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香港教育狂想曲

香港教育立立亂,一陣話學生跳樓,一陣又全城討論南京大屠殺影片,一陣又話學生移民、阿sir較腳。教育局宣布好多學校開唔夠班,寺多和尚少,預測情况愈來愈差,仲自我示範,將小貓三四隻的官校摺埋。官、津、直資齊齊嗌救命,私校更加苦不堪言,橫額直幡加上facebook日日吹噓都無用。學生來源少,如來佛祖、王母娘娘都救你唔到。王師奶暫時替住廟街盲公陳,鐵口批命,香港學校將有一埸大兜亂,塘水滾塘魚。排名頂尖的官津直資學校不愁缺少生源,一切由低炒起,Band 3升Band 2,Band 2升Band 1。學校雖無列明banding,家長們心中有數,邊個係一哥,邊個係散仔,分得清清楚楚,你驚官校皇仁、津校喇沙、直資聖保羅男女唔夠學生乎? 學生移民? 唔使驚 王師奶雖然嫉惡如仇,眼底容不下牛鬼蛇神,但賦性仍屬隨和,深信天生天養,船到橋頭自然直。有起有伏,高山流水,互相呼應。一雞死,一雞鳴。學生大量移民,教師大量流失,唔使驚,有人出就有人入。唔計旁門左道,每日有150人堂而皇之從羅湖入境,計吓條數,一年就有約5.5萬人從內地填補。若保守估計,兒童佔三分之一,即係話有1.8萬多名生力軍要搵書讀。移民潮會慢慢消退,人數會隨着時間愈來愈少;入境名額不減,加上本地出生嬰兒,假以時日,一定會僧多粥少,爭學位爭到打崩頭。 住香港的由筲箕灣排到淺水灣,住九龍的由油塘排到九龍塘。為濟燃眉之急,可能全部回復半日制,甚至在大球場露天上課,紅磡體育館睇大銀幕教A man and a pen。走了咁多資深教師,點算啊?讀者諸君,少安無躁,所謂資深,不外是時日和經驗的累積,無人從阿媽個肚生下來就是資深。靜靜哋講一句心底話,有時資深會被視為「老油條」㗎。再退一步,聘請北師大或清華、復旦畢業的甲級教師來任教,為期3至5年,就乜都掂晒。 心急的讀者也許會問,3至5年如此短暫,好難請到人㗎。請放心,一定大把人來,係人都知,香港教師薪金之高係世界數一數二,薪高糧準,相比內地教師人工高出不知幾多倍,請人絕對不是問題。至於點解只准教3至5年,這3至5年係本地教師的資深培養期,待一批批資淺的本地新薑變成老薑,從內地來的甲級教師便可功成身退,一來可解思鄉之苦,二來不會有搶人飯碗之嫌。所以小婦人從不為學生移民、教師流失擔心。 冥冥中自有平衡 王師奶曾參觀過非洲的不設防動物園,面積甚大,動物種類繁多,有兇猛的獅子、老虎、野豹,有柔弱體小的野鹿甚至羊群,體格不同的猴子、猩猩。王師奶起初以為不設防、不分隔,肯定強者存,弱者滅,何况這不設防的群獸雜居之地已有多年歷史,看來只會剩下獅虎豹狼這類兇猛動物了。誰料眼前所見,獅虎午睡,麋鹿在另一角散步,長頸鹿昂首細嚼樹頂綠葉,悠然自得,一片和平氣象。是不是動物世界中沒有殺戮,沒有弱肉強食?當然不是,但冥冥中自然會取得平衡,有自然法則,不刻意,不強求。 少了學生,有大量新來者補充;缺乏資深教師,三五年就搞掂,而且前景秀麗。教育大學畢業生不愁出路,不再年年要做漂浮教師,壯哉!阿利路亞,阿利路亞。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0期]

詳細內容

環保先鋒:開設二手英文書店 倡議氣候行動 環保小先鋒 落手落腳守護地球

環保鬥士為未來(李紹昌攝、受訪者提供 / 明報製圖)   新年伊始,總令人充滿憧憬。但誰能為我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呢?望望你身邊的孩子,或許就是他與她!16歲少女Bailey,年紀小小就開設二手英文書店,推動閱讀之餘,也援助世界各地資源貧乏的兒童;12歲小男生Lance是氣候行動者,為守護地球,不遺餘力。一個個改變世界的故事,都由小孩子編寫。   位於上環的reBooked,在書海中坐鎮的CEO竟然是16歲的Bailey Cherry!「想為圖書賦予第二生命」,是Bailey開書店的使命。 先設網上平台收書 疫情帶來機遇 Bailey是一名美菲混血兒,5個月大隨父母來港,一直在國際學校念書。Bailey與12歲妹妹都酷愛閱讀,擁有不少英文書籍。