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幸福拼圖:記錄家庭點滴幸福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香港人忙於適應着社會環境和疫情下的變數,但與此同時,我們又有否看見人與人之間隨時出現的變數?我們可有學會更珍惜家庭中的點滴? 家庭中的「一期一會」 或許近年香港人都有相類似的感受︰疫情下,身邊會有朋友盡量減少外出,令大家少了機會見面;亦有朋友會基於社會環境而選擇移民,彼此不知何時何日再有機會相見。可能因着這份共鳴,近年很流行「一期一會」這個詞語,意思是人一生中的每個時刻都只會經歷一次,每次聚會都是獨一無二的回憶,提醒大家要珍惜與人相聚的機會。 朋友以外,家庭成員間的聯繫理應相對穩定,尤其是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但卻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我們總覺得一世人流流長,看似有很多機會陪伴父母、陪伴配偶、陪伴子女,有時我們會因為工作或生活,選擇暫時放下他們。我們總想着還會有下次,但可有想過,那次會是最後一次?那次之後就再無下次?能夠成為家人,其實是莫大的緣分,願我們也能時刻提醒自己,要珍惜家庭中的「一期一會」! 用「心」記錄 常懷欣賞目光 懷着感恩的心去享受和記着與家人相處的時刻,是一個最簡單的「珍惜」方式。我們與家人每天都共同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大至去旅行、去主題樂園、食自助餐、慶祝生日、過新年過聖誕;小至行街、食飯、看電視、做家務、說早晨、說晚安、說謝謝……若嘗試去細味,便能發現,即使再微小的事情,其實都充滿幸福感,都值得我們用心記錄。 欣賞家人的付出,同時學習用心照顧家人,也是「珍惜」的一種方式。當大家常懷「欣賞」的目光,各人的缺點,就變得容易包容,那自不然能增添家庭和諧氣氛,提升家庭的抗逆力;當每個家庭成員也不計較,大家都有一顆願意為對方付出的心,這個家庭就擁有最珍貴的資源,可以應付很多難關和挑戰。這些幸福,值得我們用心記錄。 每一個家庭幸福的時刻,都值得我們用心記錄,累積下來,更會是一個寶庫,讓我們一生回味。 想了解多一點如何達至家庭幸福,可從「家庭幸福指數」內的6個範疇:家庭團結、家庭資源、家庭健康、社會資源、社會連繫、生活平衡,從中尋找、分享維持家庭幸福的元素,歡迎你瀏覽香港家庭福利會的網站: www.hkfws.org.hk/news/latest-news/questionnaire   文:葉青(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機構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簡稱「家福會」)於1949年正式成立,為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我們基於「以家為本」的信念,致力提供高質素的專業社會服務,為香港的家庭及大眾謀福祉,培育一個互相關顧的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21世紀求生術

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教育2030:學習指南》,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報告內容涵蓋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3大層面,不難看出學生的態度與價值在未來社會日益重要,譬如承擔、同理心等。 正向態度助提高學習成績 傳統社會變化較慢,只要學一門手藝就不愁衣食;但來到21世紀,不少傳統行業逐漸變成「夕陽工業」,單靠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恐怕未能應付。因此現今教育更需要培養適應變化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自主的終生學習者,以維持個人競爭力。態度與價值包含:信念、性格、倫理、道德等面向,遇到困難時,你願意迎難而上嗎?和別人合作時,你懂得尊重和欣賞別人嗎?在團隊之中,你願意承擔責任嗎?都與態度有關。研究發現正向的態度有助提高學習成績。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致力培養學生的態度、技能和知識。