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劇目:合家歡電影、話劇推介 線上睇好劇 暑假宅家解悶

今個暑假,不妨把戲院、劇場移師家中,一家大小齊坐客廳觀賞精彩的線上劇目,共度溫馨的親子時光。(設計圖片,imtmphoto@iStockphoto) 以往每逢暑假,總有許多合家歡電影、話劇上畫和公演,但今個非一般假期,由於戲院和劇院也受防疫條例所限需要關閉,小朋友無法入場睇好戲、賞好劇了。那又毋須太失望,因為不少精彩劇目已經移師線上播,孩子即使宅在家,一樣可以過一個娛樂豐富的暑假! 彼思新作 串流平台首映 (機構網頁) 喜歡3D動畫電影的小朋友,一定不可以錯過迪士尼與彼思今年的新作《熊抱青春記》(Turning Red)。這套原定3月於美國、香港等地上畫的電影,受疫情影響,最終改為在Disney+獨家上線。 《熊抱青春記》是加拿大華裔女導演石之予的作品,故事背景雖然發生在加拿大,但滲入不少華人元素,包括主角李美蓮(美美)是一個居於多倫多China Town的華裔女生,一家人都喜歡看廣東話電視劇等,相信大家看起來會特別有親切感。 13歲的美美,正值青春期,身體、性情、人際關係出現各種轉變,最神奇的是,小妮子一激動,就會馬上變身成為一隻超巨型的小熊貓,帶來很多惹笑的場面。除了有喜劇元素,電影也聚焦於親子關係,一個嚴厲管教的虎媽和一個尋求自我的女兒,母女衍生出來的矛盾與衝突,值得坐在電視機面前的家長和孩子反思。 Disney+是迪士尼旗下影視串流平台,去年11月中旬在港啓播,彈性在於毋須簽合約,家長只要支付月費$73(年費$738),小朋友就算抗疫在家,都有源源不絕的卡通電影、動畫等相伴,肯定不愁寂寞了! 詳情︰disneyplus.com● 幼兒劇場 拜見東海龍王尋找月亮 (機構網頁) 今個暑假,非牟利「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分別推出2個全新線上劇目,分別是適合3歲以上的《龜丞相》,以及適合2至4歲嬰幼兒的Baby Moon。2個劇目原定在3至4月期間在荃灣大會堂演出,因疫情關係,場地持續關閉,主辦單位現改為網上轉播,讓觀眾租借觀賞,從消費者角度,未嘗不是一個更划算的選擇! 《龜丞相》講述大海深處有一個王國,所有海洋生物都住在那裏,東海龍王和鯉魚丞相一起管理這個國家。為了剷除鯉魚丞相,東海龍王揮動定海神針,導致大海翻騰、生靈塗炭。善良的小龜寶寶得到神仙相助,決定拯救東海王國! Baby Moon則是一場尋月亮之旅。月亮在哪裏?在帽子裏?在外套裏?在鐵罐內?在被單內?原來月亮在跟小寶寶玩捉迷藏。擅長舞蹈的演員會以優美的舞蹈動作,配合嬰幼兒熟悉的聲響,以及他們偏愛的頻率和音樂,帶領小人兒一起體驗情緒。 《龜丞相》/ Baby Moon 日期︰3月25至27日(周五至日); 4月1至3日(周五至日) 收費︰每劇$150 購票︰bit.ly/3CCBjS1(《龜丞相》) bit.ly/3t5c080(Baby Moon)● 親子音樂劇 探索彼此的星球 (機構網頁) 同樣受疫情拖累,一直無法公演的兒童音樂劇《渺渺的秘密星球》,主辦單位「製作劇場」已改為網上播映,由即日起至本月31日,大家可在網上租借觀賞。 雖然是一齣兒童劇,但當中探討的,卻是意義深遠的親子關係,所以絕對適合爸媽和孩子搭着膊頭一起看!不知大家是否認同劇中所講,父母與子女本來是來自不同的星球,這兩個星球的人需要透過互相認識和融合,在陌生的接觸中慢慢建立愛與關懷。那兩代人不妨藉着這齣劇,互相分享一下自己的星球故事吧! 《渺渺的秘密星球》 日期︰即日至3月31日 收費︰$150(可於72小時內觀看) 購票︰bit.ly/3t5wvSl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與另一半的原生家庭共舞

