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上網:弄清「迷網」因由 溝通化解家庭衝突

在疫症蔓延下,有社福機構的健康上網支援熱線,在2021年提供超過12,000次服務,較2020年上升2.4倍,當中不少個案也涉及沉迷上網,並且帶來家庭衝突。疫情真的會驅使孩子「迷網」?面對這個21世紀頭號育兒難題,父母又可以怎應對呢? 家福會「健康上網支援網絡」設有熱線,並經常接到家長求助,內容多牽涉子女沉迷上網的問題。(受訪者提供) 香港家庭福利會(下稱家福會)自2011年起,展開「健康上網支援網絡」計劃,並應教育局的委託,向全港中小學生、家長及教師提供健康上網支援服務,同時推廣網絡安全信息。該計劃設有諮詢及輔導熱線,去年熱線的使用量激增,機構並同時為220個家庭提供個案輔導服務,當中主要關於學童「沉迷」網絡活動,包括打機、網上瀏覽等。 用打機引起父母注意 難道在疫情下,年輕人特別容易「迷網」,機不離手?負責該計劃的註冊社工蘇芷晴指出,很難一刀切地說。「有些情况,其實孩子以前一向都是花這麼多時間打機、上網的,只是爸爸、媽媽返工看不見。但現在他們經常在家工作,目睹一切,便覺得難以容忍。」她又見過有小朋友純粹想用打機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個案的父母分開了,小孩子很想他們復合,於是想出狂打機的方法,他覺得爸爸、媽媽會為着這個問題而有所溝通」。 當然,亦有一些與疫情相關連的個案。她表示,表列處所關閉、限聚令使年輕人無法連群結隊去球場打波、去「K房」唱歌,他們唯有靠上網打機來維繫社交生活。「聽過有年輕人說,其實不眠不休打機,他都覺得疲倦的,只是一班朋友都這樣玩,如果不參與,他擔心自己在WhatsApp群組沒有聊天話題。」 蘇芷晴透露,求助家長子女的年齡群,中、小學生約各佔一半,而衍生出來的家庭衝突,由口角、破壞家居物件到肢體碰撞都有。她說,當熱線輔導員接收到滿腔怒氣的家長來電時,首先會處理他們的情緒,「深入傾談後,會發現有時也不止於對子女打機的不滿,夫妻關係、跟長輩管教方法不一,都會令當事人感到很大壓力」。 蘇芷晴(受訪者提供) 互相體諒 問題迎刃而解 至於該如何處理學童「迷網」的問題?蘇芷晴稱,應對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方法截然不同。「前者尚且可用約法三章、從旁監管的方法,但後者,想管也管不來,唯有一家人平心靜氣去溝通。」她補充,沉迷上網往往是冰山上的表層,最核心的問題,其實是親子間缺乏良好的溝通。「當我邀請爸爸、媽媽、子女各自表述對『打機』問題的看法時,會發現大家的向度很不同。爸爸、媽媽只看到子女『成日』打機,荒廢學業,卻看不到孩子其實是完成半天網課、做好功課,空餘時間才鬆一鬆的,當然也沒有聽過子女因打機享受到的成功感、建立起社交等心聲;子女同樣亦只看到父母囉嗦、很煩的一面,卻不理解他們的苦心,包括擔心孩子的健康、學業、前途等。」 她建議,一家人應先交流想法,之後再一起協商,可如何好好處理上網的情况,「只要彼此的溝通之門打開了,親子間互相有多一點體諒,其實很多問題也迎刃而解,大家也未必再執著於上網、打機是多或少一小時」。 社工指出,孩子「迷網」往往只是冰山上的表層,當他們年紀愈來愈大,家長很難再用「高壓」手段,建議大家應作坦誠溝通,彼此表達想法,之後再尋求協商解決的方法。(graphicnoi@iStockphoto) 疫情下,年輕人和朋友見面的機會大減,不少都靠上網打機來維繫友誼。(Edwin Tan@iStockphoto) ◆INFO 健康上網支援網絡 家福會「健康上網支援網絡」設有熱線及WhatsApp,歡迎關注上網問題的學生、家長及教師提出諮詢,當值註冊社工及熱線輔導員會作出解答和支援。 熱線/WhatsApp︰5592 7474 服務時間︰周一至六(公眾假期除外) 上午9:30至晚上9:30 費用︰全免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不一樣的暑假