態度涉及價值觀層面,與情意有着延伸關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對事物形成情意反應,進而逐步建構價值觀。值得注意的是,態度是一種非認知學習,與知識和技能不同,需要親身體驗。因此,由課程設計到教學現場,一連串的體驗活動都旨在激發學生對周遭人、事、物的感受,從而建構正面態度。而要評估學生情意價值的發展,往往需要由學習過程着手。 走進社區 培養公德心、感恩 以一年級課程「勇闖社區」單元為例,在態度層面上,我們期望學生「明白自己是社區一分子,尊重別人需要,愛護社區中的人和物」(培養公德心),以及「感恩社區中有不同設施和服務我們的人,讓我們生活更舒適」(培養感恩態度)。在一般常識課,學生只透過書本的文字和圖片認識社區,而在我們設計教案中就加入製作社區地圖,走入社區認識服務我們的人,最後讓學生分享在社區中得到幫助的經驗。 經過一連串「感.創.做」體驗活動,教師確切地觀察到學生的轉變。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教師冼韻妍提到,「活動完結後,他們會想到原來麵包舖都是我們社區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欣賞、多謝麵包師傅的用心製作,或是賣麵包的姨姨也很有禮貌」。教師其後要求同學製作創意標誌,有同學想到設計一個請途人用心品嘗麵包的牌子,有同學則想到在水果豎立「小心被榴槤拮」的告示。由此可見,同學們都由心而發,希望社區居民生活得更好,他們的創意也帶來不少驚喜。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課程設計外,課堂內的正向氛圍亦是建構態度的重要因素。在一般課堂,同學往往因為害怕答錯而不敢舉手回答教師的問題,但在「動手學」(LBD)課堂就很不一樣,教師會提出開放式問題,並接受同學提出天馬行空的答案。這種正向氛圍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而態度就會漸漸在表達的過程中建構。 在未來社會,知識、技能、態度缺一不可,適逢教育局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強調學校應該「五育並舉」,也許這是一個好時機,讓教育工作者想想下一代需要培養怎樣的價值觀,學校又應該怎樣做。   文:周嘉俊(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荃灣浸信會優質 選校需考慮上學路程 問◢ 小女明年入讀K1,家住青衣,剛收到啟思幼稚園(青衣)與荃灣浸信會幼稚園取錄,香港靈糧堂秀德幼稚園則未有消息,不知如何選校? 答◢ 參考教育局質素評核報告,我把青衣啟思幼稚園評為A+(從A++至A-共4級),荃灣浸信會幼稚園則為最高之A++。後者在校政管理、持續發展、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自我評核、家校協作等,比前者略為優勝。至於香港靈糧堂秀德幼稚園評級為A+,但位置在荔枝角。3所幼稚園以荃灣浸信會評級較高,啟思則較近你家,你可以從這兩校取捨,因上學路程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維多利亞孩子為中心 高主教重視學習與品德 問◢ 小兒現在讀康怡維多利亞幼稚園的PN班,剛收到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的K1取錄。想請教小兒原校升讀K1還是轉讀高主教較適合?家中還有一個弟弟,希望兩兄弟入讀同一所學校,選「龍校」高主教是否更有利? 答◢ 如果從容易直升的角度來選校,的確高主教有較大機會升上其小學。不過維多利亞與高主教的辦學理念有些不同,前者重視以孩子為中心,後者比較重視學習與品德培育。建議家長除了找一所容易直升小學的幼稚園外,亦應考慮其辦學理念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張煊昌無過分催谷 評級為A 問◢ 你好,我居於沙田區,孩子現獲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幼稚園、廣林浸信會呂郭碧鳳幼稚園取錄全日班。我擔心前者過分催谷,又擔心呂郭在學術方面發展較不足。應如何選擇? 答◢ 參考教育局質素評核報告,本人給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幼稚園的評級為A(從A++至A-共4級),廣林浸信會呂郭碧鳳幼稚園為A-。評級報告中,沒有指張煊昌幼稚園催谷學生,可以放心。既然張煊昌比呂郭碧鳳的評級高一些,可以考慮前者。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happypama@mingpao.c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新年新希望:專家授錦囊 校長齊集氣 從心出發 迎接2022

