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令人「失聯」的比較

「點解人哋咁醒,你就教極都唔識呢?」 「嘩,人哋細細個就已經識幫手煮飯做家務啦…… 」 「點解你成日打機?你好似人哋咁勤力就好啦!」 筆者家裏有三姊弟,從小就在「比較」的氣氛下長大。最怕是親戚朋友聚首一堂時,拿孩子們作「話題」,互相比較一番。有時我會尷尬地笑,很想他們快點終結這個話題;有時姊姊會生氣,整場聚會板着臉;有時弟弟會不耐煩地反駁。有一次,我承受不了種種的比較,衝口而出說了一句:「你咁鍾意人哋,咁你去做人哋阿媽囉!」 「比較」總是以彼此受傷的心、斷裂的關係作完結。「比較」是一種構成「失聯」(disconnected)的語言,並帶有「診斷」(diagnosis)的意味。所謂「失聯」,意思是明明想關心對方,和對方建立連結,卻因為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破壞了連結。比較時,我們猶如醫生診症般下「診斷」,指出別人有什麼「病痛」,給他們貼上標籤,例如「不聽話」、「懶」、「蠢」等,卻沒有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需要。例如,子女「沒有幫手做家務」背後的需要可能是「休息」和想有「自己的空間」,而非單純的「懶」。過度簡化的「診斷」會使我們忽略了子女的需要,失去連結。當子女們聽到比較時,他們收到的診斷報告是「別人好,我不好」,聽到的,是批評和指摘,而不是父母的關心。「比較」不能幫助我們清晰、真誠地表達自己,反而會令溝通失效。 善意溝通鼓勵我們有意識地改變表達和聆聽的方式,根據自己的觀察、感受、需要作出請求,真誠地表達自己。「感受」和「需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共通語言,能促使連結,令彼此聽到對方的愛。 善意溝通4部曲 化比較為關心 筆者想嘗試改變與家人的溝通方式,於是晚飯時提議和家人一起學習善意溝通4部曲(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介紹善意溝通後,媽媽收到一則來自朋友的信息,然後向弟弟說:「細佬你睇吓,人哋個仔幾叻,買股票賺咗1萬蚊!」我原本很泄氣,因為剛才教了他們不要評論,要說出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怎知道媽媽立刻來了一個「診斷」的示範。我以為弟弟會一如既往地為自己爭辯,怎知道弟弟停了一停,說:「聽到你講話人哋個仔好叻,買股票賺咗1萬蚊(觀察),我覺得好鬱悶(感受),因為我都想你欣賞吓我(需要),如果可以,我想請你讚吓我(請求)。」媽媽聽見後,只說了一句:「好呀。」看到這一幕,我真的很震驚,因為換作是以前的溝通模式,他們很有可能會一直爭執下去。 事後與媽媽傾談,她表示只是想道出事實,並沒有想比較,但我們聽着總覺得有比較的意味。這是因為「叻」是一種「診斷」,原來要「買股票賺1萬元」才算「叻」,當中也隱藏着比較,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我「唔叻」。小時候最常聽見「幫忙做家務」才算「乖」、「溫書幾小時不打機」才算「勤力」、「成為頭三名」才算「聰明」……當我們聽到這些「診斷」而知道自己做不到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比下去的感覺,聽到的是父母的指摘,而不是關心。 我猜想,不少家長在比較時,背後的需要其實是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健康和成長。我鼓勵各位家長可以嘗試把「比較」演繹成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例如:「媽咪覺得好擔心(感受),因為媽咪想關心你嘅健康/成長(需要),可唔可以請你同媽咪分享一下……」 如果我們想和子女保持連結,就需要留意說話中令彼此失聯的部分,有意識地練習善意溝通。每次說話前先停一停,想一想,當中有沒有「診斷」?有沒有「比較」?自己的感受、需要又是什麼呢? 文:張雪怡(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鼓起勇氣 食藥無難度(上)