疫情再襲,政府宣布將暑期提早至3月。消息一出,相信不少家長也會因迎接不「暑」的暑假感到措手不及。 以往的暑假,學生已經完成該學年課程,家長會安排不同課外活動,甚至一家到海外旅行,讓孩子暫時放下學業,放鬆身心,好好休息,真正投奔暑假。然而,今年暑假史無前例地提前,家長陷入兩難,原因是假期後,子女要重新追趕本學年的學習進度,部分學生更要面臨考試,假若在暑假讓子女大玩特玩,會擔心他們重返校園久久未能投入,家長該如何是好? 確立目標 制定時間表 本年暑假共有6星期,如何善用這段時間十分關鍵。若孩子缺乏目標,渾渾噩噩,便如同虛耗光陰。因此,家長可跟子女一起訂下暑假目標,如學習目標、玩樂目標等,不要只偏重學術。目標不必遠大,卻要清晰和具體,例如完成10盒LEGO積木、學會煮10道菜式、看完1套《屁屁偵探》、閱讀10本書籍等。在學習方面亦然,家長在計劃跟子女重溫和預習課題時,可訂立每天的頁數。每天完成數十頁當然不切實際,重點是讓子女暑假期間玩樂有時,學習有時,開學自能輕鬆投入學習。 目標因人而異,親子一同訂立目標的過程才至關重要。我建議父母可先計劃玩樂目標,引起子女對訂立目標的興趣。確立目標後,便可着手訂立時間表。時間表該包括學習、活動和作息時間三環。過程應與孩子商量,他們會對實行目標更投入。 設獎勵計劃 孩子更投入 香港有不少雙職家庭,子女放暑假,父母依舊要兼顧工作。讓子女參加專業導師課程,就不怕子女無所事事了。儘管現時疫情嚴峻,不少學校和校外機構仍提供各類型網上課外活動,讓子女能安坐家中學習新技能。另外,為孩子規劃課外活動之餘,亦應加入親子時間,加強親子關係。 此外,父母亦可以為子女制定獎勵計劃。每當孩子完成當日目標,父母可給予貼紙作為獎勵,當子女的貼紙累積至特定數目,便可換取禮物,父母甚至可在暑假完結後向子女頒發獎狀、獎牌或獎杯等,讓孩子更熱中於實現目標。 面對同一處境,人人選擇不同,但只要好好規劃,家長與學生都能享受這突如其來的暑假,絕不會浪費時光。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提早暑假 家中「放電」貼士

政府2月下旬宣布因疫情嚴峻,本地幼稚園、中小學在3月提前放暑假。突如其來的政策,或許讓部分家長措手不及。沒有了網課,公園設施又關閉,外出行街散散心又擔心感染,看來家長要給家中孩子「放電」,的確要花點心思。筆者以下提供一些建議,希望幫助到家長在家亦可跟孩子同樂。 自製家中親子活動 家福會就疫情推行「逆流而上 家添愛」計劃,期望為本港家庭提供正能量,齊心合力抗疫。計劃針對家庭在疫情下的不同需要或遇到的問題,提供實用的建議和資訊。家長可到以下網址(www.hkfws.org.hk/news/latest-news/virus-help)瀏覽、下載及分享予有需要人士。網址內除有實用資訊外,亦附有親子網上學習資源、家庭遊戲卡,自製口罩套等活動教材套,讓家長與孩子不用外出,在家也可以參加親子活動。 參加Zoom網上活動 疫情下,學生以Zoom上網課,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事實上,在疫情下不少社福機構都按疫情動向,將面授小組轉到網上舉行。本會青少年服務中心亦緊貼社會需要,首辦春天網上暑期活動。家長如有興趣可以瀏覽(www.instagram.com/p/CaRw19EP_0l/)以獲取最新活動消息。 斷捨離 尋找平靜快樂 斷捨離源自日本,簡單3個字卻有深層意義:「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回想一下,你有試過斷捨離嗎?如有,最近一次是多久之前?在家中劃分不同區域,慢慢與家人一同把不需要的物品掉棄,不再為不重要的人與事煩心,自然心情亦會平靜和快樂。 疫情下,太多的不確定性,為明天感到憂慮也可以理解。但記住家庭幸福是需要時間與家人齊心一同去經營,即使再多的擔憂,也不要忘記與家人一同分擔與分憂。 最後,筆者想提醒家長照顧孩子之餘,自己亦要建立MeTime去做一些喜歡的事以放鬆心情。平日亦多留意自身及家人的精神健康,有需要時請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本會亦設有 「家福關懷專線」︰2342 3110,由受專業培訓的義工向來電者提供情緒輔導及支援,並為有需要人士作服務轉介。 文:麥凱兒(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引導父母學習善意溝通(下)