2019年某天,她在家收拾書本時,發現有很多書本已不再適合兩姊妹的年紀閱讀,但又不想就此丟進垃圾堆,於是想轉贈他人,「但上網搜尋資料,發現沒有太多捐贈英文圖書的渠道,我才明白為何很多人寧願貪方便丟了便算。但英文書實在不便宜,我便想,如果做一個平台,方便忙碌的香港人損贈圖書,也許他們都樂意去做」。 2019年8月,Bailey在父母支持下開設了平台reBooked,提供上門收集二手圖書的一站式服務,吸引更多人踴躍捐「書」。「收集了的書本都會放進消毒機,做好清潔和消毒的工序。我還特意研究病毒在書本上可以存活多久,確定相隔一段安全時間,才放進銷售名單中。」Bailey之後會按書本折舊程度、價值等,在網站平台以低價發售。 一開始時,她幾乎每個周末都與爸爸一起出動,親自上門取書,如果書本太多,更要租用客貨車。後來,她又設置一些捐贈點來收集圖書。「收書、整理、開設網站、管理facebook等,都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全部應付得到。除了家人支持,父母的朋友、我的同學也有幫忙,實在非常感激他們。」Bailey說,她的二手書網站其實也開得頗合時,因為營運不久便遇上疫情,學校陸續停課,連公共圖書館也關閉,很多人都非常清閒,除了有時間幫忙做義工,也有不少人想藉閱讀來消磨時間。 reBooked網上平台發展得不錯,2021年4月更在上環,開設實體店。店舖裝潢如小型圖書館,還有閱讀區,有時更會舉辦一些閱讀分享活動。Bailey說,現時團隊約有20人,由於她剛轉讀新界寄宿學校,未必能隨時到店舖幫手,所以也要聘請一些職員協助書店運作,還有不少是義務工作的中學和大學生、家庭等,除了在實體店幫忙分類、上架和銷售,也有專人負責網站營運,如上載圖書資料、跟進訂單、市場推廣及行政等工作。 與港內外機構合作 捐出逾萬圖書 reBooked回收圖書的條件包括一、兒童書籍;二、以英文為主;三、完好無缺頁損毁。在Bailey和團隊的努力下,短短兩年多,網店連實體店已回收了逾60,000本圖書,售出約18,000本,其中她更與不少本地組織如難民聯會(Refugee Union)、Rolling books、協康會、Box Of Hope、保良局,以及菲律賓的Home for the 100th Sheep合作,捐贈了約10,000本圖書。 Bailey說,現時收到最多的是橋樑書和圖畫書,而且大部分也很新淨,「最驚訝是收過一些連包裝袋也未拆的書。我知道很多人其實都不想浪費,但就是怕麻煩才選擇丟書。所以,我希望更多人會認識到我們,知道還有更好的方法把書保存下去。」   reBooked 查詢:www.rebooked-hk.com Bailey雖然一直在香港生活,但由於她自小念國際學校,父母也說英文,所以她並不懂廣東話,看的都是英文書,故現時書店亦只接受捐贈英文書籍。(李紹昌攝) 收到捐書後,書店會根據書本的新舊程度和原價來定價,每本$5至$30不等。(李紹昌攝) 上環實體店每天中午12:00至晚上6:00開放,Bailey歡迎大家去尋寶,甚至坐下來慢慢享受閱讀的樂趣。(李紹昌攝)       「環保少男」感染身邊人 擁抱綠色生活 瑞典有「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香港一樣有「環保少男」劉衍一(Lance)!自兩年前開始,Lance堅持逢周五都在校園門外發起Fridays For Future氣候行動。雖然數個月前,他隨父母移居英國,但行動依然繼續。「現在說的是我們居住的地球只剩下20年壽命啊!難道我可以停下來嗎?」Lance越洋接受記者視像訪問,就是隔着電腦熒光幕,也感受到他那團火。 Lance昔日的生活跟一般小學生無異,白天上課,回家後做功課,空餘時間打機。直至有一天,他在網上偶然看到通貝里的演說,大受感動,也猛然驚覺原來已「時日無多」,「以前在書本上,看見一個『喊喊樣』的地球,只知道『地球先生病了』,但從來不知道嚴重到會令20年後發生很多災難,會無食物、會無未來啊!」 號召「罷課」失敗 逢周五校門舉牌宣傳 2019年3月和5月,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起氣候罷課示威,當時年僅9歲、在香港念小四的Lance也參與其中。