自農曆新年以來,本專欄均以勇氣為主題,因為筆者相信,勇氣實為人生持續向前的重要基礎。此外,我們認為在家長的鼓勵和信任下,孩子的勇氣實在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練習,一點點地累積和提升。 疫情期間,不少孩子染疫。專家建議患者可服食撲熱息痛(paracetamol)來紓緩病徵。相信不少家長都曾就如何教導孩子吞藥丸而感到苦惱,我們建議不妨從「想、說、做」三方面入手: 教授孩子吞藥丸,家長可首先從建立「我是勇敢孩子」的身分入手,「小藥丸的任務就是助我們打敗細菌病毒,勇敢的孩子都會邀請小藥丸加入自己的『抗病毒兵團』,一同打低病毒」,引導孩子感到自己作為一個「勇敢的人」,當然會有勇氣與小藥丸合作,接受小藥丸乃自己的好幫手,減低對藥丸的抗拒。 (插圖:黃清渝) 想:建立身分發揮想像 另一方面,即使想法上和心理上接受了小藥丸,孩子始終需要將藥丸從口中吞下肚。家長不妨引導孩子作以下的想像:「小藥丸其實都是運動高手,特別是滑水很出色。試想像我們的舌頭就好像一條滑水梯,而小藥丸就好像一個在滑水梯上的小孩子,當我們喝水,水流一來了,這個藥丸小子就隨水流興奮地滑下去了!」 說:鼓勵與讚賞 雖然不少孩子只要稍作嘗試就能夠成功吞藥,但始終有部分孩子需要反覆嘗試與別人的支持。因此,家長需要着重的並不是事情的結果,而是努力嘗試的過程,這就是勇氣的表現。孩子願意嘗試,家長可以主動讚賞孩子勇敢;當嘗試不成功,家長可為孩子把藥丸剪成細份之餘,亦可以同時告訴孩子每一次嘗試都是勇氣的表現、成功的累積,今次未成功就「退一步」,而成功就當然要加以讚賞孩子! 下回再在「做」方面,分享如何一步一步讓孩子順利食藥。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英倫助鄰:什麼時候移英最好?

如果要移民英國,究竟什麼時候最好?每個人、每個家庭的背景不同,要處理資產、工作安排,還有許多不易放低的人和事,所以大家選擇到埗的時間也不一樣。雖然一年四季都有人起行,然而最多人選擇過來的時間總是夏天。 夏季最易適應 溫暖日照長 英國的夏天無疑是十分美好——氣候溫暖,雨水較少,陽光明媚,常見藍天,人的心情也會好起來,要面對剛落地的種種挑戰,相信也較易抱正面的態度。對於習慣在亞熱帶地區生活的香港人來說,由夏天開始就最易適應。而且英國夏天日長夜短,7月時晚上往往要到9、10時才完全天黑,當你剛到埗,要處理各種大小事務而要四出張羅時,長日照就更覺時間十分「好用」。 除了天氣,大家愛在夏天到埗當然有更多實際的考量。許多家長都希望有始有終,子女能夠完整地完成整個學年,利用暑假作緩衝,搬屋移民,9月開學便可以在新地方重新開始。但除非你早已為子女在香港遙距安排好學位,否則這個如意算盤未必能夠打響。因為一般的公立學校入學條件,都要求申請人先有住址證明,所以有很多家庭在出發前已拜託sourcing agent或朋友替自己找好房子。而且學校在暑期長假會暫停運作,在暑假申請學位,文件往往都會被堆積至9月開學後才處理。這意味着,可能要到9月中或以後才可上學。 申請學位時間要考量 很多地區在6月就可以預先申請下學年9月的學位。而事實上,大家都明知暑假是旺季,所以不少家長都會選擇在5、6月率先到埗,這樣不單可以先人一步,亦避免因長假無法獲批學位而增加不確定情况。 另外,如果有適齡子女將升讀Reception、Junior Year 3或Secondary Year 7的,就更加要把握好每年1月中升小和10月尾升中的截止報名日期。要知道一旦錯過了,就會成了late application或淪為插班生處理,那要入讀受歡迎的學校,就變得十分不容易。 若有高中子女,就更加要考慮升學的銜接。英國本地人也會盡量避免在公開試年轉校,因此,Year 10及以上的學位流動極少,令高中插班更難。很多香港家長唯有花錢先送子女入讀私校,其實除了一些文法中學有sixth form外,很多college或UTC都有AS/AL課程,甚至一年制GCSE課程可供選擇,大家可以留意。 留港多兩年「惡補」? 若子女年紀還小,相信很快就能夠適應,特別英國的小學及初中一般都不會催谷,亦較能做到按照學生程度施教,大家不用太擔心。有家長問是否應讓子女在港多留一兩年「惡補」一下,打好底才去?我只會說若要適應沒什麼好得過趁早讓子女落地適應。在港既要「惡補」又要應付主流學校的課擔,會更有效益嗎?何况要適應的不止學業,更多是文化和生活交際,這些都是愈早融入愈好。 移民這麼大事,不論大人孩子,都要時間適應。細節當然需時部署,但一旦下定決心,行動就要快。現今時局不定,時機就更要把握好。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2期]

