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言語自聊:剛剛好的育兒法

今期跟大家說說一個育兒概念——剛剛好育兒法(good enough parenting)。一直以來,社會對家長的要求很高,孩子長不高是家長的錯,孩子頑皮又是家長的錯,總之孩子一有問題,矛頭就指向家長,往往追求完美的育兒方式,令家長的壓力大增。所謂的剛剛好(good enough)其實不是新概念,早在1953年,美國兒科醫生兼心理學家Dr. Donald Winnicott已提倡這說法:育兒不應是追求完美,而是做到夠好,盡力做了對孩子好的事,沒有大問題出現,就是好的育兒方式。

最近看學術論文時,看到一個關於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的研究,再次印證Dr. Winnicott的good enough說法。相信不少家長都聽過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在這個理論下,家長如對孩子的需要敏感度愈高,並有效回應孩子的需要,就愈為孩子帶來安全感。當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就能勇敢地探索世界,嘗試不同的事情,這類有安全感的孩子,成長最理想。

毋須百分百回應 建安全基礎更佳

關於家長對孩子敏感度的論述當然正確,但對家長的要求卻十分高,帶來一定的壓力。而2019年一個關於孩子安全感的研究就有一個嶄新的看法:原來相比起家長對孩子的高敏感度,建立一個安全基礎(secure base provision)對小朋友的安全感發展更加有效。而要做到一個安全基礎,家長所需要做的就是「剛剛好的育兒法」。研究員發現,原來家長只要做到以下3點,就能為子女建立一個安全基礎,而這3點對嬰兒時期的安全感建立尤其重要。

1. 回應孩子需要,但毋須如依附理論般迅速回應

例如,孩子想抱的時候,若家長當下沒有空閒,可以先給予眼神回應,直到自己比較空閒時才抱孩子。重點是要建立連結感,讓孩子感到安心。

2. 對孩子的需要,不應拒絕或表示厭惡

研究指出,若家長在孩子要求親密感時對孩子大罵,或表示出鄙視的表情,即使家長只做一次這類行為,孩子都會記在心中,難以建立安全感。

3. 避免過分保護的行為

研究發現,若家長不讓孩子探索世界,過分保護,要孩子在家長的視線範圍內做所有事情,這類型孩子最難建立安全感。

最後,引用帶領這研究的教授的一段話作結:重點是你不需要做到百分百的迅速回應,你只需要有一半時間做出正確的回應。各位爸媽,請記住,你們毋須完美,只需要good enough就已經足夠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