2021年邁向尾聲,不知迎來的2022年,又將會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或許新一年,世界依然紛亂,疫情可能還未消散,甚或再有停課危機……面對變幻莫測的將來,我們唯一可以掌控的,就是自己的心情!來吧,一於聽聽專家教路,學習如何調校心態,為自己創造一個Happy New Year! 陳頌恩(沈雅詩攝) 想有一個美好的2022年,心理學家陳頌恩(Joanne)送大家5個錦囊︰ 1. 練習感恩 心懷感恩之心,可以帶來更多幸福感。她鼓勵從家庭起,建立感恩文化,例如每晚在餐桌前,彼此分享3件當天值得感恩的事情。「如果孩子年紀較小,家長可能要引導他們去思考,亦可先降低難度,由分享1件感恩的事情開始,之後才慢慢遞增。」感恩事項亦不限於自身,簡單如今日天朗氣清,都值得我們去感恩。Joanne又提議大家寫「感恩日記」,「每晚坐下來,透過回想和記錄,有助訓練自己留意及察覺生活上的美好」。另外,向曾經幫助過自己或令自己感激的人表達謝意,不僅會讓別人感覺開心,也能讓自己的心情變好! 2. KO壓力 壓力、擔憂、恐懼往往是源於我們對未知的將來缺乏掌控感。當出現這種想法時,Joanne教路,可提醒自己先回想一下以往的成功經驗,並告訴自己:「我應付得到的。」誠然,我們未必可把所有事情掌握於手裏,但我們總有可掌控的部分,「老師出什麼題目,是學生控制不到的事情;勤力溫習,是學生控制得到的事情」。我們愈多這樣想,愈能提升掌控感。 有些人常常擔憂的,但別讓這些困擾佔據你一整天。Joanne提議,可於晚間設立15分鐘專屬的「擔心時間」,只容許自己在這段時間擔心,日間則要集中精神學習、工作或處理其他事務。另外,亦可在「擔心時間」寫下所憂心的事情,有助整理思緒。之後回看起來,你會發覺很多擔憂其實都是「諗多咗」,最終根本沒有發生。當然,做運動亦有助減壓,儲蓄正能量。爸媽們,在新一年,不妨跟孩子建立每天15分鐘運動時間,讓2022年過得更有朝氣! 3. 學習樂觀 想法會影響情緒,當我們萌生負面想法時,例如:「打波先嚟落雨,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Joanne教大家作「腦交戰」,「化身成辯護律師,挑戰自己的想法:『我這個想法是否有根據?一定是這樣子嗎?』當你找到更多可能性時,你會覺得事情其實未必如所想般糟糕,「讓多些樂觀想法進入腦袋,慢慢會變成一種思考模式和習慣」。 4. 認識情緒 鼓勵家長每天都跟子女談論情緒感受,一起學習掌握更多情緒詞彙。「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很多時也只能用『開心』、『傷心』、『憤怒』等字眼去描述自己的情緒。」但從心理學角度,當一個人能夠清楚辨別自己的情緒,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去掌控情緒,幫助自己不被負面感受籠罩,會活得更幸福。 5. 隨機行善 常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一個小善舉,簡單如在超級市場,禮讓排在你後面但購物較少的顧客先付款,他一句「謝謝」,彼此都感到開心。「假如在2022年,每人在每個星期都做一件隨機的善舉,我相信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校長集氣 莘莘學子,2022年一定要「奸爸爹」呀!城中多名校長也齊齊為大家集氣加油,祝願大小朋友都新年快樂。 ◆鞭策大腦 擁抱挑戰——葉淑婷(閩僑小學校長) 葉淑婷(受訪者提供) 2021年快將完結,大家即將迎接新的一年。相信這幾年大家身處在香港生活得未必盡如人意。大家每天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瞬息萬變的社會,反覆無常的疫情,究竟我們如何保持正向的心態去面對這種種的挑戰呢?因此培育學生及鞭策自己的其中一個訓練,就是「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 我們的腦袋其實可以如訓練肌肉一樣去鍛煉,我們要學習欣然接受挑戰,享受每個過程,接受當中的失敗及成功,從中檢視過程中所學到的,並加以反思;此外,亦要懂得向人求助及需要時為別人伸出援手。