詳細內容

讀樂樂:思念像沸騰中的水

《想念奶奶》 (作者提供) 作者:馬俐、程文 繪者:馬新階 出版:和英文化 說起教孩子「生命教育」,很多家長或長輩們都覺得不是談論時機。一來覺得很難入手,二來認為沒事沒幹,何須大費周章,反正學校有「生命教育」課,不如交給教師們吧! 20萬顆哀傷的心 香港飽受第五波疫情蹂躪,累計死亡人數超過8000,當中大部分是長者。一人逝世,哀傷的不只是一家人,而是輻射式牽動着很多人。筆者爸爸在3月初突然離世,媽媽與我們7兄弟姊妹的家屬,已是20多人;爸爸有10個兄弟妹,連同他們的家屬,又30多人;再加上爸爸的鄉親朋友,所以受牽動的人,計起來有近百人。那可以想像,疫下逾8000名死者,假設每名死者有25個親戚朋友,香港現在便有約20萬人正在哀傷悼念中。 所以,今天其實正是最適當的時機,給小孩子灌輸「生命教育」。《想念奶奶》是作者通過剛失去了奶奶和小狗的故事主角飛飛,道出在世者對亡者的懷念和愁緒,讓小讀者代入飛飛的角色,感受失去摯親的心路歷程。而奶奶在飛飛夢境中的回應,也為在世者帶來了溫暖的肯定和安慰。 我特別欣賞插畫家馬新階,他巧妙地運用油畫畫風,為這沉重的題材帶來了絲絲畫意、夢境,大大減低小讀者們在閱讀時對死亡所產生的恐懼或負面情緒。 筆者修讀輔導時,其中一個學科是針對哀傷輔導,當中有講解怎樣幫助喪親者慢慢走出陰霾。當筆者得悉爸爸的死訊時,先經歷哀傷的第一階段 denial(否認),警方通知把爸爸遺體移交殮房後,其間感到不實在,因為早陣子才跟他通電話、新年吃盆菜;亦因着疫情爆發,醫院、警方、殯儀、殮房統統失聯、失控,我們只能等待通知,於是不禁落入第二階段 anger(憤怒)的情緒。一等便是3個星期,在等待期間,筆者對爸爸的思念就像一鍋沸騰着的水,十分煎熬,唯有想辦法令自己平靜下來,便決定為爸爸寫回憶錄。 哀傷5階段 由否認到接納 在準備的過程中,從爸爸的遺物裏翻來覆去,每張舊照片、每頁日記、他生前收集的每張剪報,都令筆者淚流滿面;然而,正因為製作這回憶錄,筆者得着治療和安慰,慢慢地進入了哀傷的第五階段 acceptance(接納)。事實上,哀傷過程還有第三階段 bargaining(談判)和第四階段 depression(抑鬱),程度和進程則因人而異。 在《想念奶奶》,飛飛為奶奶畫一幀卡片,這個舉動正好讓小女孩把對奶奶的思念具體地描繪出來,情况正如筆者替亡父寫回憶錄一樣。飛飛在繪畫時,把奶奶的形象和過往的點滴,在腦海裏重整出來。相信這樣的一幕,是作者們精心刻意安排的,目的是讓小讀者日後經歷喪親時,可以用作參考。 文︰呂美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2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趁小四擴闊藝術視野