原生家庭是親職協作中的關鍵。 夫妻的原生家庭,即二人原本成長和生活的家庭。普遍人的原生家庭有父親和母親,有些則有兄弟姊妹。在我們整個成長歷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影響當然有正面,有負面。但究竟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家庭中夫妻的協調?作為太太,我們又怎樣在當中取得平衡,以致父職、母職之間可以在家庭中彼此協調呢? 「你阿媽由細到大都係咁,似足你阿婆!」 「你睇下你阿爸,佢細個係咁,無進步㗎!」 在子女面前,夫妻唇槍舌劍,祭出長輩,在家庭裏不時發生。乍聽有點刺耳,但細心思考,又好像有道理。丈夫看見我的同時,亦看到我的原生家庭。 心平氣和切忌人身攻擊 我和我的另一半來自兩個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長背景和對事物的看法,我這樣想時,才會用心去了解他。 很多時候兩個人相戀,未必有太多時間了解彼此的原生家庭,直至結婚、生小孩子,再需要彼此的父母照顧小孩時,才會突然對另一半恍然大悟,有些人甚至弄到「懷疑人生」,覺得對方不再是適合的伴侶。 兩人成為一體,有種想另一半像自己的傾向,想別人隨自己的意念而行,忽略了別人也是獨特的個體,來自另一個家庭。要令父母有良好的親職協作,首先要了解你的另一半,嘗試代入他的原生家庭去思考。 最近,我和先生討論:女兒什麼年紀可以單獨外出。 我分享:「大約中學我便放心。」然後先生露出極度驚訝的表情:「我8歲已經第一次落街。」中學太遲還是8歲太早?不。沒有批判。那只反映我們二人兒時的經歷和原生家庭的做法有所差異。 這個時候,便需要大家心平氣和說出自己的觀點,互相溝通,才會達成共識,而不是人身攻擊。 尊重不同家庭差異 作為太太,我明白到丈夫的過去,會試着從另一角度去了解和包容。發現自己和另一半不同是第一步,之後我才有心靈空間去盛載差異。無論有多不同,要尊重自己和對方是出自不同核心家庭。尊重差異,就是避免言語間有傷害的說話。說話是溝通的橋樑,也可以是傷害夫妻關係的武器! 文:馬舜潁(維護家庭基金網誌作者)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兒時受創 情商「凍齡」

10年前我從生命課程中認識到父母的童年經驗會大大影響他們教養子女的方式,縱使他們努力學習不同的教養技巧,但童年經歷仍有可能讓他們無法把這些技巧發揮出來。 我想起一個媽媽,她10歲時因為英文水平落後於人被羞辱,這件事對她造成的情緒傷害一直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痛點埋藏在身體記憶內。現在每當她認為9歲兒子學習英文不夠努力時,就會氣得暴跳如雷,對他咆哮。兒子的狀况,喚起了她被羞辱的傷痛記憶,心底隱藏的氾濫情緒讓她失控!她突然間喪失了一個成熟母親能溫柔淡定地溝通表達的能力,此時的她雖是母親之齡,但情緒智商就只有10歲! 觸及「凍齡」傷口 情緒大爆發 這個媽媽如果一直沒有機會處理好兒時那次被羞辱的傷口,跟這件事有關的情商就會一直「凍齡」於10歲,每當有事情觸及這個傷口,那些情緒記憶就會突然以傷痛和憤怒的形式湧現。 提早放暑假,大人孩子又要困在家,父母還要做家裏的定海神針,假如類似的情緒爆發狀况重複出現,可以怎樣做呢?以上述母親為例,可試試以下3個建議: 情緒解凍:為當年10歲受傷的小女孩發聲,代「她」寫一封不用寄出的信,或向可靠的親友訴說心底話,請「她」將憤怒或悲傷說出來、哭出來,並表達「她」的需要。接着,以成熟可靠的成年人身分和角度向小女孩回信,憐憫和安撫「她」,給「她」無條件的接納和由衷的支持,也可以邀請不帶批判和充滿慈悲心的聆聽者對女孩表達愛和支持。 運用想像:在感覺安全的環境或有可信任的人陪同之下,合上眼睛,回想10歲女孩受到羞辱時的情景,在腦海讓「她」講出當時真實的感受,容許「她」發怒或哭泣,然後邀請「她」想像一個讓自己心滿意足的全新結局,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只要是小女孩真心喜歡和相信、讓「她」釋懷的結局就可以了。 內在對談:合上眼睛,想像成熟慈悲和不帶批判的自己內在有一個「擔心英文水平落後」的部分,將它形象化,在腦海邀請它出來對話,關心它為何擔心,聆聽它的苦衷和感受,查問如何可以讓它安心,告訴它現在成熟的自己有能力應付這個問題,並感謝它一直以來善意的保護和付出。 