作為父母亦要多欣賞子女;子女亦然。 倘若我們每一個人都存有正念,常存感恩的心,每人行一小步,大家一起發放正能量,有天一定可以驅走烏雲,重見光明,令世界變得更美好。 ◆活在當下 赤子心看未來——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 楊永明(受訪者提供) 愛因斯坦曾說過:人生就好像踏單車,要保持平衡,就要不斷向前。不管你同意與否,時間這「巨輪」的確不會等人,我們沒法把過去挽回,也不能跳進未來,The show must go on……然而,這一刻無論你身處何方,我們都有着同一個「當下」,請做好投入此時此刻的覺悟,專注於這一分鐘,珍惜這一剎那,因為這就是通往幸福的最短距離。或許你會問:什麼是幸福?為什麼我感覺不到?請把這個問題當作火苗,重燃內心那或許冷掉的餘燼吧!柳暗花明,縱使長夜漫漫,黎明終將再來。 朋友們,向你的孩子學習吧!赤子之心就是永遠抱着一種不解的樂觀精神,他們那雙眼睛,像是第一線的晨光,散發希望。讓我們懷着謙卑感恩的心同行,請記着,只要你願意,任何一天也可以是新的開始! ◆Covid與Ovid 反思愛與希望——黎婉姍(八鄉中心小學校長) 黎婉姍(受訪者提供) 說起愛和希望,我便想起了Covid沒有C的古羅馬詩人Ovid(奧維德)說過:「只有能夠實現的希望才能產生愛,只有希望才能保持愛。」 感恩在這兩年因大家抱着信心、想着早日除下口罩的希望,所以大家齊心合力、團結一致抗疫,向家人、朋友、學生等人發放正能量,一起互相打氣,學懂嘗試用不同的的方式一直愛着身邊的人。 未來的日子有很多未知之數,但深信只要我們保持付出愛,愛惜自己和他人,懷着一顆常存感恩的心,保持正面樂觀情緒,迎接挑戰,成功抗疫的希望便更有可能成真! 希望大家用愛把Covid踢走,懷着愛和希望、感恩之心來迎接2022吧! ◆珍惜「上學去」的福氣——黃桂玲(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 黃桂玲(受訪者提供) 執筆之時,還有幾天學校就開始放2021年的聖誕及新年假期。早上回校的路上經過柴灣公園,園丁已把不同顏色的聖誕花佈置有序,好不美麗。另一些工人則在清理園內的魚池,吸引了上學途中的同學和家長駐足觀看。 大家都驚訝平日不起眼的魚池,原來是數以百計魚兒和數十隻龜兒的家,大家也認同,港大同學會小學建在這環境美好的公園旁,真是我們的「福氣」。看見同學和家長們慢慢離開公園朝學校走去,一股「上學真好」,可以上學真幸福的感覺湧上心頭。回想去年的聖誕,學校受着疫情影響而停課,而這兩年間,停課的日子比上學的還要多呢! 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的生活規律,的確,我們都損失了。然而,我們曾為得到一盒口罩而欣喜,我們會主動與人分享,我們會更多關心身邊人;還有我們的老師,帶領學生數算日常的好人好事——What went well。我們感恩的眼睛和心都更明亮,我們解決困難的創意和能力都提高了,我們更懂得欣賞和關愛。不能說感謝疫情,惟可以帶着感恩、信心、勇氣和盼望迎接2022年! ◆知足感恩 尋快樂人生——蔡世鴻(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 蔡世鴻(受訪者提供) 早前學校要訂立正向教育的發展重點,我想了一整晚:我們要教導學生哪一種正面的價值觀才好?關愛?守法?同理心?最後我決定了,是「感恩和珍惜」。因我深信小孩子如能學會感恩和珍惜,他們定必會快樂成長。 疫情下令我們明白到幸福不是必然的,簡單如呼一口新鮮的空氣,也要隔一層口罩才安全,所以我們要教學生學會感恩,更要珍惜眼前的所有。當你除下口罩,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時,你要感謝造物者的偉大,但也要珍惜這一切,同心保護環境;當你和爸爸、媽媽到茶樓吃了一頓美食後,你要感謝父母的愛,也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日子;當你享受和同學們一同上課,一同玩耍時,你要感謝老師的教導,也要珍惜學習的機會,努力讀書。 人只有知足和感恩、珍惜和活在當下,才會快樂和成功,讓我們在2021年快要完結時,感謝在這一年來曾幫助過我們的人,包括家人、老師、朋友和為我們服務的人,也要為2022年訂下目標: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再生物料砌綠色聖誕小鎮