同年9月,他更單人匹馬在學校號召「罷課」,結果即時「被捕」。「當時好笨,只是用4張A4紙做了個紙牌,上面寫着『氣候行動』幾個大字,便在課室內走來走去,結果被人捉去了社工室,問我『做乜搞事』!」Lance思前想後,覺得坐在社工室「罷課」意義不大,遂改變策略,逢周五提早回到學校,在門口舉起自製紙牌,宣揚環保信息。 Lance每周都會準備一個話題,在校門外跟師生和家長們搭訕,例如問他們:「你知不知道最近哪裏有熱浪、氣溫高達50℃?」之後再用1分鐘短講解說。「最初幾個星期,很多人都不明白我為什麼經常舉着紙牌,以為我在做無聊事;但堅持了8、9個星期之後,大家的反應漸漸變得正面,亦有幾個同學願意加入,跟我一起做。」直至截稿前,Lance發起的Fridays For Future氣候行動已踏入第118個星期! 正如Lance媽媽Martina所言,不可小覷小朋友的力量,「Lance影響了很多人」。她說臨離港前,在Lance的小學畢業禮上,不少學生和教師都主動向他「匯報」自己展開了一個怎麼樣的綠色生活。Lance爸爸更受兒子感動變為素食者,78歲的外婆亦受孫兒薰陶變成「環保大使」。「婆婆現在去餐廳,會勸人少用膠飲管,要環保啊,她真厲害!」Martina哈哈大笑。 赴蘇格蘭參與氣候大會 來到英國後,Lance的氣候行動愈走愈前,除了Fridays For Future,在2021年10月尾,他更前赴蘇格蘭格拉斯哥,出席第16屆青年氣候大會(COY16),也約見過綠黨議員Caroline Lucas,表達他對全球暖化、氣候變化的關注和意見。 踏入新一年,Lance呼籲大家一起加入他的行列,攜手創建一個綠色的未來,「無人可以獨善其身,需要每一個人的合作」。從個人層面,他建議可由每天一餐食素、少駕車、少用塑膠製品、減少製造垃圾等做起;繼而跟家人和身邊朋友分享環保信息,感染他們一起行動;最後,就是號召公眾一起行動,包括向企業施壓,要求他們制訂更多綠色政策。 昔日在香港,Lance會定期自發到沙灘清潔。(受訪者提供) 趁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舉行期間,不少環保人士遊行抗議各國領袖行動不夠積極,Lance(中)也參與其中。(受訪者提供) Lance(右)坦言未是素食者,但已戒吃牛、羊和牛奶,反而爸爸(左)受兒子感動,已成為素食者了。(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生活中欣賞非華語文化

教育局課程要求教師讓學生了解、接納和欣賞非華語文化和習俗,教師均表示尊重非華語學生的文化。然而,假如我們連自己班上的學生是印度裔還是巴基斯坦裔也弄不清楚,又如何衷心欣賞他們的文化? 從前英國殖民統治的英屬印度,包括現今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版圖。直到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才各自獨立,前者以印度教教徒為主,後者國民篤信伊斯蘭教,所以兩國文化既相近但又不同。這些歷史背景,感興趣的話不難找到閱讀材料。 文學方面,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Ramayana),有一猴國神猴叫哈奴曼(Hanuman),能跳越大海,又能變身,神通廣大。胡適考證《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結論是:「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看英語印度文學 了解飲食起居 近代印度有不少英文作家,例如兒童文學家Ruskin Bond,其著名作品The Blue Umbrella,細膩描述一個印度鄉村女孩的生活故事,曾拍成電影。如果喜歡看英文小說,我們也可從這些英語印度文學中,明白印度人飲食起居的習慣。 咖喱牛腩是香港主要連鎖快餐店的招牌菜式,但如果我們常到印度餐廳,就會知道港式咖喱與印度菜迥然不同,最明顯的是用了牛肉。印度有不少人由於不想殺生是吃素,再者在印度教傳說中,三大主神之一濕婆(Shiva)的最忠實信徒南迪(Nandin)就是一頭牛,牛是神聖的。 