釋放心底委屈 更體諒身邊人 完成這些練習後,那個母親釋放了壓抑多年的委屈情緒。她得到接納和關懷之後,對「英文落後」的10歲小女孩增添了體諒和同理,並能夠重新看待兒子學習英文這回事。她從此不再難以自拔地盯緊兒子,也不再為兒子看似沒有盡力而憤怒,反而開始信任他的步伐,給予愛和支持。 以上建議參考自心理治療師Robert Jackman、Robin Grille和Richard Schwartz。我親身體驗過這些方法的效力,成功破解了「情商凍齡」的緊箍咒,明顯改善了親子關係,在此我衷心祝福讀者會從中得到幫助!另外,教育大同於3至4月間推出「善養工作坊」,陪伴家長及孩子在家情緒抗疫,並與其他9個機構協辦由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慈善基金主辦的Mindcare平台,一起推出更多網上支援服務,在這非常時期為孩子及家長打打氣,減減壓。 詳情可瀏覽www.mindcarehk.org 文:周凱旋(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親親寶貝

時間回到5個月之前。 凌晨4時,左手抱着弟弟,他剛剛喝飽奶半睡半醒地微笑;右手拍着哥哥的屁股,因為被弟弟吵醒要撒嬌,他才漸漸又回到夢鄉。我屏息靜氣如蠟像一般,因為稍有差池,兩隻小鬼又會再一次放聲大哭…… 照顧初生嬰兒,日夜顛倒,是必經的階段,覆診時醫生笑我的「煙熏眼妝」在口罩襯托下格外「觸目驚心」,千叮萬囑我照顧小朋友之餘,亦必須好好照顧自己,所謂「仔細老公嫩」,老婆有事整個家也會塌下來。 跟第一次做媽媽相比,這回已經比較輕鬆;人家說第一胎跟書養,第二胎當豬養,也頗有道理。第二胎好像少了條神經,經常遺忘弟弟一個人在房間睡覺,連陪月姨姨都笑我漫不經心。 照顧好自己 陪伴、見證孩子成長 望着兩個孩子,反覆回想過去數年忙碌的slash生涯,照顧SEN兒子、搬了兩次屋,社會運動加上疫情,我和其他香港人也一樣,試過崩潰大哭、感到絕望無助,身體狀况長年處於亞健康狀態,總是力不從心。第二次懷孕期間曾經兩次作小產,加上多了一個肌瘤和胎兒一同「發肉」,剖腹生產的那天,肌瘤和弟弟的頭一樣大!面對種種焦慮情緒,真的考驗我靜觀的修行,如何坦然接受當下一切情緒,深呼吸,以正念觀察,轉化成為有用的動力。 「母親」這個身分和其他工作身分不同,這崗位是孩子賦予的,不是你想爭取就有,也不是輕易逃避請辭。沒有實質收入回報,卻又比我所經歷過的工作更有價值。夜闌人靜,這刻的寧靜又有一份浪漫,擁着兩個前世情人,媽媽承諾你們,珍惜你們賦予的力量,好好照顧自己,好讓我可以陪伴、見證你們的成長。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成為兩子之母,正努力經營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學習不要「餵飼」

暑假忽然前移,一如疫災,突如其來。 過去3年,香港人已經習慣變故。熟悉的已經失去,親近的已經離開。疫症並未「清零」,盼望和信心逐漸「動態清零」。這一天,忽傳某友已移民外地,這一天,孩子在上學用的通信軟件中與即將移民的同學道別。 自己孩子自己教 學生在家上課,家長在家辦公,紀律和補課,由家長負責。 現在,「暑假」提早到來,家長再一次明白,「自己孩子自己教」的道理。相信不少家長都已經打開了學校課本,準備在這個幾乎無法外出的「假期」,充當老師,親自把下學期的中英數常教完。家長對「突如其來」已不感陌生,在學校盡責地教國安法和遵守法紀的時候,家長也在盡責地教人權和公民權利。當社會上的傳媒一間一間消失時,作為傳媒人的家長,要向小學生講解以前不會有人教他們的東西,例如多元傳媒為何重要,例如傳媒和政府的關係,例如目前的社交媒體傳播方式為何經常出現本質上的錯誤和誤導。 自己的瓜自己種 以前身在「幸福」之中,習慣倚靠別人,於是,覺得孩子只要考入名校就可以得到學問、前途、品格和智慧,覺得民主和自由,是可以通過虛妄的承諾得到保證。這真是「方便」所帶來的「欺詐」。 有一大段時間,我們還會覺得,資訊是可以透過社交媒體的「餵飼方式」獲得。