上篇(https://bit.ly/3pReXHp)我們回顧了成年人「溝通轉化」的4個階段,包括「無意識」、「覺察」、「掌握」及「內化」。這篇,我們會透過實例,看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導父母「覺察」自己的溝通習慣。我認為當中有兩個關鍵技巧,包括「評價轉化觀察」及「詢問感受」。現在,我邀請你代入成年子女的角色,閱讀以下情景。 今天,母親找父親幫忙買餸,父親勉為其難地答應。從街市買完回來後,父親雙手各拿着數個膠袋,有些狼狽。由於他有便意,於是把餸菜連膠袋都先放到客廳桌上,然後去洗手間。恰巧母親從房間出來,看到桌子上「污糟」的膠袋,甚至有水從其中一兩個袋中流出來,便指着父親大聲說:「你啲餸買完返嚟就唔理?平時翹埋對手咩都唔做,叫你做嘢就求求其其!」父親激動回應:「你成日都淨係識得發脾氣話我,你啲嘢周圍放我都未出聲啦!」 情景發展到這裏,如果你是旁觀的子女,第一句會說什麼?請雙方息事寧人?還是支持其中一方? 根據「溝通轉化4階段」,父母親現正處於「無意識」階段。因此,我會建議你嘗試透過「評價轉化觀察」和「詢問感受」,引導父母親「覺察」自己。例如,當母親說完後,我們可以嘗試立即「轉化」:「媽咪,你剛剛嘅意思,係咪指當你見到餐枱有未妥善放好嘅餸菜時,你覺得好嬲、好困擾?」又或者當父親說完後,我們可以嘗試這樣「轉化」:「老竇,你剛剛嘅意思,係咪指當你見到媽咪用手指指着你,又聽到佢用比平時大聲嘅語氣同你講說話時,你覺得委屈、泄氣?」 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 不妨試試比較兩個版本(父母親原本的說話,和子女轉化後的說話),你會發現當聽到第2個版本時,我們會比較平靜,有空間思考事情的緣由,並嘗試理解對方。作為子女,在轉化過程中,我們要盡量以客觀的角度準確描述狀况,讓雙方在共同的事實基礎上討論,並邀請大家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再舉一些生活中的日常例子。近日疫情嚴重,大家都減少出門,家人相處的時間多了,摩擦也可能隨之增加,每一次的吵架,其實也很可能來自一兩句衝口而說的氣話,例如「你唔好咁煩啦」、「咁小事你唔使大驚小怪吧」、「你唔識就唔好亂講」等。我建議你繼續嘗試運用「評價轉化觀察」和「詢問感受」這兩個技巧,例如:「媽咪,你剛剛嘅意思係唔係指,當你專心煮飯嘅時候,唔想分心,所以想請老竇唔好打擾你?你有啲唔耐煩?」又例如:「老竇,你剛剛嘅意思係唔係指,當媽咪指張枱有污漬時,你認為抹乾淨就可以,因為大家都會有唔小心嘅時候?你剛剛係咪有啲唔自在?」 當我們慢慢習慣使用「評價轉化觀察」和「詢問感受」後,家人也會漸漸從「無意識」進入「覺察」,再透過學習進入「掌握」,最後「內化」。語言上的小小改變,長遠能帶來關係的大大改善。     文:郭梓樂(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第一顆草莓最美味

《世界第一的草莓》 作者:林木林。出版︰拾光。 (網上圖片) 有一天,白熊收到一封信,信上寫道,將會寄她一顆草莓。 白熊坐立難安,雀躍地期待着第一顆草莓的到來。白熊充滿了期盼和想像,究竟收到草莓後,應把草莓放在最好的盤子上,抑或放在看到藍色大海的窗邊?究竟拿來做項鏈,抑或做一隻「紅寶石」指環?白熊興奮得不得了。 對待第一顆草莓珍而重之 終於收到第一顆草莓了。白熊心醉神迷,圍着草莓翩翩起舞,還愛不釋手,細數草莓上的顆粒,然後擁着草莓、聞着甜美的香氣進入夢鄉。 翌年,白熊收到了兩顆草莓,她決定邀請朋友們一起享用。他們都隆重其事,不僅悉心打扮——頸上繫上蝴蝶結、頭上頂着髮飾,還珍而重之地拿出最高級的盤子、閃閃發亮的刀叉享用。 後來,白熊收到的草莓數量逐年增加,多得吃不完,唯有隨意擺放在地上,放在餐桌上和椅子上。白熊再沒有像從前般,執著於用華麗的盤子盛裝着草莓,也不再講究要用刀叉慢慢地享用了。 這是本關於經濟學的書,解釋了邊際效應遞減理論。第一次品嘗到的草莓是最好吃的。隨着得到的草莓愈多,喜悅的感覺卻愈來愈少,家的空間也愈來愈小,就連味道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了。 