升上小學四年級,距離呈分試看似還有一段時間,但由於孩子並非只應付視藝一個科目,還要兼顧其他,故只能善用餘暇,來提升視藝科的學習水平。除了恆常練習一些基本繪畫技巧之外,學生也要透過不同途徑,來擴闊視覺藝術的視野。 視藝呈分試 涉獵不同畫家風格 視藝科的呈分試主題,由學校自行決定,可能是「繪畫」、「設計」,勞作和立體製作也很常見;亦有關於知名畫家背景、繪畫風格、代表作品;甚至涉獵不同國家民族特色的元素等。有一些主題更令人意想不到,日後有機會再詳細分類和解釋。 現今科技發達,只要運用互聯網,即使安坐家中,也能放眼世界。但同一時間,我也建議大家到美術用品店走走看看,因為實物拿上手的質感和感覺,是屏幕做不到的;還有大大小小的展覽活動,情况許可下也值得抽時間看看。孩子只需要做些簡單的筆記和拍攝,並把觀後感記錄下來,假以時日,他們在這方面的視野和基礎,便可逐漸確立和成長起來。 要培養藝術的興趣,不妨多帶孩子觀看畫展,眼前原大畫作帶來的感染力,是書本或屏幕感受不到的。(作者提供) 讓孩子多些親身參與和視覺藝術有關的慈善活動,既可以鍛煉他們的畫技,亦幫助他們多認識社會。(作者提供) 文、繪圖︰Mr Liu 作者簡介﹕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2期]