「餵飼」的資訊雖然方便,但是為禍無窮。無論是機械演算還是有心人利用規則或廣告發送,收到資訊的人,其實很難掌握資訊的真正來源。結果本來偏執的一小部分人,更加自以為是,以為全世界正確和聰明的人都站在你這邊。這種資訊傳播方式,表面上是你在選擇資訊,實際上是資訊選擇你。愈聳人聽聞的,愈能引發激烈情緒的,愈容易在偏向某種價值的人中間散播。於是兩面陣營,南轅北轍,水火不容,形成兩極。 但是,更可怕的是,當部分資訊最後被證明偽造時,所有資訊在人與人之間的辯論中都突然變成不足為信。因為世上出現了一部分疑幻疑真的假資訊,當真實而可怕的資訊出現時,這種資訊卻發揮不出監察和警告的作用……說到這裏,其實只想說明,今時今日,當孩子問為何爸爸和媽媽都這樣想,而另一些親友卻不這樣想,你不太可能用一兩句話圓滿解釋。 一個個事例證明,種出的瓜,固然可以給人一摘再摘,可是,要有瓜,首先還是要靠自己栽種,給人摘去,還是要再種,付出辛勤和堅毅。 今時今日,學習過程中,最需要學習的是「不被餵飼」。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 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戰爭之石

意大利繪本作家Alessandro Sanna的無字書《如同此石:一切戰爭之書》,用160頁圖像刻劃人類戰爭史。Alessandro Sanna擅於描繪自然和人(前作包括《長河》和《皮諾丘前傳》),而且習慣不作草稿,讓知性的手引領畫筆,用他的說法:「其本性更為果敢、恣意,其運作不受概念制約而有其靈視。」如此畫戰爭,開拓了更遼闊的時間維度和鳥瞰視角,氣度恢弘。 (網上圖片) 戰爭與死亡之石 故事從一顆石頭開始。石頭落入人的手中,成為擊殺另一人的武器;被巨人甩進茫茫大海中煉成島嶼,變成人類冒着成為鬼船亡魂的風險也要爭奪的土地;裝進戰機便是炮彈,在各個城市燒起熊熊火光,在天空長出令人心寒的蘑菇雲;石頭也是磚頭,堆疊起來架上帶刺的網,便能阻擋從別處逃來的、受苦的人;石頭也是地球,從太空盡處回望,一切紛爭渺小而荒謬…… 「地球,這顆從遠處看來宛若恆久不變之璀璨明珠,卻竟如這顆焦灼之石。」作者短短的後記說:「那顆內在持其不變本性的石頭,標示着人類的未來。」 石頭的不變本性到底是什麼呢?無字書沒答案。此書譯者也是台灣兒童文學博士藍劍虹則說,它是戰爭與死亡之石、是「惡魔」印記,像佛洛伊德對愛因斯坦〈為什麼有戰爭?〉的回覆:「他在提到『恨』時,看到的是一種比『愛』更古老的關係,那源於自我為了保存與維繫所做出的激烈鬥爭。自古重複不斷的戰爭,恍若佛氏所言的『強制重複』,在此強制重複中,死亡欲力將所有生命回轉到無生命狀態。」 此時讀來,感觸更深。然而,這樣一個長恨綿綿的故事,該怎樣跟孩子說下去? 冒險舉反戰標語 俄民冀堅守真相 下筆時,看到兩則來自俄羅斯的消息:在俄國官方新聞直播中,一名員工突然從主播身後冒出,高舉「他們在這裏對你撒謊,俄羅斯人反對戰爭」的標語。這位叫Marina Ovsyannikova的女士預錄了影片:「我們俄羅斯人是聰明的,也是自豪的,要靠我們來阻止這種瘋狂的行為。出來抗議吧,不要害怕,他們不可能把我們所有人都關進監獄。」另一邊廂,莫斯科國立大學近4000名師生和畢業生聯署譴責國家在烏克蘭發動戰爭,聯署中有這一句:「俄羅斯和父母們給予我們強大的教育,告訴我們教育的真締在於批判地評斷、權衡論點、聆聽彼此,並且堅守真相——科學的與人文的。我們實話實說,無法袖手旁觀。」 勇氣和教育可以撼動大石。雖然戰爭未完,苦難未完,但在最暗的夜裏也不能放棄。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疫情下家長的聲線