正如一個小朋友得到夢寐以求的玩具,可能會快樂上好幾天;但當玩具的數量不斷增加,小朋友會漸覺沒有什麼大不了。面對排山倒海的玩具,自然不懂珍惜,即使丟失其中幾件也無動於中。 給予太多玩具 扼殺孩子創意、專注力 少即是多,多不如少。不少學者都提出,給予太多玩具會扼殺小朋友的創意、想像力和專注力。相反,對於物質匱乏的小朋友,即使是一條橡筋繩、一顆彈珠、一塊石頭,也可以發揮小宇宙,鑽研出千奇百趣的各種玩意,打發一整天的時間。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物慾橫流,購買多一樣東西,家裏便少了一點空間;每天可能要花點時間打理,這又少了點時間;然後又要與朋友擁有的物件比較一番,這又多了份不安,彷佛落入了永不止息的循環。物件是多了,但卻不見得更令人快樂。 怪不得,白熊懷念的,還是收到第一顆草莓時的感覺——那才是世界第一的草莓。 文︰Carol 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潮媽寶典:為孩子創造永續環境

陳寶儀(Po)是兩孩之母,有孩子後對衣食住行更為講究,她逆勢創業,成立涵蓋飲食、時裝、美容等不同方面的平台,堅持永續的理念,希望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創業雖然很忙碌,但Po仍每天堅持和孩子一起吃早晚餐,互吐心事,當一個願意聆聽和分享的媽媽。 Po曾經歷產後低落期,那時來自四方八面的育兒建議、紛亂的資訊讓她感到焦慮。「做了媽媽,我到底要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這個問題終日縈繞心頭,她嘗試通過閱讀和上網找尋答案。一天,她偶然讀到美國作家Anna Lappe的一句話「我們每一次消費,都在選擇這個世界的樣貌」,讓她如夢初醒:「為人母親,一定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確保子女所用的均是安全。所以激發起我希望貢獻一分力,讓下一代享受美好的大自然,而不是在紀錄片中才看到已絕種的動植物。」 如何將永續概念普及化,帶到生活的每一個部分?「不如就從我最喜歡的珍珠奶茶開始。」行動力強的Po便改良配方,採用鹼性水、純天然植物奶、純植物成分的椰糖、羅漢果糖與黑糖蜜,並搭配薑黃、巴西莓及辣木葉等食材自製珍珠,製作出一杯好喝但不罪惡的純素珍奶;就連手搖杯也花了心思,使用了來自植物澱粉的原材料,在特定的堆肥環境中,大約40天即可由微生物自然分解。後來她又進軍服裝和美容行業,永續王國進一步擴展。 Po在疫情持續的2020年創業,筆者大讚她「勇」,她的回應是:「創業沒有一個最好的時機,永遠都有危與機。疫情使我們重新審視世界,關注健康,更加思考永續。別以為自己很渺小,什麼都做不了,踏出第一步,你無法預計能影響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會響應你!」 Po創業後雖然少了時間,但親子互動更高質了:「做全職媽媽時,當孩子遇到困難,我忍不住馬上解決,忽略了他們正在想辦法,長此下去,孩子可能會和媽媽斷了溝通,認為媽媽不信任自己,甚至自覺沒用,最後習慣被大人安排,由大人解決問題。現在我忙,他們反而有空間自我成長。」 陳寶儀常帶孩子親近大自然。(作者提供)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2:00至4:00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t.rthk.hk/j3c9o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的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家長多鼓勵 孩子添勇氣

