC 由繪本過渡小說,chapter books是自然的進程。繪本利用豐富圖像和精簡率真的文字,幫助0至8歲小朋友開啟創意思維與想像空間。然而,身體要變得強壯堅實,便需要由液體食物轉換為固體,語言文化學習都是一樣。 簡約畫像表達艱深詞彙 My Life as a Book是作者Janet Tashjian和漫畫師Jake Tashjian的獲獎叢書My Life的第一本創作,是chapter book系列。為了吸引高小學童閱讀及學習,同時亦要減少他們對chapter books多字少圖的閱讀障礙或抗拒,作者Janet在My Life系列中,採用了學童感興趣的主題和潮流事物,如漫畫、忍者、YouTuber 、Tik Tok Star等題材,以Derek Fallon這個12歲男孩用第一身帶出來,給予讀者有認同感。除此之外,漫畫師Jake Tashjian 又把故事裏一些艱深詞彙,運用簡約線條畫像,把文字形象化表達出來,有助讀者輕易明白那些詞彙的意思,而漫畫的畫像更增加了閱讀的樂趣。 Janet在My Life as a Book裏運用了小朋友和少年所擁有的特質——好奇心和想像力,藉着Derek偶然在閣樓發現了一張舊剪報,把潛藏在家中的一個禁忌揭露出來。因為Derek對舊剪報上一則新聞所產生的好奇心,令故事發展迂迴曲折,但到最後,他所得到的真相出乎意料,「The truth is never what you think」,這正正是作者高手之處,引讀者入勝所在。 「死亡報道」 引發追查 故事主角Derek是一個不甚喜歡閱讀的初中生,他有主見,理由是 「If my life were a book, I'd have my own cool adventures instead of reading about someone else's.」(若果我的人生就像一本書,我會有自己最型的冒險旅程,而不是閱讀他人的冒險故事),雖然如此,他卻喜歡畫畫。Derek發現了一張舊剪報,標題寫着LOCAL GIRL FOUND DEAD ON BEACH(本地女孩被發現在沙灘上身亡)。為什麼它會夾雜在父母交往時的書信之中?他受着好奇心驅使,向媽媽查詢,然而,媽媽的支吾以對更令Derek起疑心,非把真相查出來不可。 作者Janet透過Derek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描述他對周遭事物的「不同」看法、對同班女生Carly的不悅和成見、與Matt的友誼、與媽媽的關係等,把Derek的性格一一勾畫出來。 故事去到最後,更是解決了Derek和媽媽之間的緊張關係、Derek和Carly的鬥爭關係等,成為小男孩在成長中重要的一課。 文︰呂美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嬰兒面部按摩六式 穩定情緒

每個父母都希望小寶寶能「食得好、睡得好、大便好」,究竟有沒有一些簡易的方法能一次過滿足這3個願望呢?近年提倡的嬰兒按摩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同研究指出,嬰兒按摩有助寶寶的身心發展,不但能增強抵抗力、刺激腦部發展、促進腸道蠕動,也能穩定嬰兒的情緒,減少哭鬧次數,提升睡眠質素,更重要的,當然是能與寶寶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關係。但現在正值寒冬季節,要為寶寶按摩身體及手腳,父母難免擔心會令寶寶着涼,以下的6式嬰兒面部按摩,就可以幫到你。 用拇指輕柔按摩 提提你:替嬰兒按摩前記緊清潔雙手,留意指甲長度,並除去戒指、飾物及手表。建議使用雙手拇指於兩邊面上按摩,動作要輕柔,循序漸進。 (圖片由作者提供) 嬰兒面部按摩可以每日做1至2次,每次大概5分鐘,建議在嬰兒安靜清醒時候做,例如餵奶前或洗澡後,另可配合適量嬰兒面霜或食用冷壓油按摩。若寶寶正在哭鬧、睡覺或生病,便不適宜按摩。嬰兒面部按摩既簡單又方便,亦有甚多好處,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啊!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周嘉慧(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年末 忙碌度過