香港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第五波疫情,連續數月來的停課停工,除了帶來經濟上的影響,還帶來緊張的親子關係。前幾天,Konnie姑娘打電話給學生的家長,接電話的人出奇地不是一向照顧學生的媽媽,而是學生的姨姨。原來媽媽因為疫情期間督促幾個子女網課,導致「失聲」無法接電話;而且在管教幾個活躍好動的孩子上亦出現困難,所以要請親戚幫忙照顧,希望聲線盡快回復正常。「Konnie姑娘,她已經看了醫生,說是用聲過度而導致失聲,幸好沒有『生嘢』(大概的意思是沒有任何腫瘤),但醫生叫她看言語治療,你有沒有什麼辦法?」姨姨氣急敗壞地說。 整天督促子女 聲帶易過勞 疫情期間,家長有聲線問題絕不罕見,就算沒有「失聲」(即是完全失去聲音,無法說話),有家長的聲線亦變得沙啞;或是說了一整天話後,到晚上覺得聲帶很累,不想再說話。這些症狀都是聲帶疲勞過度而引致的。 正常的發聲是空氣由肺部經過氣管和喉嚨,令聲帶震動而發出。但如果壓力大、精神緊張,或是長期不當地用聲,會令聲帶附近的肌肉繃緊,聲帶甚至會因為過勞而「罷工」,導致失聲。 如遇上聲沙或失聲,首先要做的是跟個案中的媽媽一樣去看醫生,先確定喉嚨或聲帶位置有沒有任何病變。如果確定是因長期說話導致聲帶過勞,就可以嘗試做以下放鬆聲帶的練習。練習原理是在聲帶以上的空間增加阻力,令聲帶附近的氣壓上升,用氣壓去「按摩」聲帶附近的肌肉,從而紓緩繃緊。 水杯吹氣 練習放鬆聲帶 這練習名為「半阻塞發聲練習」,大家可以準備1隻杯或水樽,並注入大概一半滿的水,以及一支飲管。 1. 把飲管放入水的中央(插入水中大概2、3厘米) 2. 輕輕「嘟長」嘴巴並含着飲管,嘴形就好像發出「烏」這音一樣 3. 然後往水中吹氣,一直維持水面有泡泡 4.做到第三步後,就在吹氣的時候加入「烏」這個音,目標是要做到一邊維持「烏」這音,一邊保持水面的泡泡 5.如果想多點變化,可以在發音時發出高高低低的「烏」音,甚至用「烏」這音唱自己喜歡的旋律  這練習簡單易做,每次做大概5分鐘,每日2、3次,就能放鬆聲帶。不過,最後提提大家,如聲沙或失聲持續或惡化,請盡快看醫生及諮詢言語治療師跟進治療。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香港教育vs.加拿大教育

步入3月,Winnipeg溫度逐漸回升,開始要為夏天來臨做些準備,其中包括把種子發芽,希望趕緊在維持不長的溫暖天氣內,種出一點農作物。在晚餐的時候,我提出了這個「任務」,同時討論究竟應該種些什麼最為恰當。11歲的兒子有不少建議,例如薯仔、番茄、橙等。當時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提議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只着他回學校的圖書館找一些與農作相關的書本,做點資料蒐集,再回來告訴我是否可行,這亦算是給他一些課外的習作。 功課量大減 提供「補品」 其實在移居加國之前,不少長輩、家長朋友其中一樣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兒童的學習情况。相比香港,這裏的學習環境較為輕鬆,對港人來說,甚至有點「輕鬆過頭」。孩子大部分功課都在學校完成,回家沒有功課,就算有,都只是一些十分簡單的資料蒐集。作為家長,當然不得不擔心他們日後是否能跟得上進度,順利考入大學,這亦是身在加拿大的香港家長經常討論的話題之一。於是,不少家長在小朋友放學後都會盡力拿點「補品」給孩子「享用」,但無論再多的補充練習,都難以和香港的功課量相比。 在加拿大,小朋友進入小學前,大多只有一年或半年「幼稚園」的經驗,雖然坊間亦有不少pre-school或daycare可以給未適齡入小學的幼兒申請,但由於輪候人數眾多,入讀機會難過登天。這裏的中小學合共提供12至13年教育,其中1至8年級可視為小學,9至13年級則是中學。以我的觀察,1至5年級屬於基礎知識學習,主要學習基礎文法、數學及日常知識等;6至8年級屬於多方向學習,會接觸不同的學科或專門知識,方便學童找出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而9至13年級的課程難度會大幅躍升,為進入大學做準備。 面對問題 從尋找中學習 由於學校課程架構跟香港不同,教學模式亦有頗大的分別。香港的教育模式是教師提供大量的知識,學生不停吸收;而在這裏,這個模式只會在中學時出現,小學時多是教師提出大量的問題,由學生自行找尋答案。