上回提到劇集《IT狗》的木訥男主角在慶祝活動上突然rap歌,卻因緊張而忘記歌詞,幸虧有戰友即時接棒rap下去。大家試想想,如果閣下需要當眾表演rap歌,會有什麼感覺呢?焦慮、擔心、緊張、尷尬?你又會希望身旁的聽眾和朋友有什麼反應呢? 小孩成長必經緊張尷尬 能夠面對和克服困擾的情緒感覺,在眾人面前唱歌,的確是一項勇敢的行為;小朋友克服打針的恐懼,也是一個勇敢的行為。從小我們會經歷很多新機會、新嘗試,少不免都會帶來緊張尷尬。如果家人和朋友「笑埋一份」,大概會令你更難受。相反,如果身邊人都展現支持與鼓勵,為你加油打氣,可以想像你會更有動力和幹勁去表現自己。 因此,作為家長,如果想孩子學習到如何正面去克服困難,勇敢面對新嘗試和新挑戰,平日就要教導孩子接受自己不同的情緒,感到擔心、焦慮和尷尬乃自然不過的事;同時明白出現有關的情緒實在是一種「共同人性」,其他孩子和自己都一樣,會出現那種類近的感覺。既然「大家都是如此」,就更容易做到「不以為意」。 掌聲、歡呼聲鼓勵 助小孩增勇氣 此外,在接受自己的情緒之餘,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亦應該向孩子示範,當其他人在學習和表演時顯得驚慌和擔心時,如何以掌聲和歡呼聲為對方打氣:「加油呀!」、「比上次做得好了!」;亦可以加入具體的建議,例如:「(吹牧童笛時)練習了3次,有進步了,試多一次!」、「(唱歌時)留心節奏,慢少少,就會更好」、「(游泳時)踢水大力一點,就會再快點」、「(準備打針時)保持呼吸,手拖住、望着媽媽」。孩子聽多了,自然會潛移默化,成為一個好鼓勵、具勇氣的人。 (插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租樓好難?

移民英國,「衣食住行」中,最令人煩惱的可能就是落腳選址。怎樣才是合適的落腳點?我通常都會以資金、學校、工作、治安、交通、生活便利、環境等方面,按家長的要求向他們提出建議。當決定了目標地區之後,下一步就自然是「搵樓」。 人生路不熟 買樓不如租 有不少朋友可能在香港一向都住在自置物業,或恐怕英國樓價續升,很想直接在香港就遙距買樓,不用花費租金,直接入住自己擁有的房子,一勞永逸。但我通常都建議先租住1年較好。 原因很簡單,除非你很熟悉英國,或者當地已經有家人朋友,必定會在某指定地點長住下去;否則,在未曾落地親身去感受過之前,都未必知道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定居下來。如果有年幼子女的家庭,未來亦可能會隨着升學而需要搬遷,孟母三遷亦是本地人的常事。租錯了樓,最多只是住一年半載;但買錯了樓,要易手就不是易事。在英國二手樓房買賣並不如香港活躍,而且成交需要很長時間。 越洋先租?先住民宿再找屋? 決定租樓後,究竟是越洋先租好?還是先住當地民宿,再慢慢找好呢?這就得要看自身情况。不趕急需要有住址證明,而且家庭成員行動能力較強,又不介意付民宿費用,慢慢讓自己親身視察樓房及附近環境才決定,那當然是最好。現在英國已無任何防疫限制與隔離,大家可出入自如。 但若然你需要趕快報學校,希望未到埗就能遞交申請,又或者家中有許多小孩,每次搵樓都要帶着一家大小,其實也相當吃力。這時候,你就需要有當地朋友幫忙,或者找sourcing agent協助。 另外,在英國無論是買樓或是租樓,買家或租戶都不用付經紀佣金,但與此同時,地產經紀亦只會代表業主。這並不是說地產經紀會損害租戶權益,但當雙方有矛盾時,業主永遠才是他們的真正客戶。在面對繁複的租務程序、租戶審查時,就要更加小心。 英國人怕租霸 審查做到足 很多朋友都向我抱怨英國的租樓程序過於繁複,為什麼已經「一炮」過真金白銀付半年、一年租金,還要查家宅,彷彿要知道前世今生般!無他,英國的租務條例比較保護租客,業主並不容易趕走惡租霸,因此租客身家清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對業主來說非常重要。我亦遇過有業主堅拒不接受沒有工作的租客,就算你肯預付一兩年租金都不行。他們為免易請難送,都必定要求租客通過租務審查,包括工作審查、資金審查及以往租住審查。租務審查是經第三方專責,就算你身在海外,他們仍是會聯絡你以往的僱主及業主,亦會對你的預付租金作打擊洗黑錢的審查。 將心比心,如果你在香港有一個單位放租,租客是新來港移民,不論語言、膚色都和自己大不同,又沒有穩定工作,就算他願意預繳1年租金,你又是否毫無戒心呢?而且英國人比較着重直接交流,他們都希望見到你或最少見到你的代表,才放心租樓給你,「隔山出租」物業並不常見。再加上,英國的租務市場以當地居民佔多,許多地產經紀都不熟悉與海外租客溝通,故對長途電話或e-mail的查詢,回覆態度都不太積極。這些因素,都增加了越洋租樓的難度。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童心抗疫:學校變陣應對 「暑假」後趕課程迎測考