2021年即將完結。還有不到幾天就到2022年,今年真的能感受日本人準備過年的忙! 趕過年 工作排山倒海 打工仔的忙:新曆新年是日本人過的年,今年12月31日至明年1月3日是日本法定公眾假期,因應不同公司,大家年尾放假的長短也不一,例如我的公司將提早一天讓員工放假,然後到5號才上班,所以這兩個星期工作像排山倒海而來,完全有趕過年的感覺;而我老公的公司早於28號便開始放假,一直放到1月6號,他這兩星期更是要晚晚工作到凌晨,為的就是要全人類能開開心心放長假。而正當全世界廢寢忘餐之際,年尾也撞正是全身檢查高峰期,由於身體檢查是由公司所包,一般打工仔的驗身報告會直接發到公司,所以與其說是全身檢查,也可說是公司其中一個工作。 故鄉納稅 獲回贈退稅禮品 報稅的忙:香港的報稅一般在5或6月,日本一般卻在11或12月,因為日本的稅制超級複雜,我在這裏也不便多談(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要張羅的文件非常多,公司幫忙報稅其實已經減省了不少時間,所以所有人也會盡趕公司報稅deadline,聽日本同事說自己報稅手續繁複,分分鐘要搞到明年;此外,12月31日更是「故鄉納稅」申請的死線,什麼是故鄉納稅呢?在日本,你要為你居住的地方繳交稅項,但因為大部分日本人也湧到大城市找工作,他們所繳交的稅項也落入了大城市,以致鄉村地方的稅收不足,故衍生了「故鄉納稅」這個東西。故鄉納稅顧名思義就是繳給故鄉或是其他鄉鎮的稅金,而當你選擇了想支援的地方,該地方就會餽贈相對應的禮品(例如和牛、帝王蟹、米等),所以不少日本人也會申請故鄉納稅,交稅之餘也可以有一些實用的東西。按我年薪為例,我每年應繳大概7萬日圓住民稅,那麼我可以在故鄉納稅的網頁上選擇想捐款的地方,選取7萬元以內的東西來退稅,但一般我也只會選3萬至4萬日圓的東西。 到幼園排練話劇 忙上加忙 媽媽的忙:剛剛才忙着幫弟弟的幼稚園籌備聖誕節party,為孩子的表演準備服飾,然後一眾幼稚園媽媽需在小朋友面前做個小話劇,打從10月開始便要每個星期去幼稚園綵排,還要幫忙PTA(家校合作)的工作,包括打理學校、為新學年作準備、為小朋友們張羅聖誕禮物等,幸好哥哥才是小學一年級,PTA的工作不用新丁做,不然處理兩間學校的東西也挺花時間。 朋友的忙:日本人每逢年尾也會舉辦忘年會,同學、公司、朋友們也會紛紛舉辦,由於上年新冠病毒肆虐,今年難得可以聚會,大家也想敘敘舊。 當然,有得忙總比沒得忙好,手停口停,感恩今年繼續有工作,一家人也健健康康,希望來年也一樣順順利利,在這裏先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精選5去處 過白色聖誕

(朱安妮、蘇智鑫、黃志東攝)   本周六是聖誕,相信很多小朋友正等待爸媽為他們安排豐富的玩樂日程!除了各區的聖誕裝飾,我們精選了今年聖誕5大必玩活動,幫大家填滿節日的空檔,讓整個假期充滿一家大小的歡樂回憶!首先為大小朋友帶來的當然是一個「白色聖誕」。   聖誕好去處:(1)「歐遊」聖誕小鎮 潛入極地冰屋 樂遊市集 結晶樹打卡 為了讓留港過聖誕的大小朋友感受到歐洲聖誕小鎮的歡樂氣氛,一個集遊戲、打卡、購物、餐飲及表演於一身的Winter Wonderland冰雪奇幻國度已經悄悄來到亞洲博覽館。活動場內以歐陸聖誕小村莊為設計藍本,設有餐飲區、表演舞台,還有多個裝潢如歐洲小木屋的聖誕市集攤位,加上7米高的聖誕樹、飄雪場景和熱氣球攝影區,令人感到猶如身在外地過聖誕一樣!大會亦設計多個特色活動給大小朋友參與,包括充氣彈牀、冰屋體驗及互動光影聖誕樹等,大家還可在聖誕老人郵局為至愛親朋寄上聖誕卡,分享節日喜悅。 (朱安妮攝) .Christmas Market聖誕市集 超過50個聖誕市集攤位集中於場地中央,排列成一間又一間充滿童話色彩的小木屋,當中出售各種聖誕食品、玩具、手工製品,甚至是送禮精選如泡泡浴磚、特色餐具、小電器等,絕不會讓大家空手而回!同場更有塔羅牌占卜及各式節日手藝的體驗工作坊,恍如置身嘉年華會。 (朱安妮攝) (朱安妮攝) .Santa Claus Post Office聖誕老人郵局 聖誕是向親友送上祝福的最佳時間!場內郵局提供多款特色聖誕明信片供大家選購(每張$30),大會備有顏色筆及原子筆,大家購買後可即場寫上祝福字句,並投進旁邊的郵箱寄出。 (朱安妮攝) (朱安妮攝)   .Joy & Jump Castle歡樂彈跳城堡 放電首選遊戲乃長達30米的充氣滑梯,賽道內盡是各種聖誕主題如禮物盒、士的糖、聖誕樹等充氣裝置(圖2),適合6至12歲、身高在90cm至160cm的小童。 各種充氣裝置(朱安妮攝) .MR. MEN LITTLE MISS奇先生妙小姐聖誕迷宮 雖然是個簡單的迷宮遊戲,但裏面收藏了幾個有趣的MR. MEN LITTLE MISS打卡點及互動遊戲,包括巨型充氣MR. MEN、趣怪禮物盒等,為這個探險旅程添上驚喜! 巨型充氣MR. MEN(朱安妮攝) (朱安妮攝)   .House of Light by XCEPT 想影一張特別的聖誕相?必到由本地創意媒體藝術團隊XCEPT打造的House of Light。它是一個集視覺與聽覺於一身的互動藝術裝置,館內除了播着予人治癒感的音頻,更有一棵獨一無二的「光學結晶之樹」,當光影投向水晶柱,會折射出不同的顏色,大家在20分鐘的體驗中可盡情打卡,拍出不一樣的聖誕照片。(需另行購票,$68/位,另有套票選擇) 這棵水晶聖誕樹在燈光下會折射出不同光影,即使在10秒內拍10張相片,每張的感覺也不一樣!(朱安妮攝) .Glacier Ice House極地冰窖 在眾多特色遊戲中,必玩「極地冰窖」。它是一個由數百塊巨型冰磚裝嵌而成的冰屋,裏面溫度在0℃以下,設計成一個小型酒吧,附設吧枱、椅子和小桌。入場前,大小朋友都可免費借用大會提供的禦寒外套作15分鐘的冰屋體驗,外套備有多個不同的小朋友尺碼,款式還很有型,穿起來拍照絕不失禮。參加此活動需另行購票($138/位,另有套票選擇),並按所選時間入場遊玩,建議提前在網上購票。 玩「極地冰窖」(朱安妮攝)   ■INFO Winter Wonderland冰雪奇幻國度 日期︰即日至2022年1月2日(12月21日冬至日閉館) 時段A︰上午10:30至下午3:30 時段B︰下午4:00至晚上9:00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2號展館 票價︰成人$88,3至11歲小童$68(入場門票只包括聖誕市集、聖誕老人郵局、Main Stage表演台體驗,其他體驗需額外加購) 購票︰KKday及KLOOK 網站︰www.winterwonderland.hk (朱安妮攝)   延伸閱讀: (2)坐上鯊魚紮紮跳 玩住學海洋保育 (3)樂砌獨家雪人 聖誕老人伴合照 (4)韓系影樓打卡 cosplay櫥窗公仔 (5)高飛Duffy雪中跳舞送祝福   文:顏燕雯 模特兒:Matilda Mak、Martha Mak 註:模特兒因拍攝需要而暫除口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快樂的追尋

過去10年,筆者先後在大學裏講授「生共死」、「故事人生」及「工作、消閒與人生意義」等有關生命教育的通識課程,今年則接手「快樂的追尋」一科。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尋找到自己快樂的人生呢? 快樂,從來都在很容易與很困難之間。還記得兒子在3歲左右,有一回在街頭對我說:「爸爸,為什麼街上的哥哥、姐姐,個個都好像很不開心似的呢?」也不記得當時是怎樣回應他了。但知道,只要有充分的愛,小孩子本質上大抵都是傾向愉悅的。雖有用不完的精力,有問不完的問題,有玩不完的遊戲,有數不完的學習,有無止境的挫折,但整天也總是笑嘻嘻的。