聖誕假期欣賞節慶裝飾固然令人開心,但如果裝飾可以更環保、更有藝術價值,相信大家會更快樂!今個聖誕,將軍澳廣場與本地建築師團隊合作,以再生玻璃為素材,築成充滿夢幻感覺的「玻映熣燦 —— 燃亮綠色聖誕」,裏面的聖誕小鎮有由近萬個回收瓶蓋組成、超過30米長的天空極光,以及超過1000件再生玻璃磚砌成的幻彩再生玻璃冰屋,經光線折射後更加美麗。現場更有近2米高的聖誕樹,由145個回收玻璃樽,分成6層組成,現只需於場內消費滿指定金額,可得到指定數量膠環挑戰聖誕樹拋環遊戲,贏取貼心小禮物! ◆「玻映熣燦 —— 燃亮綠色聖誕」 日期:即日至2022年1月2日 時間:上午12:00至晚上8:00 地點:將軍澳廣場一樓中庭 查詢:2207 4001 ■ 送「玻映熣燦聖誕蠟燭」 將軍澳廣場送出「玻映熣燦聖誕蠟燭」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10個,每人可獲禮品一份。(圖2) (圖2)(商場提供) 有興趣的讀者請先讚好《Happy PaMa教得樂》及明報副刊Facebook專頁,並於「家家有禮網上表格」回答問題,即有機會得獎。 截止日期:1月4日 ■家家有禮 網上表格:link.mingpao.com/72194.htm 整理: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摺紙鶴傳祝福 挑戰世界紀錄

還有幾天便到新一年,不知道小朋友有什麼新年願望呢?自疫情以來,大家的生活都過得不容易,有機構便以紙鶴和天燈作為祈願的橋樑,並透過邀請全香港學校參與,一起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同時把祝福傳揚開去,祝願大家在新一年過得更滿足和快樂。   這天,鮮魚行學校的校長施志勁和一班學生圍在一起摺紙鶴,但他們並不是在上視藝課,而是藉着摺紙活動,為新年祈願。學校給每個學生分發了20張手工紙,並在校網上載了示範摺紙鶴的影片,讓他們在聖誕及新年假期與父母一同參與摺紙,再於假期後收集起來。 市民、學生齊摺紙祈願 原來這個摺紙鶴活動是一個全港巿民皆可參與的「香港天燈節暨摺紙鶴最多健力士世界紀錄挑戰」,天燈節將於1月中旬舉行,除了大型的環保天燈藝術裝置,亦集合全港巿民力量,目標是收集2,022,168隻紙鶴並展示於中環海濱活動空間,挑戰繼2013年張國榮歌迷摺出1,900,119隻紙鶴的「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而參與的學校和學生更有機會獲得摺紙鶴數量最多的金、銀、銅獎盃及禮品。 親子活動 趕走疫下鬱悶心情 現時已有超過100間中、小學及幼稚園參與摺紙鶴活動,而鮮魚行學校更是首間報名參與的小學。施志勁說,收到活動的邀請時,着眼點並不是考慮要打破世界紀錄,而是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學生與家人一同完成一項親子活動,調整一下心情。「疫情已維持了兩年,我們的生活模式也有不少轉變。我們的學生不少來自基層家庭,支援比較少,疫情下不能外出,他們有些長時間只留在百多呎的房子,甚少活動空間。所以剛復課時,我們除了構想如何追回學習進度,也想幫助維持學生的精神健康。」 師生齊心:在視藝科教師尹文珊(左一)帶領下,大家一同學習摺紙鶴。施志勁(左三)笑言自己在摺紙方面「笨手笨腳」,學生成為了他的「老師」,反過來教他每個步驟。(蘇智鑫攝) 施志勁續稱,學習固然重要,但心境保持正面和開朗也一樣重要。當時校方用紙摺成花,把課室佈置成一個花園,希望學生回校後覺得開心,以快樂的心情重新投入學習。「所以這次摺紙鶴,我也認為學校可以出一分力,除了可親子參與,學生又可以把願望寫在紙鶴上,願疫情快點離去。 5個接受訪問的學生(左至右:余柏豪、李美雪、梁逸詩、何浩賢、成文添)都有各自的新年願望,由於他們都是六年級生,大部分都希望能升上心儀中學,並希望疫情早點離去,「希望不用再戴口罩外出和上課」。(蘇智鑫攝) 鮮魚行校長施志勁的新年願望除了疫情盡快過去,也希望學校團隊可以藉着疫情不一樣學習環境,跳出固有框架,加入一些教學新元素,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抗逆力。(蘇智鑫攝) 企業家搞手:注入正能量 今次活動的搞手GP43,是一個企業家的平台及非牟利團體,讓企業家們學習以商業知識回饋社會,今年中秋就曾經在觀塘海濱推出了高達15米超巨型發光月亮裝置。而2022年1月15及16日一兩天的「香港天燈節暨摺紙鶴最多健力士世界紀錄挑戰」就是他們的新搞作,以天燈藝術和200萬隻祝福紙鶴挑戰世界紀錄兩個大型的展覽,為香港注入正能量與祝福。主席Krystal Wong表示,紙鶴和天燈都是人們用以祈願的象徵,所以把兩者結合,為香港祝福。 