(Hakase_@iStockphoto)   為配合政府全民強制檢測計劃,全港本地幼稚園、中小學提早在3至4月放「暑假」,對一眾已暫停面授課堂近兩個月的師生、家長來說,可謂雪上加霜。亦因應這個突如其來的長假期,學校各有應變措施,以小學為例,都普遍以力保小五生下學期呈分試成績,以及小六生「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Pre-S1)的表現為最重要的任務。   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取消過兩屆小六下學期呈分試,但小五下學期是學生首次呈分,也是左右「中一自行分配學位」大局的其中一個重要數據,教育局不輕言棄考,最新公布把小五呈分試成績資料遞交日期延至8月12日。 敲定小五呈分考試範圍 可預早溫習 為幫助小五生在「提早暑假」後,可應付這重要一關,很多小學都不敢怠慢。其中福建中學附屬學校(福附)校長徐區懿華(Eva校長)便在3月「暑假」前臨時變陣,拍板敲定以放假前第二學段的學習內容作為考試範圍,換言之,學生可利用這一個多月的「暑假」預先溫習,作好準備。 「我的做法,不是縮窄考試範圍,而是提早讓家長知道,究竟呈分試具體的考核範圍是什麼。社會已經太多不明朗、不可預知的狀况,我相信,如果有些事情能讓家長早些掌握,他們會安心些。」Eva校長說。 福附每學年共有3學段,正常來說,每學段都有一次考試,而小五呈分試,一般是呈交第三學段期終考試的成績。然而,今年卻「特事特辦」,「『暑假』後,一至四年級同學便隨即展開第三學段,但五、六年級就不會。老師會先幫助他們重溫第二學段的學習內容,然後提前在5月12至17日期間考試,之後才開始第三學段教學」。她補充,不採用第三學段考試做呈分,是想避免學生因為「學唔切」、「溫唔切」而影響成績。 徐區懿華(受訪者提供) 應變措施:為減低小五學生應付呈分試的壓力,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將以「暑假」前第二學段的學習內容作為考試範圍,讓學生可充分利用假期預先溫習。(資料圖片) 編排相關課程作業 力保Pre-S1 另一方面,教育局長楊潤雄亦決定不取消原定每年7月中旬舉行的Pre-S1考試,但暫延至8月2日開考。因為按現行機制,局方會每兩年抽樣一次,以衡量學生所屬小學的表現,作為中一派位的調整工具,以決定小學三個派位組別學生學額的比率。而原先2020年是「抽樣年」,但當時同樣因疫情緣故取消,他說如長期不考,或影響局方掌握學校及學生表現。Eva校長對局長的想法有保留,「我覺得對學生、家長來說,這個未必是好的安排」。 她不諱言,福附是直資學校,大部分學生都直升福建中學,因此Pre-S1對該校影響輕微,「其實現在最需要關心的,不是讀書、成績好不好的問題,而是生存考驗的問題。在當前社會面對如此重大危機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應該把精力優先放在防疫、遏止疫情,以及如何保持精神健康的問題上,這些比起考Pre-S1更加重要」。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校長會主席、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校長吳永雄則原則上同意楊潤雄的說法,因為今屆小六生的升中派位,已經是沿用2016及2018年Pre-S1抽樣所得的平均成績,倘若2022年又再取消抽樣,他擔心數據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也受影響。然而,要處理這個問題,不論學校或學生,壓力亦很大。 