香港某牌子的紙包檸檬茶,賣點是三重茶底,包含錫蘭紅茶、阿薩姆紅茶、伯爵茶。我們了解印度次大陸地理,就會知道錫蘭即是在次大陸東南方的島國——斯里蘭卡;阿薩姆則是位於印度東北、盛產紅茶的一個邦。 我們接受美式咖啡,喝咖啡已是很多人的習慣。不過視喝印度 Masala Chai(加入香料調味的奶茶)為一種品味的人卻很少遇到。 文化雙向學習 不是單向同化 節日期間,我們用手機互通祝福信息,"Merry Christmas"、"Happy Easter",西方節日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同理,每年介乎10至11月的Diwali(印度的排燈節),我們有否發給朋友一個"Happy Diwali"的信息,添加節日氣氛?齋戒月之後,有否給伊斯蘭教朋友送上"Eid Mubarak"的節日祝福?我們學韓語、日本語很普遍,近年有教師開始學習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Urdu),他們說:「想感受下學習二語的困難。」(二語即學習母語之外的語言,例如非華語小朋友學中文。) 文化是在生活中實踐出來的,所以學習非華語文化,不止是歷史、地理、語言等資訊的掌握,更重要是態度的轉變。出自內心的欣賞,使得我們對非華語文化覺得好奇,以喜愛的心情去學習,從而豐富生活的趣味。文化學習是雙向的,不是單向同化,是香港多元族裔融洽相處的必備條件。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友達以上 戀人未滿

「失戀了?」我問一個剛走進圖書館的同學。他雙眼通紅,不是哭過,而是夙夜憂嘆那一種。最近他總是如此,每天沒精打采。 「不是的。」他勉強牽起笑容,眼神卻依然無神。 「男人不是為錢就為女人」,我打趣說:「那我猜,是單戀痛苦吧?」 這時候同學直認不諱了,開始說出與女同學的故事,從相遇、相識到相知,他從對方身上找到共鳴,認定對方是世上最美好的人。可是他求而不得,無法變成戀人,只能終日思念,徹夜難眠。 少年十五十六,總有為愛情痛苦的時候。我一直記掛他的心事,終於發他一個信息:「讀《紙上城市》吧。」 《紙上城市》是一部懸疑小說,關於主角昆汀追尋失蹤少女瑪歌的故事。瑪歌在昆汀之心目中,是個難以捉摸的神秘少女;而昆汀只是她的鄰居,只是其中一個識於微時的人。昆汀愛慕瑪歌,覺得她的存在本身就很偉大。小說開首就這樣寫:「每個人一生中至少會碰上一件奇蹟,認識瑪歌就是我生命中的奇蹟。」 有一天,昆汀的「奇蹟」消失了。瑪歌沒有回家,不知所終。她的家人和朋友,甚至警察都苦無頭緒;而瑪歌留下的線索,只有昆汀察覺。他找到瑪歌寫下的字句:「你將前往『紙上城市』,永遠不會回來。」昆汀於是仔細拼合其他線索,與幾名摯友一同出發,尋找「紙上城市」,尋找他「生命中的奇蹟」。昆汀覺得,命中已注定由他尋回瑪歌。 成長如一場冒險 體會旅程的意義 成長過程都需要自己感受、體會,就像一場冒險,必須親歷其境。故事中昆汀與朋友遇到很多驚險、惹笑的經歷。昆汀漸漸明白,這趟旅程的意義並不是瑪歌,也明白到瑪歌的一席話:「我們體內都有漏洞,就像啟航時滴水不漏的船隻。在迷失、失敗、彼此傷害後,船隻開始出現漏洞,最後的結局就變得無可迴避。但在破洞串到毁滅之前還有值得珍惜的時間,只有在這段時間我們才能看清彼此……在那之前我們只是在看彼此虛幻的影像。」 昆汀像好多人一樣,迷失在思念與愛慕中,但迷失的過程住住又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小說從一開始懸疑、追尋理想女生的旅程,最終成為尋找自我及了解人生意義的故事。 小說中所謂的「紙上城市」,是指因地區發展計劃擱置而不復存在的「虛擬社區」,或者是地圖出版商為保護版權,在地圖上特地創造作識別的「虛構城市」。「紙上城市」,本身就是一種不存在的構想,然而人對於幻想總是樂此不疲。 在故事尾聲,昆汀到達了不真實存在的「紙上城市」,也找到他朝思暮想的瑪歌,但那一刻,昆汀卻感覺瑪歌不再像當初那麼偉大。在旅途上彷佛經歷了另一種人生,得出一個結論:「你絕對不能把一個人過分理想化。」昆汀在旅程終結時明白除了瑪歌,人生還有更多事情等待自己。 親愛的同學,人會迷失,會傷感,隨之過後便是成長,是收穫。思念的力量好大,能讓人糾結,也會令人思考。希望你好好體會這趟旅程給你的啟悟。 《紙上城市》作者:約翰.葛林。出版:尖端。(網上圖片)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粉紅兔講殺戮史