共300顆由不同機構冠名贊助的環保天燈,屆時將懸於半空,讓大家拍照留念;而收集學校和巿民摺好的紙鶴後,會以50隻一串,以天空彩虹的方式展示出來,之後亦會由環保機構回收循環再用。而活動扣除必要開支後,將全數捐贈予善機構,包括環保慈善基金、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等,「想帶出的其中一個信息便是我們這班企業家並不只是為了營商而努力,我們同時也希望以賺到的錢回饋社會,同時散播出善心的種子,讓更多人都可得到幸福快樂」。 Krystal Wong(蘇智鑫攝)   ■INFO 香港天燈節暨摺紙鶴最多健力士世界紀錄挑戰 日期︰2022年1月15及16日(周六及日) 網址︰www.facebook.com/GP43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窗邊的小荳荳:失去媽媽的小荳荳

第一年當教師,步進這個課室,整個班房像打仗似的。四年級了,彷彿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課室秩序要求,每天上課時,總是聽到課室內的聊天聲此起彼落,卻難以辨識聲音來源;上洗手間前也不會先問老師,隨便步出課室外面;默書、測驗、考試也是一樣,隨時隨地跟旁邊的同學講話、借文具,甚至問字……這一班實在太難教了,聽說班上的同學這麼放肆,是因為上一任的班主任老師太過放縱所致。初出茅廬的我,真的沒想到學校怎會放心把這班,交託予一個新入職的教師。 開課一個多月,總算能分辨出每個同學的性格及能力,哪幾個需要多點注意等。有一個小朋友自理及社交能力十分弱,牙齒上總沾滿了牙垢,領帶也很髒。叫他多注意清潔,他還會笑着傻傻地、自豪地告訴我:「我最討厭刷牙了!」另一個小朋友,每一天都在生氣,每天都會與小朋友爭吵打架。然而,不生氣時,他的笑臉卻很可愛。後來才知道,他做功課慢,媽媽對他十分嚴格,每晚不做完功課不准睡覺。站着做功課做到半夜3時是等閒事,回到學校脾氣差,也就是意料中事了。 班上也有眼睛大大,樣子討人歡喜的,可惜卻是滿腦密圈,常常指使同學犯事,卻總不留下任何線索令自己有可能被逮住的智慧型頑皮小子。還有已超齡最少兩年的學生,雖然仍讀四年級,但已開始轉聲步入青春期。好不容易捱到第一學期考試,總算把這班「小妖」收拾好,有基本的秩序,也會聽我的指令: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對我這個班主任算是「好畀面」。 害怕觀課鑽到桌下 過了第一個學期,管理層來觀課,心裏算是有點把握,應不會太難看。這一堂課,上面的幾大天王,都沒有為難我。沒想到,平日沒有違規情况的小荳荳,卻在觀課期間,鑽到桌底不肯出來。天啊!這是之前從沒有發生過的!怎麼辦呢?一邊授課,一邊提示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還是不得要領。交帶了堂課後,大伙兒都靜靜地做作業,我走到小荳荳身邊,跟他聊了幾句。原來,有人來看上課,他害怕了,所以鑽到桌下。一整課還是沒辦法成功勸他出來,只好下課後再處理。 從這天開始,我才注意到這個小荳荳的個性非常害羞,平日有咬指甲及「漏口」的情况。跟爸爸約見,沒料到一個大男人對着我哭了起來。孩子的媽媽在他幼稚園時因病過身,爸爸要輪班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也不懂得管教。很愛兒子的他,眼見兒子一天比一天多行為問題,就只用打罵的方法。孩子行為不但沒有改善,還有倒退的情况,例如尿牀等。知道他們家的情况,我便跟學校的輔導主任商討可以怎樣幫助他們。 當年學校的資源非常匱乏,不是最嚴重的個案,也不會轉介社工開「檔案」。因為比小荳荳情况差的個案多的是,故一直以來都沒有人打算跟進他的情况。輔導主任還是蠻有心的,她說:「雖然未能轉介,但你作為班主任也可以幫助他們啊!」於是,在輔導主任的指導下,我每天盡自己努力輔導小荳荳,同時也跟他的爸爸保持密切聯絡,了解小荳荳在家的情况,給予他管教的意見等。漸漸地,小荳荳變得開朗,說話比以前清楚,懂得表達自己,笑容也多了。偶然,見到爸爸接孩子放學的背影,我的眼眶會不期然被淚水擋着視線,變得朦朧——沒有媽媽的孩子多苦啊!幸好還有願意照顧他,為他改變的爸爸。 跟他同一班的學生,近年都已陸續結婚了!有些還已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轉職後,一直沒有這個小荳荳的消息。不知這個小小年紀就失去媽媽的小荳荳,今天的生活過得如何?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知錯不改?