「因為這幾年,學生停課的日子實在太多,如果學校不先花些工夫,就隨便讓學生去應考Pre-S1,恐怕結果會很慘烈。」他相信,業界現在也忙於籌措,如何讓小六學生考畢校內試後,還能騰出空間好好準備Pre-S1。 吳永雄承認,今個「暑假」對該校學生來說,不會太輕鬆。「以往暑假,我們也有功課給學生,但內容就跟課程無太密切的關係。不過,今個『暑假』就不一樣了,我們會編排一些跟課程內容相關的假期作業,而且我已特別提醒教師,假後一定要追趕進度,因為我們假設4月中能復課,學校都需要有最少8個星期面授課堂,才適合安排學生測考,那可以預期,大家都不會輕鬆。」 吳永雄(受訪者提供) 提早暑假「買一個希望」 不過,亦有學校選擇從容面對。聖博德學校校長張作芳表示,雖然現在破天荒「提早暑假」,但由於本學年最後上課日也順延至8月12日,因此在「帳面」上,該校只是少了幾個上課天,實質差距不大,她估計,只要減省少許試後活動,今學年的教學進度可維持不變,問題不大,「我反而請教師今個假期不要給小朋友太多功課,都是以閱讀為主,不要安排紙本功課。因為學生、家長都需要去檢測,我不想為他們帶來太大壓力」。 談到在3至4月加插「暑假」,張作芳稱,肯定有打亂學校陣腳,以該校為例,已馬上把3月底的考試,順延至5月底,但她個人還是支持政府這個決定,當是「買一個希望」。「我心底裏最希望停下來的這兩個月,最終可以換來香港變回正常,換到我們盡快可返回學校上實體課。既然已經再沒有其他辦法,那就即管一試吧」! 張作芳(受訪者提供) 學界都期盼全民強制檢測能為香港帶來出路,希望短暫停課,最終可換來以後正常的校園生活。(資料圖片) 教育局決定維持今年的Pre-S1考試,但暫由7月中順延至8月2日。由於今年是「抽樣年」,收集到的數據,將影響小學未來數屆升中派位3個組別的學額比率。(資料圖片) 其他影響:小一適應課程或延至9月 天氣乍暖還寒,已經迎來「暑假」,雖然教育局多番解話,指有關安排純粹調動假期次序,但現實又是否如局方所說般輕鬆呢? 行政工作受影響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校長會主席、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校長吳永雄說,他十分體諒和理解政府這個決定,但在實際操作上,卻不是調動假期或把上學日數「拉上補下」就等於沒問題,尤其很多行政工作,都需要留待7、8月才可處理。「今個學年最後上課日會延至8月12日,新學年則維持在9月開始。以往行政同事會有兩星期暑假,然後才籌備新學年的事宜,包括規劃課程、編排課擔、訂定校曆等,但今年恐怕難有假期安排了。」他反問,難道學校可把這些工作提前在3、4月「暑假」做嗎?根本不可能。「學年一日未完,我們怎做課程檢討、學生成績檢討?加上這刻又未知新學年有否人事變動,因為常額教師辭職,一般在5月31日通知,因此實際上,我們今個『暑假』什麼規劃也做不到。」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福附)校長徐區懿華同樣認為,牽一髮而動全身。她透露,福附原計劃在8月中舉行的小一適應課程,今年相信要取消。「自從疫情以後,我們都當小朋友沒讀過幼稚園,儘管幼稚園已經很努力,但始終經常停課,近年小一生的成熟度、自理能力,都跟以往的學生有很大的落差,所以福附近兩年8月中便開學,給小一生有兩星期的適應課程。但今年8月12日之後才正式放暑假,如果再做兩星期適應課程的話,小朋友變相『直落』無休息,這亦不是太好。」她初步構思,新學年全體學生9月1日開學,小一適應課程會順延在9月。 家長心聲 小六生家長︰ 影響升中部署 受第五波疫情影響,Kanris兒子Jonathan的升中部署也難免受影響,「都擔心萬一自行(自行分配學位)不成功,又取消了呈三(第三次呈分試),會影響大抽獎(統一派位)的結果」。她又說,以往暑假都會買暑期作業給Jonathan做的,當作溫故知新,但今個「暑假」來得太早,學年又尚未完結,她預料很多題目兒子都不會做,所以也沒有花錢購買了。轉眼一個學年過了一大半,她笑言身邊很多家長都形容子女上進心「清零」,近視則「加零」,「當跑步都要戴口罩的時候,唯有個個小朋友都留在家打機,近視不加深才怪呢」! 小五生家長︰ 呈分試備戰變懶散 黃太認為,「提早暑假」對其子最大影響,是備戰小五呈分試的心態。