美國著名導演馬田史高西斯有一名句:'' The most personal is the most creative.''。作品要觸動人心,題材便要接近自身經歷。我相信創作如是,說歷史更如是。殺戮歷史很殘酷,但看受眾對象,說歷史故事也有不同的技巧和方法。 猶太人作家Judith Kerr(朱迪斯.克爾),在二戰時慘受納粹德國迫害,並把自身經歷寫成小說。沒有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場景,沒有波瀾壯闊的畫面,也沒有敲鑼擊鼓的震撼。她用一隻粉紅兔便吸引了小讀者的眼球,舉重若輕地把二戰歷史說了一遍。 Judith Kerr在德國的猶太家庭長大,父母都是精英階層。擔任評論家和劇作家的父親Alfred,一天突然收到一名陌生人的善意提醒,指他因批評希特勒已被列入黑名單,勸他趕快離國。雖然親友都叫他們不要過分敏感,但他們還是決定逃離,先後去到瑞士、法國和英國。 童年流亡經歷寫成小說 Judith Kerr把自己不平凡的童年流亡經歷,寫成了3部小說,其中一部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希特拉偷走我的粉紅兔》)是現時德國和英國很多學校的指定讀物,前數年亦被拍成電影。 故事中,作者以兒童的角度,敘述多年來跟隨父母顛沛流離的故事。主角Anna痛恨希特勒奪去她的粉紅兔布偶,因為在倉卒逃難時不能帶上太多東西,她無奈要在眾多玩具之中取捨,遺下了心愛的粉紅兔。希特勒不僅搶走她的粉紅兔,更奪去了她在德國的舒適大宅、要好的朋友、愛惜她的保母,以及叔叔Onkel Julius的生命。 Onkel Julius是在動物園工作的動物學家,曾認為Anna一家逃亡太衝動和杞人憂天。他一直以為自己不涉政治,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納粹德國該不會因為他祖母是猶太人而對付他吧。他錯了,正因為祖母是猶太人,他遭到動物園解僱,寄信給Anna父親時也要隱姓埋名,最後因鬱鬱寡歡而服藥自殺。 浪迹海外 見盡人情冷暖 Anna一家歷盡艱辛,見盡人情冷暖。原本在德國生活得安逸舒適,去到異地卻寄人籬下,左支右絀,連買一件外套、一件蛋糕都要仔細計算,落差很大。每次去到陌生環境,都要重新適應當地的文化、語言和環境,最令人遺憾的是,當Anna每次結交到一些朋友,都來不及道別,又要匆忙離開了。雖然一切都不容易,但Judith Kerr認為,她得到了很多熱心人的幫助,比起在納粹德國無數無辜喪生的猶太人,自己已是非常幸運。 歷史是由無數人的故事組成,有的是功臣名將,名垂千古;有的是昏君奸臣,遺臭萬年,但更多時候是由寂寂無名的小人物故事交織而成,這些小故事可能更扣人心弦。 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作者:Judith Kerr/出版:HarperCollins Children's Books(網上圖片) 文︰Carol Ma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以茶交流 啟發潛能 中學茶藝舍 孕育少年茶藝師

喝一口熱茶,不知令你聯想起什麼呢?茶是故鄉濃,有中學為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雅趣,近年積極推廣茶藝課程,更成立茶藝舍。短短3年,學校已孕育了2名青少年茶藝師,再次證明年輕人的潛能無限!   走入博愛醫院八十週年鄧英喜中學(下稱鄧英喜中學)新成立的英喜.茶藝舍,裝潢古色古香、怡情愜意,予人遠離煩囂的感覺。「這個倒是真,外面世界紛亂,經常叫人心煩意亂,但當你泡一杯茶,即使一個人品嘗,都可以令自己靜下來,暫時忘憂」,校長李慧說。 大學時修讀中文系的李慧,醉心中華文化,也喜歡茗茶,一直想弘揚茶道。