詳細內容

暑假節目:兒童電影節好戲連場 小影迷「遊世界」線上歷險

藝術無分國界,更不存在空間疆界。今個暑假,不少藝術活動都移師線上舉行,包括本地兒童影壇年度盛事「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也突破疫情藩籬,在網上向宅在家的學童送上來自世界各地及富有意義的電影,拓寬孩子對世界的想像,也豐富他們對文化、藝術及創意媒體的了解。 (Yagi-Studio@iStockphoto/KIFF提供) 自2017年起,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Kid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簡稱KIFF)每年7月舉行,但考慮到今年疫情肆虐及學生提早放暑假,主辦單位決定把今屆電影節的精選電影提前於4月在線上放送,屆時只要登入MOVIE6 (www.hkmovie6.com)內的KIFF專頁,即可安坐家中,免費限時觀看。 KIFF聯合創辦人、高先電影董事總經理曾麗芬(Winnie)表示,雖然受疫情影響,但仍然堅持籌辦電影節的初心,「希望小朋友即使留在家中,也可藉着我們揀選的電影遊歷世界」。身兼KIFF聯合創辦人及創意媒體3Space創辦人鍾宏安(Edmon)則期望,電影節可為暑假宅在家的孩子帶來有意義的節目。 8天7猛片 帶孩子遊世界 「KIFF 2022 Online」將在4月10至17日舉行,為期8天合共放映7部中西外語影片及動畫。其中講述跨越東西柏林驚險旅程的動畫電影《和你再見》將是開幕電影,而閉幕電影則是由鮑起靜、蔣祖曼、陳宇琛、黃梓樂等主演的香港電影《留聲》,故事內容圍繞小朋友的情緒問題,希望藉此喚醒家長對兒童情緒疾病的關注。 其餘5部短片包括韓國的定格動畫《電池爸爸》;由奧斯卡金像影后奧莉菲亞高文(Olivia Colman)配音的英國動畫《超級蟲蟲》;被瘋狂改版、顛覆童話世界的英國動畫《反叛的童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製作、關注本地中華白海豚的紀錄短片《聲之海》;還有來自中亞國家吉爾吉斯的《吉爾吉斯的小畫家》,此短片來頭不小,入選多個國際電影節,其中在台灣國際兒童影展就奪得「最佳劇情短片」,小男孩為了上學不惜「去到盡」的場面令人動容。 邀嘉賓映後視像分享 另外,一如以往,大會在每部電影播放後都設有映後分享會,今屆則以Zoom視像形式舉行,屆時會有電影業界、文化界或教育界等人士擔任嘉賓,跟大小觀眾一起互動交流,詳情可留意KIFF facebook專頁公布。 ●電影簡介 《和你再見》 見證德國歷史時刻 《和你再見》(KIFF提供) 故事大綱︰ 1989年的東德,12歲的費琪受好友蘇菲所託,在她與媽媽到匈牙利度假時幫忙照顧小狗。可是暑假結束,蘇菲卻沒有回來。費琪知道,蘇菲應該像很多東德人一樣,希望從匈牙利前往西德,與家人團聚。後來費琪又遇上很多人在街頭遊行抗爭,激發了她鼓起勇氣,無論如何都要把小狗送回蘇菲身邊。沒想到兩人重遇當日,竟見證重大歷史事件。 放映日期及時間︰ 4月10日上午10︰00至4月11日上午9︰59◆   《反叛的童謠》(上/下集) 顛覆美好童話世界 《反叛的童謠》(上/下集)(KIFF提供) 故事大綱︰ 3隻小豬不會建屋?小紅帽變了殺手?白雪公主學會自救?灰姑娘不再需要王子?此短片以幽默諷刺的角度重新詮釋幾個經典童話故事,徹底顛覆大家所認知的童話世界,令人笑爆肚! 放映日期及時間︰ (上集)4月11日上午10︰00至4月12日上午9︰59 ; (下集)4月12日上午10︰00至4月13日上午9︰59◆   《電池爸爸》 天馬行空定格動畫 《電池爸爸》(KIFF提供) 故事大綱︰ 電池爸爸專為玩具、門鎖、遙控器服務,他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不少方便。有一天,電池爸爸與家人出門旅遊,玩得盡興之時,卻突然下起暴雨。全身濕透的電池爸爸會怎樣帶大家安全回家? 放映日期及時間︰ 4月12日上午10︰00至4月13日上午9︰59◆   《吉爾吉斯的小畫家》 男孩為上學「去到盡」 《吉爾吉斯的小畫家》(KIFF提供) 故事大綱︰ 奥羅兹別克與嫲嫲同住在吉爾吉斯一條小村落,該村莊並無學校,要上學就要徒步走一段很遠的路程。有一天,河川決堤,上學的路被冲毁了,但偏偏這天是小男孩最期待的繪畫課,他毅然冒着嚴寒,決心上學…… 放映日期及時間︰ 4月13日上午10︰00至4月14日上午9︰59◆   《聲之海》 潛入海底保育中華白海豚 《聲之海》(KIFF提供) 故事大綱︰ 本地中華白海豚一直面臨各種人為威脅,使牠們的數目在過去17年間暴跌逾八成。生活在這樣岌岌可危的水底世界,中華白海豚將何去何從? 放映日期及時間︰ 4月14日上午10︰00至4月15日上午9︰59◆   《超級蟲蟲》 關注兒童情緒健康 《超級蟲蟲》(KIFF提供) 故事大綱︰ 這條蟲蟲雖然蟲仔細細,但牠既強壯又勇敢,可從井裏救出被困的小蜘蛛、在繁忙的道路上拯救小蟾蜍,動物們都以為超級蟲蟲無所不能!但當可惡的蜥蜴巫師捉走了超級蟲蟲,牠的動物朋友會怎樣拯救牠呢? 放映日期及時間︰ 4月15日上午10︰00至4月16日上午9︰59◆   《留聲》 關注兒童情緒健康 《留聲》(KIFF提供) 故事大綱︰ 光仔是個10歲的小五學生,面對升中呈分試和常常吵架的父母,經常患得患失,只有獨居的嫲嫲最理解他。奈何嫲嫲突然離逝,光仔自此常失眠,好像有很多朋友在跟他說話。是幻聽?是幻覺?是幻想?他不敢問也不敢說。 放映日期及時間︰ 4月16日上午10︰00至4月17日上午9︰59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來自香港的非華語學生