「原本3月是第二學期考試,讓小朋友可在呈分試前『熱身』,但現在第二個考試取消了,孩子變得很懶散。」黃太又擔心「暑假」後,教師為追趕課程,教學進度會加快,兒子消化不來,「其實對小朋友來說,只是先甜後苦啊」! K3生家長︰ 自理、社交能力稍退步 面授課堂大幅減少,余先生指Jabez的自理能力、待人接物也稍稍退步,「返學很有紀律的,但現在吃飯、餐桌禮儀、禮貌等,表現都不及以前」。另外,Jabez每天只有短短30分鐘網課,教師難以花時間指導他執筆寫字,這個重責,便落在爸爸身上,「比起家姐當年,Jabez現在的寫字量是少的,都要靠我去教他」。不過,余先生不太擔心兒子小一適應問題,他打趣說︰「我相信來年全港小一生的情况也差不多,不會有孩子特別『標青』吧!」 Kanrisa與兒子Jonathan(受訪者提供) Jabez(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由支援非華語學生 到促進多元文化學習

自從非華語學生進入主流學校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須同時兼顧不同背景的學生。我們看待這個狀况,可以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取向。 視非華語為「不足」 聚焦包容 第一個取向是,因為學生能力水平參差,令教師很難照顧,這是有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就此,教育局推出政策「加強幼稚園對其非華語學童的支援」、「照顧非華語幼兒學習中文」,而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可獲資助(教育局通告第14/2019)。 由於重點在支援非華語學生,我們便聚焦在他們的不足,例如學習中文缺乏語境、困難重重等。兒童圖書(例如《嘉嘉的外籍朋友》、《我們都一樣》等)中的典型情節總是:非華語學生來自貧窮家庭,不諳中文,沒有自信,對中華文化一竅不通。幸而,有華語學生充當愛心大使、小老師,經常與非華語學生聊天、閱讀圖書。最終,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大有進步,也融入學校生活。這些故事對於華語學生的啟示是,要接納、包容非華語學生。 至於沒有非華語學生就讀的學校,課程保持原狀,教師和學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視非華語為「長處」 雙向交流學習 看待非華語學生的另一個取向,是視之為社會重要的資源。 由於不是支援,焦點不在非華語學生的困難;而是既然課堂有非華語學生,教師怎樣發揮他們的長處,從而促進全部學生的學習?舉個例子,一般華語學生學英文,每每缺乏說英語的機會,而部分非華語學生日常慣用英語,口語很流利。教師如何盡其所長,以協作學習的方式,提升華語學生的英文? 另一個例子是,教師教「了解世界」、「尊重不同文化」等課題時,可以邀請非華語學生分享生活經歷,具體而實在。反之,沒有非華語學生的課堂,教師唯有依靠教材中的他人經驗。 非華語學生增添了學校的多元文化,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方式。因此,華語學生對非華語學生的態度,不是要包容別人的缺點,而是由衷賞識對方的文化習俗,彼此欣賞、互相學習、雙向交流。 我們21世紀的教育願景,不正是希望學生走出香港,將來擔當華語地區與鄰近國家的橋樑?就算沒有非華語學生就讀,多元文化學習同樣重要。 綜合而言,兩個取向之間並沒有其中一個較優勝。假如我們是倡導政策、向政府爭取資源的社工,跟我們是每天以言行舉止作為學生榜樣的教師,我們所選擇的取向便可能完全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的想像中只有單一取向,比起我們能夠依照特定情况,從兩個取向中選擇較適合的一個,當然後者更靈活。期盼我們與非華語學生一起成長,培育覺醒多元文化的下一代。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