直至2018年,遇上新入職、同樣熱愛茶藝的中文科教師羅凱玲,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在學校發展茶文化。 學習茶藝多年的羅凱玲(左),愛與學生分享交流,也喜見學生進步神速。圖中為凌躍月,右為張雪瑩。(黃志東攝) 初為小組形式 學生反應活躍 最初校方只是小試牛刀,以小組形式讓學生接觸茶藝知識;見反應愈來愈踴躍,遂在本學年投放更多資源,並在啟發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的理念下,透過人物(People)、地方(Places)、政策(Policies)、課程(Programs)和過程(Processes)的配合,把這個小組拓展成學會,又開設茶藝舍,以及納入「愉快星期五計劃」下的聯課活動課之一,以豐富更多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培養他們的生活品味。 李慧表示︰「『啟發潛能教育』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潛能,只要給予合適的舞台,並加以指導,學生通過鍛煉會得到成功。這些潛能,甚至有機會成為他們將來的終身事業。」 在剛過去的「敬師日」,學會成員便特意為校長和14名中文科教師泡茶及奉茶,中文科主任施莉莉直言很感動,「雖然他們在過程中很緊張,有跌杯的場面,但喝到他們奉上的茶,我還是覺得很溫暖。同時間,老師和學生都有機會交流茶藝知識,達到教學相長」。 施莉莉(黃志東攝) 將結合中文科 拉近中華文化 她又透露,正構思把茶文化結合中文科課程,「中三中文科有單元匯報,由學生在學科提供的選項中,自選一個去自主學習,以專題形式匯報。以往學生最感興趣的題目是節日習俗,今個學年或會加入『茶』,並透過專家分享和舉辦講座,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其實不是想像中般『遠』,可以很生活化的」。 主力搞手羅凱玲,則為兩名中四學生凌躍月和張雪瑩,年紀輕輕便考獲國家認受的青少年茶藝師資格而十分欣喜,「我在她們中一時開始教茶藝,兩個同學都是易緊張的人,最初可謂『每事問』,很怕犯錯。但今天,兩個女孩子已經淡定很多,也表現得很有條理,作為老師,很開心見到她們有這樣大的進步」。 李慧校長(左前)和潘錦偉副校長(左後)推動中華文化不遺餘力,更希望藉茶藝課程,發掘學生的潛能。(黃志東攝) 茶藝不僅是一個觀賞藝術,更是一門學問與修養。(黃志東攝) 學會成員在剛過去的「敬師日」為校長和全體中文科教師舉行奉茶禮,場面溫馨感人。(受訪者提供) ■學員心聲 ◆凌躍月(中四生) 從茶藝中學會專注 「學習茶藝之後,我發覺自己做事比以前更專注、更細心。因為泡茶有很多特定的步驟,而不同的茶葉,浸泡時間亦不同,需要牢記。試過泡茶時,只是一個步驟做不好,就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自此我領悟到,泡茶一定要專心,也不能急。」 ◆張雪瑩(中四生) 最大挑戰:3隻泡熱茶 「我自小也喜歡喝茶,沒想到在中學竟然有機會學茶藝。對我來說,最大挑戰是學用蓋碗泡茶,很燙手的,而且只能用3隻手指拿住,因此很容易手震,甚至跌杯。還記得考茶藝試當日,我也手震得很厲害,幸而最終也及格!」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特教樂與路:最美的堅持

我校的學生特別討人喜愛,皆因每個都很有「個性」,無論喜好、習慣、行為等,都很有自家的一套,想他們改變絕不容易。 學期開初,我向團隊提出,希望學校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早操歌,期望每朝跟學生在學校大堂熱熱鬧鬧一起做早操,學生先動動筋骨,然後精神抖擻回課室上課。起初,大家提出了一些擔憂:學生有無耐性排隊?然後還要跟大隊做早操?對於有自閉症的孩子,適應力及耐性絕對是個大挑戰,真的做得到嗎?於我來說,我覺得他們跟普通學生一樣,都應該擁有同樣的校園生活經歷,都可以守紀律,建立良好習慣,好讓將來順利適應社會的規則。 