又到學期尾,學校開始約見家長,跟我們談孩子的近况,以及與我們分享一下孩子的學習進度。曾在這欄跟讀者分享過,大女兒所讀的是一間蒙特梭利的學校,選它的原因主要是離家近,其次是它讓孩子學會自理,包括每天飯後自行洗碗、每周戶外探索等。以往在香港,有工人姐姐照顧慣的孩子,的確在這裏成長了不少。 用星星代替交叉 教師把她在學校的一些「工作」(這是蒙特梭利對於進行活動/學習的說法)成果與家長分享,我留意到教師在紙上畫了些「星星」。教師告訴我,他們不會打交叉,只會用不同顏色的星星作記號,提示教師自己(以及學生)有些什麼內容要格外注意一下。 我想起當年讀蒙特梭利時 ,看過Maria Montessori的一句話, 「There is one thing the teacher must never do and that is, to interfere by praising a child's work, or punishing him if it is wrong, or even by correcting his mistakes.」 可能大家也認為,有錯不改是很奇怪的事。但事實上,即使要改,也不應是由我們去提孩子改,而是讓孩子從生活中的觀察,找出更好的方法,再自我修正。有時我們會以為教小朋友改正,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教孩子如何做才是對的。但不要忘記,改正 (correction)的本質就是呈現孩子的錯,並把他犯的錯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你錯了」。 蒙特梭利所強調的是指導(guide),而非改錯。我們想要幫助孩子成長,就替他預備符合他程度的「工作」,讓孩子有足夠的條件成功。在並不涉安全的情况下,即使看到孩子拿東西的方法「錯」了,只需要記下他需要幫助的地方,找一個適當的機會,在孩子看到的情况下,作出類似的拿東西示範,讓孩子真正「學習」。孩子透過觀察再反思自身如何回應,這樣才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作主導。 指導比改正重要 「不糾正」的背後理念是,不要以強調失敗來懲罰孩子。因為不停的糾正他,這個過程所強調的,是對犯錯的羞愧。「糾正」或許能收即時之效,但卻把「你做錯了」、「又失敗了」等標籤深深地刻在孩子身上。這個印記無助孩子建立自信,亦不能讓孩子有效避免再錯,孩子只會記得怕,會怕再錯被「罰」,卻未必明白錯在哪裏。 我們都需要指導者,而不是判官。指導比改正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成功,比執起他的手改正,意義更大。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鬧交智慧術:XYZ句式

兩個人一起生活,無論有多愛對方,都會有不滿對方的時候。 例如,明天孩子上課要用一件文具,你已經再三叮囑另一半去買,但另一半還是忘記了,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忍不住說: 「你從不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照顧孩子的工作總是要由我來做!你真是個不負責任的家長!」 這句句子自然可以表達怒氣,但當中的「從不」、「總是」和「不負責任」聽起來甚是刺耳。就算另一半心裏知道是自己疏忽,也可能會因為這種表達手法而感到受傷: 「我每天早上也帶孩子去上課!帶孩子上課不是照顧孩子嗎?你真是個無理取鬧的人!」 你一言我一語,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爭執就因為表達情緒的手法而在家爆發了。 向另一半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好的,但怎樣表達才能讓對方更易「入耳」呢?大家可以試試XYZ句式,句式包含三個部分: X:對方一個特定而令人感到不滿的行為 Y:這個行為出現的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或特定情景 Z:自己因為這個行為而產生的想法和感受 以上面的情况為例,我們可以說:「剛才(Y)你告訴我你沒有買文具給寶寶(X),我覺得有點失望,因為我怕寶寶明天上課沒有文具用(Z)。」 XYZ句式集中討論一個在特定情况下出現的特定行為,並沒有將個別行為(忘了買文具)引伸到個人特點(不負責任)。另外,XYZ句式用「我」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用「你」去指摘對方,對方聽起來自然舒服一點。再給兩個例子大家參考: 情景與XYZ句式運用 你放工回家,另一半沒有走出來問候 「昨天放工回家時(Y),見你沒有出來跟我說話(X),我覺得有點孤單,因為我很想回家就可以見到你(Z)。」 你帶孩子去公園後回家,見到另一半在玩手機 「上星期我帶妹妹去公園後回來(Y),見你在家自己玩手機(X),我心裏覺得很想念你,想你、我和妹妹3個人有多點時間在一起(Z)。」 想更生動地了解XYZ句式的使用方法,可以收看婚姻關係動畫系列《草田夫婦與樓上兩公婆的日常》之《鬧交智慧術》:youtu.be/sriD8DxOx4E (插圖︰Teddy W.Y.Chow)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育提案:小學生必須學習編程?