1841年,香港開埠,當時有逾2000名印度士兵參與英軍在香港島舉行的升旗禮,可見香港早已有印度人居住。現今本地的非華語人士,不少在香港出生、成長,已是第二、三代移民,扎根香港,甚至不習慣到原居地生活。根據政府2016年的統計,居住在香港的巴基斯坦人中,有37.4%是香港出生,尼泊爾人為36.1%,印度人為18.9%。而全港總人口中,在香港出生的百分比則是60.7%。由此可見,香港有土生土長的非華語學生,但學校的主流教師又會否完全接受他們來自香港? 「非本地」、「外籍」學生? 有幼稚園教師曾為非華語幼兒設計這樣的對話活動: 對象:高班 每名幼兒用說話介紹自己,內容如下: 「我是___(姓名)。」 「我來自___(地方)。」 「你是哪個地方的人?」 「你好!我是___(地方)人。」 教師期望印度裔幼兒學會說出「我來自印度」。然而,如果參與活動的非華語幼兒在香港出生,是香港永久居民,他應該回答來自哪裏?看來設計這活動的教師,並沒有周全考慮到有些非華語幼兒是來自香港。雖然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等可能來自其他地方,但正如很多香港出生的人,父母都來自內地,他們又會否說「我來自內地」?在港出生的印度裔幼兒可能從未到過印度,他們應否自稱「我來自印度」? 除了活動設計,另一反映教師如何看待非華語學生的身分,是教師怎樣形容課堂中的華語與非華語學生。常見的說法包括「本地和非華語兒童」、「本地與非華語家長」、「學校主要學生為香港人,亦有少數非華語學生」。這些例子當中,的確華語學生很可能是「本地人」,但問題是,在港出生的非華語學生,是否也是「本地」、「香港人」?當我們說「本地與非華語學生」時,是否意味着非華語學生不是「本地」?在港出生的非華語學生,能入讀主流學校,是本地居民,是否也是本地學生? 另外,有些學校會把非華語學生稱為「外籍學生」。這不止是口頭說法,在較為正式的場合,例如在教師的名片上,也會寫着「外籍學生支援主任」。當然,非華語學生或是剛從外地來港,但是如果我們把土生土長的非華語學生也歸入「外籍學生」,他們生於香港,或許說得一口流利粵語,這些學生有何感受? 難感到被主流社會接納 假如教師心底裏視非華語學生為「非本地」、「外籍學生」,這些學生就難以感受到香港主流社會接納,他們也是香港的一分子。這樣,非華語學生又會有多願意接受中華文化?遑論認同中文重要,從而要學好中文。 文:林浩昌(「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孩子長期缺乏社交