只是當人慢慢長大,漸懂世情,在遇上了各式學業及社會挑戰後,笑容才不見了,反而要去追尋與生俱來的快樂! 分享人生視野 發掘快樂之道 課程由定義快樂入手,先檢視一般人心目中的快樂究竟是什麼?這裏會借用幾種心理學理論及社會研究的成果,也會運用東西方多位前賢大哲對這方面的說法,即如:心理學家怎樣研究快樂、社會研究怎樣說、佛教怎樣拆解快樂等,去給學生參考。然後,是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之後,是透過近20年於西方幾套大熱的性格類型理論,包括:5大性格特質、9型人格等,去給學生玩些「自我認識」的遊戲,讓他們「從森林去看見樹木」、「從類型去發現自己」。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們從性格類型的角度去再次發現自己的「強弱機危」,繼而思考怎樣才能「揚長護短」,去發掘自己的天賦,承認與面對自己的內在需要與恐懼,好好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與事業。 計劃中,會邀請一個曾在「學苑」修讀的長者,去分享他退休後的慢活養生之道;一個曾任職社企高層的背包旅行作家,分享他的獨特人生追求;一個於40歲左右就退休的投資生意人,分享他的金錢觀;一個舊同事兼玩具收藏家,分享他的玩樂眼界;一個幾乎全盲的學者,分享他的尋找知識之路;以及一個曾經艱苦經營的爬蟲店東主,分享他與動物之間的有趣故事! 最後,筆者會談談快樂與家庭、伴侶、人際與工作之間的關係,也會分享我的人生視野及對快樂的看法。希望透過與學生一起思考、一起學習,讓他們尋回與生俱來的快樂。 文:黃偉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賞扭蛋樹闖光影隧道 過紫色聖誕

紫色,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浪漫的顏色。在慈雲山中心舉行的「『紫』想同你過聖誕」,便以紫色為主題。7樓空中花園有逾5米高的巨型聖誕扭蛋樹,於夜幕間亮起閃耀光芒,配以聖誕祝福語的霓虹燈牌。樹身的透明盒內裝滿紫色及金色的波波,只要於活動期間參加「點『紫』波波大獎賞」,猜中所有波波的總數量,即有機會贏取豐富獎品。同場特設逾20米長、掛滿紫色燈飾的「光影隧道」,打卡一流! 此外,商場首次與利賓納及臻茶攜手合作,以期間限定利賓納濃縮士多啤梨飲品,加入水果及茶來冲製聖誕特飲;「夢幻糖果吧」亦準備了琳琅滿目的糖果,大家可根據口味喜好,自由組合出色彩繽紛配搭,加上可DIY獨一無二的特色聖誕包裝,最適合與親友一同分享品嘗。只需於場內憑單日指定消費即可換領體驗券,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慈雲山中心「紫」想同你過聖誕 日期︰即日至2022年1月9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8:00 地點︰黃大仙慈雲山中心 查詢︰3974 2244 ■送紫系餐具套裝 慈雲山中心送出「紫系餐具套裝」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15個,每人可獲禮品1份。(圖2) (圖2)(商場提供) 有興趣的讀者請先讚好《Happy PaMa教得樂》及明報副刊Facebook專頁,並於「家家有禮網上表格」回答問題,即有機會得獎。 截止日期:12月28日 ■家家有禮 網上表格:link.mingpao.com/72099.htm 整理: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古人對待孩子的方式