因此這裏的香港家長經常都說:「香港的中小學教育,差不多連大學課程的內容都教給學生,但這裏進了大學,課程內容大半是中學從沒有接觸過的。」亦由於這裏的教學模式以自學為主,單說課外活動,導師的課程規劃都明顯較香港散亂。以溜冰為例,無論是低班或高班,開始時同樣需要做到前溜、後溜、跳躍、側步等動作,但對於零溜冰經驗的低班學生來說,前溜已有一定難度,所以能全部完成的可能近乎零。 究竟哪一種的教育比較好?香港在中小學階段已學習到大量知識,銜接大學會更加容易,但首先必須經過漫長而又極度艱辛的學習過程,才可取得成果;同時,這些海量的書本知識在大學畢業之後,能用得上的機會並不多。至於加拿大的教育模式,並不志在提升入大學率,但卻教懂學生如何自己找尋答案,這可說是一項畢生受用的技能。我並非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很難評斷,但作為家長,在「望子成材」的背後,想子女成為什麼「材」,卻值得深思。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童心抗疫:打破時空界限 非常暑假 網上活動多元精彩

(RyanKing999@iStockphoto) 「提早暑假,投奔初夏」,不知道這個突如其來的「暑假」,同學仔有什麼搞作呢?疫情肆虐,雖然大家未能親身參加暑期班,但透過線上,一樣有很多精彩的暑期活動。受惠於科技,小朋友更能打破時空、地域上的限制,就算足不出戶,都可玩轉全球,這也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假期體驗。 免費線上課堂 全球義師助陣 為減輕父母的照顧壓力,同時讓學生有一個充實的「特別假期」,不少機構、社會熱心人士都火速推出暑期班,更有不少是免費,當中包括「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陳葒有份策劃的「香港戰疫自學網」(下稱自學網)。 自學網由構思、策劃到組成班底,前後只花了2、3天時間,皆因陳葒「急學生所急」,「突然提早暑假,連網課也沒有了,孩子又不能出街,在家可以做什麼呢?這種困難,已經不再分基層家庭或中產家庭,我身邊很多朋友,就算有錢,都未必找到暑期班給子女報讀」。 陳葒認為,面對這場「戰疫」,每個人都可出一分力。他和身邊一班教育有心人,就選擇在教育上作出支援。他透過全球招募義務導師,編製了100節、適合小一至中三學童參與的免費線上課堂,「可以說是一呼百應,除了香港,還有來自德國、蘇格蘭、內地、台灣的華人義師報名,幫忙授課」。 陳葒(受訪者提供) 涵蓋內容廣泛 軍事探險都有 課節不單有補習名師助陣,主力講授學術科目,同時有更多非應試內容,包括音樂共賞、體育示範、藝術創作、漫畫介紹、情緒管理等,甚至有軍事達人分析軍事戰略、極地探險家分享南極探險之旅等,相信有助擴闊莘莘學子的視野。「希望藉着這個網,也讓大家一起反思,學習是否可更多元化,而不止於應試內容呢?學習模式又是否可改變一下?網課的好處,在於能打破學習時間和空間界限,那學校是否值得想想,日後即使恢復面授課堂,但每星期都讓學生上一次網課,由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做孩子的老師呢?」 毋須報名 依興趣按時登入 100節課堂均用線上直播或錄播的形式,全部毋須報名,學生可因應自己的興趣或需要,按時間登入觀看就可以了,務求一切化繁為簡,「亦會安排重播,萬一孩子錯過了,也可以重溫。另外,他們若有什麼提問,也可寫在留言區,我們會盡量安排義師解答」,陳葒說。 「香港戰疫自學網」課程包羅萬有,由極地探險、軍事分析到學業難題,想學什麼,由孩子話事。(設計圖片,kohei_hara@iStockphoto) ◆INFO 香港戰疫自學網 日期:即日至4月14日(逢周一至五) 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4:00 內容:學術與非學術兼備 對象:小一至中三 模式:線上直播或錄播 費用:全免 詳情:bit.ly/3pRsezF● 快樂唱遊學德育 「兒歌」是小朋友的共同語言,也是他們探索與學習的好工具。