教師作曲填詞 創獨一無二早操歌 經過一個多月,一首完全屬於我們學校的早操歌終於誕生了!教師們自家作曲填詞、編排動作,名為《玉星操》。一分多鐘的歌曲,配以輕快旋律,歌詞琅琅上口,動作又易記,完全獨一無二,我極為喜愛。我知道期待的早操畫面一定會出現。 為了教學生做早操,教師們特意拍攝了一條示範短片,先讓學生邊聽邊看,建立初步印象。兩星期後,大家終於在學校大堂排隊預備做早操了。原先,教師計劃邀請3個學生一起帶領其他同學做早操,可惜「天氣不似預期」,好幾個同學都不習慣走到台前,走了幾步,雙腿就像被磁鐵吸着一般,怎也拉不動,堅拒上台,有些更開始有點情緒。 這些帶有偏執行為的孩子,從來都特別有個性。你最需要改變的不是行為,而是他們的心態和想法。他們需要理解改變的原因,改變會有什麼情况出現,否則只會帶來不安。於是,台上教師沒有跟他們角力,然後鼓勵他們:「下星期,你會上台做早操。」 每天「預演」 解除孩子恐怖 為了讓這幾個學生適應改變,教師們特意每天都做一些「預演」,提醒他們要負責做早操的任務,然後把這些步驟用圖畫及說話展示出來。學生經過多日「預演」,慢慢把要負責的任務流程放進腦袋裏,開始妥協了。我總覺得這些孩子的腦袋有一套獨有的程式,你必須要耐性拆解,才能把程式修改。 這天,一名最為「固執」的學生被教師帶到台上,請他帶領早操。他竟然沒有反抗,乖乖地站在台上,歌曲一響起,他就跟着教師及同學們一起做早操,只是動作有點跟不上,節拍時快時慢,非常有趣,大家都笑着跟這位「小老師」扭動身子。當音樂完了,他成功地完成整套動作。 下台時,班裏4名教職員立即蜂擁而上,就如歌迷擁着偶像一般,並用力豎起大拇指,不停讚賞他。我覺得開學至今最美麗的畫面就是如此,一個學生的成功,讓團隊直接感受到努力的成果,那份榮耀是屬於大家的。孩子們的堅持雖有個性,但團隊的堅持正正盛載着最美好的期盼和滿足。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再談「小學呈分試」

從事藝術教育多年,除了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學生,也遇到不同的家長。我比較欣賞那些着重培養小孩繪畫興趣的家長,多於只重視學科成績的,因為讓小朋友「享受繪畫樂趣」才是最重要。 小孩享受繪畫 呈分試事半功倍 但當孩子去到高小(小四至小六)階段,家長又會普遍變得緊張起來。因為念官津小學的學生,都要面對五年級下學期開始的呈分試。由於視藝科亦要呈分,原先的「興趣」也會隨之變得「實際」起來,單純讓孩子享受繪畫樂趣的信念,也在不知不覺間被動搖。 最近,我便遇到一名來查詢課程的家長,雖然孩子才剛升小二,家長已經希望「及早」為呈分試作好準備。為此,我決定以「視藝科小學呈分試」為題材,以系列形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學經驗,希望學生和家長因應個人情况,「及早」作出「適當」的安排。我深信,讓孩子帶着愉快的心情,以享受繪畫的心態去應付呈分試,自能事半功倍。 繪畫Q & A: 隱形人 「隱形人」這個主題,經常在電影和電視中出現,但想不到也會出現在課堂上。孩子對我說︰「昨天剛考完試,今天可以輕鬆一點。」於是今堂的主題我讓他作主。「隱形人!」孩子懷着自信、帶着微笑地說,顯然有備而來。孩子認為畫作主題既然是隱形人,即是看不到,所以今天繪畫課堂不用畫,他可以只看參考書。 正當他準備轉身往書架走去時,我把他叫住,「你先回來,看看我的示範 」。就這樣,精靈的孩子被我召回,乖乖坐下來,看我怎樣畫出他認為看不見的「隱形人」。 為了讓孩子安坐下來,我用較簡潔的方法畫出印象中的隱形人。穿上衣服之後,隱形的身體便會把衣服承托起來,再加一個百搭背景。(作者提供) 孩子對我說,小朋友的世界應該充滿色彩,少點玩電腦遊戲,多點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於是同一個主題便示範了兩次,孩子也提起畫筆,開心地享受繪畫樂趣。(作者提供) 文、繪圖︰Mr Liu 作者簡介﹕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孩子有異狀 咪畀學校知?