記得懷着孩子的時候,佈置BB房、買BB衫……想到的,都是一家人幸福溫馨的圖畫。為人母廿多年,儘管總的來說都是這麼一幅圖畫,但8000多天的日子裏面,確實有不少令人非常沮喪的時候,特別是孩子年幼或青春期那些「為何你不聽話」的惱火時刻。所以當第一次讀到教養史時(對!教養也有歷史),說愛護孩子並非人類的天性,是一個近代的現象,我感到很震撼,亦恍然大悟為何有這麼多的親子矛盾與角力。 6個模式反映教養文化轉變 心理史學家萊.德莫斯(Lloyd deMause)發現幾千年來,全世界的教養文化傾向透過6個獨特模式演變,隨時代更替,某個模式會成為當時主流。 殺嬰模式:古時,許多地方都不視嬰兒為人,嬰身被殘割,當作祭品,或孩子被虐待、當作奴隸。直至中世紀,部分教會才明確禁止殺嬰。 遺棄模式:雖然社會上有更多人不認同殺嬰,但遺棄嬰孩成了新趨勢。那時孩童也常被當作奴隸,性虐待極之常見。 矛盾模式:14世紀開始,西方愈來愈多人不接受遺棄孩子,但因他們相信兒童是邪惡的,故要訓練他們絕對服從,當時流行方法是毆打和嚴厲懲罰。工業革命初期,兒童被迫當童工,在極不人道的環境下工作,導致不少出現身心殘障。後來,雖然兒童接受教育,但教師會用刺棒和鞭子毒打孩子,上課時會把孩子綁起來,扣上鐵頸圈,防止他們移動。當時教育理念是必須令兒童恐懼,才能令他們學習。 侵擾模式:到了18世紀中期,終於有人提倡孩童可以玩樂,大眾開始對兒童有少許同理心,也有人反對體罰,但情感上仍然跟孩子疏離。再過一個世紀,法國禁止學校鞭打孩子,但英國及美國的學校仍持續體罰。大部分國家都嚴格控制孩童紀律,打壓他們的情緒,並流行用鬼怪嚇孩子,使他們服從。英國在1874年才立法禁止童工,美國要到1938年才禁止。19世紀末,兒童享樂和受教育的權利普及。直至1885年,世上才出現第一個兒童遊樂場。 社會化模式:時至19世紀末至20世紀,許多文明國家立法保護兒童不受虐待,也愈來愈多人反對體罰。社會化模式教養着重孩子紀律,好與壞行為標準分明,重視教出有生產力和服從權威的「乖」孩子。孩子行為愈「好」,就愈代表父母教養成功。為令孩子行為符合大人期望,社會化模式的自動反應是控制孩子行為;常見方法是輕微體罰、言語懲罰(例如羞辱),以及用獎勵和讚美來令孩子順從。 踏入21世紀,不打罵的教養法逐漸普遍,這是育兒歷史上非常大的進步。 縱然如此,這些溫柔教養法背後的信念,大部分仍建基於社會化模式,焦點在於改變孩子多於理解孩子情緒發展,普遍觀念是認為孩子不哭不生氣、沒「負面」情緒才是好,「過度的」同理心會寵壞孩子。 輔助模式(善養):父母能分辨自己與孩子的需要,並以最大同理心支持孩子活出真我。我們的教育從沒提到有關教養或童年的歷史,但當首次從《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的原著了解育兒歷史後,我們更明白今天學童情緒、家庭及人際關係問題的來源,亦對所有父母多了一份體諒。畢竟我們都是這教養進化歷程的一員,一代一代地集體承受了重大的創傷。我們推動善養(輔助模式教養),也是因為看到社會化模式在同理心上的缺乏。善養精神並不在於沒有打罵,或是一個表面和平的親子關係,而是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心靈連結,能否接納自己和孩子的真實情緒,能否自我實現、療癒和成長。 教育大同推出「感謝告示」行動支持我們籌募經費進一步推動善養文化,以最大的同理心支持孩子成長。詳情請瀏覽www.ediversity.org 文:黃斯薇(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張惠侶(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怪力亂神的兒童雜誌

《日本昭和トンデモ児童書大全》介紹日本上世紀的兒童圖書和雜誌。(作者提供) 給兒童畫畫的年代,好像和其他許多東西一樣,漸漸離我們而去。紙媒衰落,互聯網短片或軟件程式取而代之,但是那種對兒童、對社會、對教育、對夢想、對品格有一定看法的載體,因載體不同,其靈魂亦飄然遠去。 驚艷、驚訝、感激、惋惜 今天找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昭和時期的兒童雜誌看,初看是驚艷,再看是驚訝,三看是感激,四看是惋惜。