本地廣東話兒歌創作團隊「天晴童謠」(下稱天晴)在3至4月底,逢周五下午舉行線上「春日暑假唱遊堂」,每星期藉不同主題,讓孩子安坐家中,都可透過音樂,輕鬆學習生活常識和德育文化。 「天晴童謠」成立於2017年,旨在推廣廣東話兒歌,並創作過一系列以香港和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歌曲,包括《點心歌》、《媽媽帶我去搭叮叮》及《中秋歌》等。 除了線上唱遊堂,只要加入天晴WhatsApp群組,免費成為會員,家長每星期即可獲得逾35頁、超過7款的「遊戲工作紙套裝」,內容包羅萬有,包括填字遊戲、迷宮、邏輯推理、填色等,讓小豆丁寓學習於玩樂! 「天晴童謠」唱作人波波姐姐,在「春日暑假唱遊堂」陪小朋友唱歌、做手作。(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提供) ◆INFO 春日暑假唱遊堂 日期:即日至4月29日(逢周五) 時間:下午4:00至4:45 內容:唱歌、故事、問答環節、小手工 對象:3至11歲 模式︰Zoom課堂 費用:會員 $20/堂;非會員 $38/堂 詳情:bit.ly/3INeuxt● 化身小作家創作繪本 紓緩情緒 小朋友,相信你們都看過不少圖書,但可有想過,創作一本屬於自己的繪本故事呢?小皇冠童書館在今個暑假將舉辦「正向故事繪本創作班」,讓你們夢想成真! 感有趣 專注力自然提高 一連5天的工作坊,由繪本作家、資深藝術教育工作者陳渝英(冰冰)做導師。香港皇冠出版社出版總監陳仲明強調,這個不單是繪本創作班,更可視為情緒管理課程,「很多家長、老師都反映,小朋友在抗疫期間經常『困獸鬥』,情緒也不太好。冰冰本身也是一名兒童心理治療師、遊戲治療師,她擅長透過小組活動,帶出正向情緒的元素,我相信孩子情緒穩定,人就自然開心」。 當然,要做小作家,寫作技巧也不可缺,冰冰在工作坊亦會教授小朋友如何透過創意思維及圖文並茂的方式,創作出獨一無二、別具個人風格的繪本故事,「就算學寫作,都不一定要填鴨式,坐定定作句子,過程可以很好玩。當小朋友覺得有趣味,專注力便提高,也就會學得好」。 陳渝英(受訪者提供) 針對家長需要 提升子女閱讀興趣 陳仲明又透露,除了這個收費工作坊,小皇冠童書館在3至4月還推出多個免費的線上活動,包括逢周五的故事時間,「小朋友都很期待這個約會,但Zoom上限人數是100人,試過因為反應太熱烈,全場爆滿,我們要額外加場,滿足他們的需求」。另外,針對家長的需要,該館在這個假期,亦舉辦多個主題講座,內容主要圍繞怎樣提升子女的閱讀興趣和能力,並有圖書推介活動。 在3月尾,小皇冠童書館的正、副店長,將於線上舉辦兩場專為家長而設的圖書推介活動。(受訪者提供) ◆INFO 正向故事繪本創作班 日期:3月28日至4月1日(共5堂) 時間:下午4:00至4:30 內容:分享《看不見的禮物》,並講解寫作技巧、故事結構和要點 費用:$700 對象:小一至小三學生 模式:Zoom課堂 報名:cutt.ly/jP6BLlW(3月22日截止)● 親子學「玩」做小手作 今個暑假,留家抗疫之餘,爸媽亦不妨多跟子女玩遊戲,尤其是幼童,遊戲能幫助他們從中學習各種知識,訓練小人兒的思維與創造力。擔心沒有點子?不用怕,專注幼兒教育的高等院校耀中幼教學院正展開免費「居家童學」親子網上學習課堂系列,幼教專家將引導家長如何與幼童攜手體驗不同的親子活動,務求今個暑假,大家齊齊居家「童」玩、「童」學、「童」抗疫。 系列分成兩部分,分別是「居家童學」網上課堂和「居家親子DIY小手作」短片,並安排在每周不同日子。前者透過Zoom實時上課,內容以幼童為本,親子可在輕鬆愉快的節奏下,涉獵6大課題,包括︰STEAM教學、居家健康教育、幼兒護理、親子閱讀、算術,以及創意藝術,課堂上更有不少刺激感官的遊戲與活動;後者則以錄播形式,透過12條短片,啟發大家可利用哪些簡單常見的家居物品,與幼童一起DIY各種精美勞作,盡情發揮創意。 耀中幼教學院推出以幼童為對象的「居家童學」暑期課程,讓小人兒寓學習於遊戲。