全球多個國家如澳洲、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已把編程列入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各國對編程學習的重視,或會令香港家長產生「小學生是否必須學習編程」的疑問。 運算三部曲 建解難能力 要解釋何謂編程教育,首先需要解釋何謂「運算思維」。我們可視運算思維是「思考如何利用運算儀器去解決問題的思維」。具體而言,我們日常使用的智能電話就是運算儀器的例子。我們於智能電話輸入指令,讓它按照我們的要求解決問題。電腦的基本運作包括三部曲:輸入 → 處理 → 輸出,學習運算思維就是探究「處理」的過程。我們要明白電腦如何將已接收的指令分拆成為數個步驟,繼而執行和完成目標。歸根究柢,這是一種解難能力,運算思維則在此運作加入運算的元素。 過去數年,香港的前線教師、大學學者、慈善機構以及政府,在推動和發展運算思維的熱誠有目共睹。不過,運算思維教育並不能完全取代編程教育。學習運算思維的目標是想學生明白運算儀器的思考方式,並把策略應用於解決生活方面遇到的難題。而編程教育則是讓學生掌握編程的技巧,並將編程技巧應用於不同的情境,以完成設定的任務或工作。編程教育對於解釋運算思維有絕大幫助,所以小學生有必要修習編程。 課程發展議會曾在2017年11月公布《計算思維──編程教育 小學課程補充文件》,此經增訂的公文可作為概略,然而仍需補充很多具體內容及執行細節,才可有效地引導教師為校本的運算思維課程及編程教育作出適當調整。如何符合本地學生需要、平衡不同學科授課時數所需的課程要求、提供充足教學資源及教學配套,以至如何銜接小學與中學的編程教育等,都是有待社會各界共同深思及討論的課題。 在職教師培訓 推全方位學習 至於如何協助教師推行運算思維教學呢?首先,我認為應盡早增加準教師的職前教育及在職教師的培訓。本地學校普遍面對編程教育師資不足的困難,構成設計校本課程的阻力。第二是全方位學習,例如帶領學生參觀善用科技的企業,透過業界人士分享運用編程改善生活的個案,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令他們掌握單憑課堂授課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明白編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第三是多組織 STEM親子活動,讓家長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對於學習條件有限制(如家中沒有電腦)的學生,一些毋須使用電腦、通過遊戲或活動方式實行的STEM「不插電活動」(unplugged activity)如紙牌及桌上遊戲等,能非常切合他們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食譜,它羅列出製作菜式的一連串步驟,也可用作解釋演算法中包含的行動和指令。家長和小朋友可一起製作甜品,讓廚房變成活學活用運算思維的場景,有助學生鍛煉運算思維,為日後學習編程建立基礎。因此,教師宜借用各方的力量,讓學生超越課堂內有限的時空,令學習變得更多元化和饒富趣味。 文:黃家偉(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為本港主要師資培訓機構,致力對本港教育政策與發展作出貢獻。專欄內容由學院學者及導師(包括言語治療師)提供,分析教育問題,破解迷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