農曆年假結束,香港學生突然來了一個提早的暑假,轉眼間又到復活節假期,我們的孩子已經很久沒有回學校上課,加上不同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讓大部分香港家長迫不得已把孩子留在家中,連到公園跟其他小朋友遊玩的機會也沒有,孩子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與自己同齡的朋友及同伴相處,究竟對孩子成長及人際關係發展帶來什麼衝擊和影響? 孩童成家庭中軸重心 按家計會調查報告,香港家庭平均子女數目為1.2至1.3名,「一孩家庭」比率接近四成。在停課期間,學童留在家中,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祖父母或工人姐姐,都會按着他們的需要及喜惡來安排起居飲食。孩子餓了,會安排下午茶;孩子需要上洗手間,馬上讓他們先去,小人兒成為了家庭的中軸重心。為幼兒而設的學前教育(即幼稚園),最大的功能是給予孩子體驗群體生活,把從自己為中心,慢慢轉移到學會與一班同年紀的孩子相處,他們要明白作息時間表不是按照自己一個人的意願去運作,而是按着群體的需要來編排。學生餓了,在茶點時間才可以進食;學生想去洗手間,需要在小休時間排隊。孩子們要明白有些活動安排未必是他最想要的,但因着群體利益的緣故,也需要放低自己的主見,參與不同的集體活動。 人際相處需要經驗式學習 作為成年人,我們在不同的人際關係裏,總會遇到不同性格的人,有強有弱,我們要在社群裏生存,就得學習如何妥協及協調。人際相處的技巧不能紙上談兵,要孩子學會「謙讓」,總不能單單叫他們在詞語簿上重複抄寫4次,便認為他學會了「謙讓」。學習「謙讓」 的不二法門,是在安全及成人監察的環境下,讓孩子在群體生活中經歷爭執的過程,明白到自己退一步,能夠成就別人,平和地解決相處的問題。 盡力提供群體學習機會 過去兩年,香港學生的確缺乏群體生活,而且大家都是戴着口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難免比以往疏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只被動地期待4月中旬復課,反之,可以在疫情期間,提供一些社群學習的機會給孩子。舉例,當家長與孩子一起看電影或閱讀故事書的時候,如果情節上有一些群體相處的情景,家長不妨先暫停故事的情節,與孩子商討一下,向孩子分析角色如何應對等。另外,家長也可相約孩子的6至7個同學每星期作30分鐘視像會議,每次都設一個分享主題,譬如我最喜愛的圖書或玩具,讓孩子們自由地分享,並刻意由他們主持視像會議,當中必然出現孩子們爭相發言等情况,家長應放手讓他們自行解決,從經驗中學習互相尊重。 事實上,疫情導致長時間停課,教師和家長應留意的,不單是學生學習進度,而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經驗和技巧。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上網課 勇闖社區

「同學仔早晨,現在我們出發了!」1月20日,林穎謙老師身穿薄風褸,手持黑色自拍棍和手機,由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門口出發,帶領在家中上網課的同學認識社區的無障礙設施,以及了解街坊對石籬社區的印象。 「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是計劃的伙伴學校之一,小一至小三常識科採用由教育大同設計的課程。去年疫情放緩時,小二學生有機會跟隨教師跳出課室,接受「勇闖社區」的任務,走進社區考察;無奈今年疫情嚴峻,「勇闖社區」也只能夠以網課形式進行。 甫踏出校門,前方是一個十字路口。「向前行就是公園,左方就是圖書館及街市,大家可以投票決定路線。」教師此舉是希望學生有表達和選擇的空間(voice and choice)。同學們最終投票決定先「勇闖」學校對面的安捷街遊樂場,再沿斜路走去街市,最後一站是石蔭梨木道公園,跟街坊做訪問。 「同學仔可以講出這裏有什麼輔助失明人士的設施嗎?」林老師走到一個行人過路處,先用鏡頭特寫地上的導盲磚及燈柱上的黃色盒子,然後再將手機舉高,靠近發聲裝置,讓同學分辨裝置在紅燈與綠燈時,發出的聲音有何不同。即使在網課,林老師亦希望同學運用不同感官感受社區上不同事物。他想起有一次帶學生到噴水池,叫他們感受水點打在臉上的感覺,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體驗。「有人覺得清涼,因為他站在樹蔭下;有人站在陽光下,覺得水是熱的,讓他出汗。這個體驗其實很豐富,這樣的觀察讓學習立體得多。」 教師走到街道講課 相比於實體課堂,網課有不少限制。譬如學生容易失去專注力,也難以做到協作及多感官體驗,但同時亦有一些優勢。「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鼓勵教師跳出網課框框,在疫下「教學新常態」中嘗試更多可能。講課不一定只能坐在電腦前面,而是可以走到哪裏,教到哪裏,將社區帶入課堂。以是次為例,網課可以讓教師適時停在街道上,加以多方面描述,這是實體課堂難以做到;另外,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比去年更好,林老師認為家中環境讓小朋友有安全感,有助他們主動發問。「我見同學都好放鬆,有些同學未必坐得好端正,但眼睛一直望鏡頭,望鏡頭的耐性好了,這讓我喜出望外!」 位於大圍的循理會美林小學也是「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的伙伴學校。他們在2月也有「勇闖社區」的單元,老師預先拍攝游走社區的短片,然後在課上播放。同學反應都十分積極,任教二年級「動手學」(LBD)課程的侯老師說:「有同學甚至大聲說:『我到過這裏!』」先前有教師透過繪本介紹社區設施,當同學觀看影片時,就能瞬間連繫過往所學,也漸漸與社區產生有情的連結,「譬如有同學話:這裏有好多樓梯,但不夠電梯;又譬如一些柱會成為輪椅人士的阻礙,雖然柱不是影片的主角,但同學會留意得到」。 相比傳統課堂,LBD課更着重「真實」、「探究」、「表達與選擇」及同學的「投入」。雖然網課不利協作及真實體驗,但教師依然可以利用多元方式,加上提問及展示,讓學生探究及反思。「勇闖社區」單元是一次相當寶貴的經驗,同時讓教學的意義與想像變得更闊。 文:周嘉俊(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