(受訪者提供) ◆INFO 「居家童學」網上課堂 日期:即日至 4月12日(逢周二、五) 時間:下午2:00(每堂約30分鐘) 居家親子DIY小手作短片 日期:即日至 4 月 7 日 (逢周三、四) 時間:下午2:00pm(每集約5分鐘) 語言:廣東話 平台:Zoom(報名後會收到連結) 詳情:bit.ly/3Kii5E8● 線上藝遊 一家輕鬆傾 一家人平日各有各忙,既然疫下被迫留家,孩子又提早放暑假,不如善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多加溝通!「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兒家傾』親子溝通計劃」在3和4月準備了一系列免費的網上親子活動,包括有由藝術治療師率領參加者在線上遊覽世界各地的藝術館、共建親子藝術創作空間;表達藝術治療師則與大家一起發掘,如何把生活用品變成親子遊戲及藝術創作;音樂治療師引導參加者以音樂表達自己,並藉不同的旋律,鬆一鬆、笑一笑;還有劇場遊戲、網上集體遊戲、親子情緒管理等。 另外,計劃亦有專為家長而設、同屬免費的「傾Power」系列網上講座,主題包括「愛的語言」、「疫下抗壓」、「中醫師分享」、「遊戲治療與親子」,全方位照顧家長的身心健康。 詳情:facebook.com/BGCAPCCES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隱形殺手

看到孩子受傷,我們都會心痛,定必立即替他詳細檢查療傷,生怕細菌感染。有好些傷害,我們容易看見。例如︰孩子的頭撞破了、他的腳擦傷了,只要細心看看,大概我們都能看出來。但有些不是身體上的受傷,就可能被忽略了。 當我們發現孩子由喜愛上學,到忽然失去上學動力,大概第一個反應,會以為是孩子偷懶,而不察覺他可能受到欺凌。欺凌有可能出現在身體上,但更多時,是心靈上的欺凌,當中包括︰以開玩笑為名的欺凌、以恐嚇形式出現的欺凌、捉弄式的欺凌等。欺凌是一種在不對等權力下出現的產物,尤其會令被欺凌者的身心靈、自信及自尊受到極大傷害。 全球反欺凌 扭轉不平等關係 你知道2020年國際兒童和平獎的得主是誰?當年的得主是孟加拉的Sadat Rahman,他推出一個反網絡欺凌App,名叫Cyber teens,讓很多被欺凌的兒童找到求救的人。而北馬其頓總統Stevo Pendarovski上月則身體力行,親身護送受欺凌的唐氏綜合症患者Embla上學。前者針對的,是被欺凌者的恐懼與自我質疑心態,主動為他們找到幫手;後者對抗的,是希望扭轉不對等的關係,讓校園中的欺凌者知道,被欺凌者有我在背後支持。 親子共讀玩樂 細聽孩子煩惱 第一個應對欺凌的方法,是最少每周跟孩子有專注玩樂或共讀的時間。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在遊戲中表達(act out),而閱讀也能把大道理在小故事中帶出。跟孩子一起時,聽聽孩子的心情變化與反應,讓他問個夠,然後聽聽他有什麼煩惱及問題,或有沒有正面對困境。 第二,讓孩子有一個「伙伴網絡」。他不需要時刻有大批朋友包圍,但至少有一個朋友可以傾訴,在上課前的遊玩時間,他不是只有一人在角落。午飯時,他不是獨個在角落兒吃飯。事實上,欺凌者會專門選孤單的孩子欺凌。 欺凌者經常透過說話或其他方式,打擊他人的心靈狀態,要令對方感覺難堪及自我質疑。不過,內心強大的孩子,面對欺凌都不會畏懼的。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有自信這防護網保護,不會被一兩句難聽的說話打倒。 第一重保護,是跟孩子有定期及經常的專注陪伴時間,重點在於有機會讓孩子與你訴心聲。第二重保護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有友伴一同成長的孩子,遇到困難不會孤單。朋友間發揮的力量,足以抵抗權力失衡。第三重保護是,讓孩子永遠知道自己被愛、值得愛及相信愛,遇到被欺凌,問題不是自己不可愛。 在這世代,我們需要彼此信任,可以為朋友及不義挺身而出,不要成為旁觀者,不要成為冷漠的附和者,我們都可以成為可靠真誠的朋友,不被黑暗打倒,成為這世代的一點光。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