最近分別跟兩名家長朋友談子女經,一名是知道女兒有專注力不足及讀寫問題的媽媽;另一名是感到小兒子特別難搞,懷疑他有特別狀况的媽媽。前者在女兒初小階段已做了評估;後者則在小兒子升中前才排期做評估。作為父母,究竟確認自己孩子有什麼特別狀况較好?還是不知道較好? 堅持自己管教方法 無補於事 無論是已確認孩子有什麼狀况,還是察覺到孩子有狀况,卻沒打算去搞清楚的家長,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繼續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教導孩子。所謂自己的一套,很多時候就是兒時經歷過的,即上一輩的打罵方式。又有些家長聽取親朋戚友的意見,即使知道孩子有特殊教育需要,卻因害怕被標籤而不打算告訴學校,盡量隱瞞實情。孩子的日常自理、做功課和學習動機等,其實都特別難搞,夫妻因管教孩子意見不一而關係緊張都是家常便飯。慣用自己一套的,見孩子表現持續沒改善,當他們步入青少年反叛期,只會更加難搞……這時,因工作已身心疲累的父母,回家對孩子就是繼續的嚴厲、責罵或批評,這些孩子在校又不被明白和支援,結果將會如何?相信大家也想像到。 做好評估 對症下藥 其實說來說去的特別狀况,離不開就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或讀寫障礙。家長首先要明白,這些症狀,會為孩子帶來思想狀况、生活細節上一些執行困難和行為表現。以過度活躍症孩子為例,現在醫學界相信其成因是腦部化學物質的傳遞出現問題,他們集中力較弱,難以坐定定,容易碰撞別人,情緒亦會跳級;再以有讀寫困難孩子為例,研究指出他們腦部處理文字功能有先天缺損,不能以一般拼字或死記方式去記認生字。我見一些孩子為要追上父母期望而壓力無比;又見一些愈讀愈沒信心、動力消退,徘徊於放棄學習的狀態。我的經驗是,父母必須要知道孩子在生活、學習及社交各方面有什麼特別狀况,再要明白行為表現背後的原因。知道了又明白了,就不能再堅持用自己的一套。 標籤孩子的是父母 兩名家長朋友不約而同表示,不想跟學校說明孩子的狀况,怕被學校標籤。我回應道:「標籤孩子的其實是父母,而不是學校!孩子明明需要學校的特別關顧,這些機會,卻被家長剝削了……」自閉症孩子較固執易與同輩爭執,過度活躍症孩子在課室愛說話又「周身郁」,讀寫障礙孩子學習難跟上又不夠信心,如非家校坦誠溝通,孩子如何能被明白?即使學校本身有支援,如社交小組、情緒支援、言語治療、功課輔導、考試特別安排等,都會因為家長不願跟學校坦誠溝通,犧牲了孩子獲取適切幫助的機會。 回想家中情况,我和丈夫不知多少回為兩兄弟的行為問題而吵架。有什麼好吵的?說穿了,不就是因為我們都用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嗎?我覺得他知道了但不明白,沿用着他的一套,於是繼續行不通。他不明白我所明白,自己在氣壞時刻也曾用回自己的一套,結果當然不行。親子管教既沒掌握奏效方法,夫妻間又多傷害……所以說,知道,一定是好的開始。而當你願意捨棄自己的一套,當你不再做標籤孩子的父母,孩子才開始有出路。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偷睇孩子手機有理?

曾經看過一套電影,內容講述一個住在美國的孫兒到北京探望素未謀面的爺爺。兩爺孫相處了一段時光,爺爺經常在友人面前談到孫兒的個人生活,很多時令孫兒十分尷尬;最令孫兒氣憤的,是他發現爺爺曾偷看他的手機信息。 偷看子女私隱 破壞互信 相信現代的父母對保護私隱的意識也較他們父母輩高,但很多時為了想了解子女的一切,有意無意地過分關心子女的行為,甚至偷窺子女的個人通訊,例如手機、facebook、IG和電郵等,令子女感受到私隱被侵犯,破壞彼此互信的關係。 家長有時也感到委屈,自己的出發點是關心子女,避免他們受不良朋輩或事物影響,初心也是為了保護子女的成長,希望在子女有困難時作出適當的支援。 作為父母,有否想過為什麼子女不願意分享他們的事情?請不要過分擔憂,隨着年紀漸長,子女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變化,荷爾蒙影響了他們的情緒及判斷。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會把朋友的重要程度放在較前位置,他們傾向和朋輩訴說心事及尋求意見,所以家長不用自責,平常心的接受子女獨立及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切記不可有掌控子女的心態。 溝通3原則 化解冷漠 相信不少父母都發覺難以和青少年時期的子女溝通。筆者建議家長與子女溝通時可參考下列的3項原則: 1. 易地而處 感同身受 父母也曾經年少,儘管子女有時的態度和語氣令家長們感到很「不爽」,家長們要理解兩代成長背景和時代不同,大家對事物的理解和概念都不一樣。作為父母要與時並進,交換角度,嘗試代入子女的想法,理解子女的心態。 2. 冷靜聆聽 避免衝突 家長們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情緒主導了思考。情緒很多時會阻礙大家的溝通,更甚者會說出一些傷害彼此的說話。惡毒的語言說出去就覆水難收,影響深遠。在這個情况下,讓大家冷靜下來才展開對話。 3. 鼓勵溝通 分享想法 以開放心態,嘗試向子女表達你對他們的關心,並不是想操控他們的想法及行為,鼓勵子女分享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他們的立場及見解,在互相尊重及信任的基礎上,相向溝通。 只要子女能感受到父母是真心關懷,相信親情能融化冷漠的關係,子女終會選擇父母作為可信賴的溝通伙伴,願大家一起為子女的健康成長努力!   文:溫奕民(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