詳細內容

DIY:在家自製小玩意 紙巾變出毛毛蟲

這個暑假小朋友不能外出遊玩,整天叫着「好悶好悶」,的確讓爸媽感到無奈。回想我們小時候,都會利用家中物件製作玩具自娛,爸媽不妨重啟自己的想像力,與孩子用家中日用品來玩遊戲,既可打發時間,又可增進親子關係! 利用現成日用品製作小手工,成本低又好玩,教育中心文字城堡的雲雲老師教大家製作兩款簡單的小遊戲,只需利用家中隨手可得的紙巾、顏色筆及人形LEGO,便可讓小朋友認識毛毛蟲外形及簡單浮沉科學遊戲,輕鬆地讓小朋友感受自創小玩具的歡樂。 玩具一: 變色毛毛蟲 (顏燕雯攝) ◆材料: (顏燕雯攝) ˙方形紙巾 ˙顏色筆 ˙飲管 ˙漿糊筆 ˙碟子 ˙水 ◆製作方法: (1) 在紙巾畫上一條一條的顏色線。(顏燕雯攝) (2) 用飲管幫助把紙巾捲起來成條狀,捲到末端位置塗上膠水。(顏燕雯攝) (3) 把飲管拿走。 (4) 畫上毛毛蟲的眼睛和腳。 (5) 放在碟子中,把水慢慢倒在毛毛蟲身上。(顏燕雯攝) (6) 毛毛蟲變長了!而且身上還顯出繽紛的顏色呢!(顏燕雯攝)   玩具二:水中浮沉的人仔 (顏燕雯攝) ◆材料: (顏燕雯攝) ˙塑膠水樽 ˙LEGO人仔玩具 ˙熱熔槍(可用膠紙或膠水代替) ˙飲管、磁石(做實驗用,可省略) ◆製作方法: (1) 試把LEGO人仔放在裝滿水的水樽內,觀察到它是浮起的。(顏燕雯攝) (2) 用熱熔槍把磁石或一些重的東西黏在LEGO人仔腳底,放進水中,觀察到它是沉的。(顏燕雯攝) (3) 用熱熔槍把跟LEGO人仔背部長度相若飲管黏在其背部。(顏燕雯攝) (4) 放入水中,觀察到它是浮的。(顏燕雯攝) (5) 把瓶子大力擠壓,水壓變大,背部黏有飲管的LEGO人仔便會慢慢往下沉,放手後水壓力變小,人仔又會升上水面。(顏燕雯攝) 文、圖︰顏燕雯 小模特兒:可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