那個年代,專為兒童而設的雜誌,配有大量插圖,那些插圖大多採用寫實手法繪畫,比例、光影、細節,唯恐不夠真實,繪影繪聲。上至遠古的翼手龍,下至深海裏的巨形章魚,遠至駭人聽聞的歐洲吸血鬼,近至虛無縹緲的日本雪妖,莫不纖毫畢現,栩栩如生。 那些插圖師,功夫精湛,功底深厚。可是,為了迎合市場,偏偏以聳人聽聞為樂,為了引起兒童的好奇心,每每無所不用其極。他們筆下的題材,有蠻荒歷險,有極地怪獸,有未來世界之各種設想。初看驚艷,是因為畫師畫功之高,今人已無法達到這種水平;再看驚訝,是因為內容通俗,雖然插圖風格盡量真實,可是怪力亂神、荒誕不經的題材多不勝數。當年的暢銷兒童雜誌,迎合兒童心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富吸引力但匪夷所思的故事,包裝成一種「另類真實」。 數據取代了信念 這種做法,一定會有人指出,那是錯誤的;但是,我深入看那些兒童雜誌,卻另有所感。第一、雜誌出版人和創作者願意為兒童下這麼大的苦工,今天這種精神似不復見;第二、雜誌在吸引兒童眼球之餘,其實亦承載着雜誌出版人的信念。他們不是真的相信妖怪傳說都是真,而是他們確實相信,兒童可以透過這些疑幻疑真的故事,學到教科書中沒有強調但其實更重要的事,例如冒險、勇氣、正義、犧牲和幻想。想到這裏,我無法抑止自己的感激之情。 最後,感激之餘,卻忽然想到,這種初看「不正確」和「不規範」的課外兒童雜誌,到了今天大家來愈講「政治正確」的今天,大概已無法生存了。又想到一點,不禁悲從中來。數碼媒體發達,但從趨勢看,內容之取捨,往往更多建基於外在數據而不是創作人的內在信念。在互聯網的短片平台上,最受兒童歡迎的短片是看着別人拆玩具和打遊戲機。這種現狀,比在兒童雜誌上大肆編繪孩子在森林裏遇到史前怪獸更可怕。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 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從告別式出發

疾病和死亡,從來都不按年齡挑人——雖然我們很容易有這個錯覺。 賽馬會「友晴同路」社區兒童紓緩照顧計劃,從身心社靈出發支援患重病兒童和家人,陪伴他們面對疾病以至喪親的歷程。訪問兩名社工那天,他們剛從一場告別式回來,腦海中充斥着小哥哥生前的童稚和敏銳,也對小妹妹的表現印象深刻。 捧起大相的女孩 社工記得,哥哥離世後,他們到家裏探望,為出席葬禮的妹妹做準備。那個「鬼靈精」問題多多——為何東西這樣擺?這房間有什麼用?禮堂上的4個字說什麼……一聊3小時。但葬禮那天,她還是害怕了,只想和媽媽待在一起,不想捧大相上靈車。大家在忙,於是社工告訴她:「你還可以選擇,不如先想想?不急。」沒想到,後來當主持人問誰來捧大相時,妹妹竟然勇敢地走出來。 「我在靈車上對她說:欣賞你,也謝謝你,因為只有你才做到這件事。」社工黃贍悅說:「失去親人是大痛,但我們希望從中總結出正面經驗。」如此一點一滴累積起來,便是成長。 終結前後的活着 社工們也聊到其他孩子。有疫情中的離別:社工出盡九牛二虎之力爭取恩恤安排,讓隔離中的家人和兒子多見面,「孩子隨時會離世,雖然昏迷了沒反應,但相見依然有助撫平創傷,能減少遺憾——即使只是摸摸頭仔、多說兩句話,也好」。社工林偉峯說。但在各種苦難當中,社工也遇過令人從心裏笑出來的歌聲:接受音樂治療時,失語的重病孩子突然奮力和聲,令身邊的人都感到音樂的快樂力量。 我們把這幾樁事兒製成小小的動畫影片《不只告別式,活着進行式》,從告別式出發,卻不止於告別式。一個小生命要畢業了,但它最大意義不只在告別一刻,而是終結前後的活着。林偉峯要大家相信,即使再艱難的活着,也有尋找快樂的可能;他的工作就是一路陪伴。 有關危重病和孩子,需要繼續探討的多着。譬如,重病孩子怎樣才是活得好?誰說了算?孩子的哀傷是怎樣的,跟大人有何不同?照顧者的態度怎樣影響?何謂尊重孩子的意願,何謂為他們好?一個孩子病了,兄弟姊妹都變成隱形,有聆聽過這些「角落生物」的心聲嗎?小小短片只開了一個討論的開端,讓我們不迴避,看得見。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